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进行文言文课型的设计

进行文言文课型的设计

进行文言文课型的设计,要注意这样几个方面:第一,要彻底改变文言文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既要降低难度,又要简化讲析;第二,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促进高效教学;第三,要教给方法,提供示范,培养学生自读、自品、自悟的能力,把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自读能力的长进放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之上。

22.一次多篇——《寓言三则》教例评析[教例简述]课时:一节。

课文类型:自读课文。

教学内容:初中语文第一册《寓言三则》。

教学目的:了解寓言的特点,学习阅读寓言的方法。

教学重点:诵读;教给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词来理解寓言的含义”的阅读方法。

教材处理方式:教读——带读——自读。

教学过程如下:第一步,学习“自读提示”,了解寓言的特点,粗知寓言的读法。

(5分钟)第二步,切入课文《蚊子和狮子》(教读,10分钟)。

1.请学生自告奋勇为“蚊子”配音,朗读课文。

2.学生评论“配音”的“质量”,说明为什么应该这样读,为什么不应该那样读。

从而初步理解“蚊子”骄傲自大、目空一切的性格特点。

3.教师顺势讲解,阅读理解寓言的方法之一,是品味关键的词语,如课文中的两“吹”一“叹息”……第三步,过渡到《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带读,10分钟)。

1.诵读课文,同学们自讲这则寓言的大意。

2.组织讨论,确定需要重点品味的词语:一“笑”,两“想”,三“问”。

3.教师带领学生品味重点词语,理解赫尔墨斯爱慕虚荣的性格。

4.表情诵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寓意。

第四步,过渡到《浓烟和烟囱》(自读,15分钟)1.学生畅读课文,就重点词语的品味在书上圈、点。

2.分学习小组讨论,哪些是重点词语,为什么要品味这些重点词语。

3.推选两位主持人,主持对这则寓言的学习:①分角色朗读并进行评议。

②再进行表情朗读小竞赛。

③品析文中的两“笑”——嘲笑、冷笑。

④从品析中理解“浓烟”洋洋自得、不可一世的性格特点,进而理解课文的寓意。

第五步,教师总结:(5分钟)这三则寓言的主人公各各不同,有神,有动物,有事物。

赫尔墨斯有“权力”,蚊子有打败狮子的骄人胜利花环,浓烟有才气——是天生的舞蹈家。

它们的共同的弱点是,它们不能够正确地对待自己,特别是在权力、荣誉、才华面前不能够正确对待自己。

这三则寓言,以其深刻的寓意,在警示着我们。

[评析]感受之一:教读——带读——自读,多么明晰的教学思路,多么科学的教学程序。

在这密切相联的“三步”之中,同学们进入到一种特定的“角色”情境之中,充分地表现出他们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的理解水平,充分地表现他们在长期的以教师为主的讲析之中被压抑了的个性,生动地表现出朗读教学的熏陶性和感染力。

感受之二:在教学艺术直接显露的背后,是教材处理的艺术。

教师在此大胆地将三则寓言当作一个整体来处理,以“通过品味关键词来理解寓言的含义”为训练线索,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多篇”式的整体阅读教学。

“一次多篇”,简言之,就是在一次教学过程中,或者是一节课中上几篇课文。

这种设计思路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教材中用“短文两篇”、“诗词五首”、“小小说三篇”之类的形式安排了不少的课。

这种思路的设计目的,主要是让教学更好地顺应教材,同时也着眼于进行高效率的阅读教学。

一般地讲,这种教学模式不追求“比同求异”,而是根据教材的编排自然地处理课文,讲究课文彼此之间的联系和取舍。

在本课“教读——带读——自读”三步的背后,一定有着教师对三则寓言在教学中作用的深刻研究。

我们在进行“一次多篇”的教学时,要非常注意对“多篇”彼此之间关系的研究,确定各篇在这“一节课”中各自的作用,并巧妙地用教学线索将各篇有机地联系起来。

30.一个全新的教学设计——《狼》教例评析[教例简述]这是余映潮老师的一个教例。

主要教学环节如下:读——读懂词意。

(6分钟左右)1.同学们读课文,读注释。

2.请同学们向老师自由提问,看还有哪些字不认识,哪些字词的意思弄不懂。

读——读顺句子。

(6分钟左右)1.同学们杂然地习读课文,要求做到不掉字,不换字,不倒字,不多字,不“哽”字。

2.教师重点辅导两个句子的读法。

①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其一犬坐于前。

读——读评故事。

(14分钟左右)1.全班同学分段朗读课文,每读一段之后,一个同学读课文中的编者已写好的评点。

同学们从屠户的角度、从情节的角度理解课文内容。

2.全班同学再分段朗读课文,每读一段之后,一个同学读自己写的课文评点。

同学们从“狼”的角度理解课文内容。

3.同学们继续分段朗读课文,每读一段之后,老师自说对课文的评点。

引导同学们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理解课文内容。

如此读读评评、评评读读,三读三评。

读——品读意味。

(8分钟左右)1.全班同学分组朗读课文,2.每个同学以“……表现了………”或“……写出了……”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话。

4.教师就最为重要、最为精彩的内容小结,学生记录:课文语言简洁生动。

如开头20字,写出了故事的时、地、人、环境,渲染出了紧张的气氛;又如结尾20字,点出主题,寓意深刻;中间100多字,写出了一个波澜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

凡写人、狼的动作神情之处,无不表现人、狼的性格特点。

文章正是通过一连串简练生动的描写,把狼的“变诈”、屠夫的机智,表现得淋漓尽致。

读——演读情境。

(3分钟左右)1.师生用读故事的语调朗读课文,读出情景,读出高潮。

2.课堂小结,完成板书:狼黠——增笑[评析]从文言文教学的角度看,这是一个全新的设计。

新意之一:没有串讲,没有翻译,有的只是:朗读。

所谓“教学千法读为本”,是指出声的诵读。

“读懂词意——读顺句子——读评故事——品读意味”的教程既表现了教者思路的科学严密,更表现了教者是真正地在用朗读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

新意之二:没有分解,没有切割,有的只是:评点。

“读读评评、评评读读,三读三评”是本教例最有特色最有创意的闪光点。

师与生融为一体,用“多角度反复”的方法评点课文,阅读视点的变化引来了课文的三维的立体的动感。

这既是优美的教法,也暗含着学法的熏陶。

新意之三:没有大段的讲解,没有滔滔的分析,有的只是:品味。

每个同学以“……表现了………”或“……写出了……”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话——这个有力的教学问题引发出学生对课文每一个细节的咀嚼品析,学生在此时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此时也酝酿了教学的高潮。

这个全新的教学设计,表现出教者对所教学的内容有着多么丰富的感受。

34.联系归纳比较辨析——《桃花源记》教例评析[教例简述]这是《桃花源记》的第一节课,任务是介绍课文作者、写作背景、疏通字词,明白课文内容。

上课后,教师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高声诵读课文,并以四人学习小组的形式,让学生试讲课文(每个学生讲一段),然后教师简介作者和课文写作背景。

这个环节约15分钟。

接着教师交代这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用自己的辛勤劳动,通过联系、归纳、比较、辨析的方式弄通本课中的词义。

先请同学们从一词多义的角度进行归纳:①便舍船屋舍俨然②忘路之远近便扶向路③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④乃大惊乃不知有汉⑤往来种作设酒杀鸡作食⑥阡陌交通才通人⑦寻向所志寻病终⑧忘路之远近闻之⑨屋舍俨然欣然规往10既出皆出酒食11随其往延至其家12遂与外人间隔遂迷请同学们再从同义词、近义词的角度探寻:①具咸皆悉并②问答言语云道说③要延④穷尽⑤若如⑥未无⑦欣怡⑧及诣再请同学们从古今词义的区别上进行辨析:课文中古今词义区别大的:①阡陌②交通③妻子④绝境⑤无论⑥从来⑦间隔课文中古今词义区别不大的:①远近②鲜美③缤纷④土地⑤良田⑥往来⑦男女⑧衣着⑨水源10魏晋11高尚12捕鱼13处处14南阳还请同学们做两个练习:1.找出文中的美词: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怡然自乐2.找出含下列字的成语:①穷(山穷水尽) ②怡(心旷神怡) ③乐(乐此不疲) ④尽(无穷无尽)⑤津(无人问津) ⑥复(无以复加) ⑦病(无病呻吟)⑧云(人云亦云) ⑨迷(迷途知返) 10若(门庭若市)以上环节约30分钟。

[评析]这个教例在落实字词上很有几招。

一、教师把自己钻研教材的思路变成学生学习的思路。

针对课文内字词运用的特定情况,采用综合归纳、比较辨析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教材中游弋逡巡,从一词多义、同义词、古今双音词词义的区别等角度切入,整理出一组又一组、一群又一群的字词词义理解的“组合”,从而:①告诉了学生一种研读文言文、理解字词的方法,②训练了一种基本的探索研究的能力,③积累了一批文言文的字词卡片,④以学生自读、发现、讨论的活动为主,改变了教师串讲、学生记录的教学结构,⑤在比较辨析中加深了对词义的理解,⑥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知识密度,使学生始终处于忙碌的探求之中。

二、教师安排的两组练习,从教学艺术看,也是相当精彩。

第一个练习意在培养学生品读鉴赏的能力,第二个练习则更意味深长一些:①考察了对字词的理解,训练了学生的印证能力,②激发了学生的联想、迁移与表达,课堂教学气氛热烈,③扩大了学生知识面,④巧妙地告诉学生一种加深词义理解的学习方法。

这样的字词课很有优势,它既在传统课型上有所改革,又在应试应考上卓有成效。

42.提倡课堂智能练习——《口技》教例评析[教例简述]这是余映潮老师的一个教例。

教学基本任务:品读、积累,并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时间分配:教师大约15分钟,学生大约30分钟。

以学生活动为主。

1.读。

第一次朗读——请同学们读得沸沸扬扬。

第二次朗读——请同学们读得字正腔圆。

第三次朗读——请同学们读得层次分明。

第四次朗读——请同学们读得有景有情。

2.说。

①这篇课文可用一个“善”字拎起。

“善”在哪里,怎样写“善”?请同学每人用“善在……它写出了”说一句话。

②从“口技表演”的角度,形成课堂教学的简略板书:一字立骨——善——声音有大小有内外有高低有动静有远近有分合有疏密有点面有张弛有明暗3.做——讨论、完成课堂智能练习:(1)指出用法特别的词的意思。

善( ) 宴( ) 乳( ) 一() 呜( )(2)你一定能找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CD#38〗(3)下面的词古今词义区别较大,试说说看。

但觉是毕目意少虽名色股走(4)解释词义之后,你认为下面五个词属于( )。

妙:众妙( )毕备〖WB〗以为妙( )绝绝:以为妙绝( ) 〖DW〗群响毕绝( )指:手有百指( ) 〖DW〗不能指( )其一端坐:稍稍正坐( ) 〖DW〗满坐( )宾客起:大呼火起( )〖DW〗夫起( )大呼(5)瞧,课文中还可以找出不少的近义词呢。

群响毕绝——( ) 满坐寂然——( )变色离席——( ) 大啼——( )一时齐发——( ) 中间……之声——( )撤屏视之——( ) 惊觉欠伸——( )(6)现在,该轮到你独立地进行发现了!你该积累一个怎样的词语板块呢?[评析]这节课是文言文教学中一节典型的“诵读,品析,积累”课。

“读、说、做”三步既表现了一种教法,也点示了对文言课文的一种学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