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8第八章 制造过程质量控制(新)

8第八章 制造过程质量控制(新)


(三)5S管理
整理:把暂时不需要的人、事、物分开,然后进行处理 整顿:把人和物放置方法标准化 清扫:打扫干净 清洁:不放置不用的东西,不弄乱,不弄脏 素养:良好的工作习惯
(四)定置管理(FLM)
定置管理的定义 根据物流运动的规律性,按照人的生理、心理、效率、安全需求, 科学的确定物品在工作场所中位置,实现人与物的最佳结合。它属 于5S管理中整顿的范畴。
工序控制的内容 工序控制点的设置原则
•生产条件
•过程符合标准的要求,生产条件被监控
•关键工序
•掌握工序质量变化的趋势
•计量和测试条件 •计量工作规范和标准
•不合格品
•进行专门的管理和记录,分析原因
(四)统计工序控制
1.统计工序控制的定义 统计工序控制就是梳理统计的方法,对工艺过程的各阶
(三)制造过程质量自动检测与控制的原理
本章小结
制造过程质量控制的定义、方法 工序能力分析的定义、目的 工序能力指数的计算方法 工序能力评价方法 工序能力调查分析 工序控制的内容和原则 工序的诊断与调节 现场管理方法(5S/FLM/TPM)
(五)工序的诊断与调节
工序诊断与调节定义
工序诊断与调节就是按一定的时间间隔抽样,通过对样 本的测量值进行分析,尽快发现工序异常的原因,并迅 速使工序恢复正常状态的一种质量控制方法。
(五)工序的诊断与调节
1、费用函数
L B n+1* A C A*l
n 2
2、最佳诊断间隔
(二)工序能力分析的目的
大量事实证明,在生产过程中,受人、机、料、法、环 、测等因素的影响,制造质量会产生波动。进行工序能 力分析的目的就是要进行工序质量控制,找出产品质量 波动的规律,把正常波动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把异常 波动消除掉。
(三)工序能力指数及其计算
工序能力指数的定义
工序能力指数(CP)是指加工质量标准(即公差)与工序
设备综合效率评价
设备综合效率=时间开动率*性能开动率*合格频率
其中,
时间开动率=
开动时间 负荷时间
合格品率=
合格品数量 加工数量
性能开动率=净开动率*速度开动率=
加工数量*实际加工周期 开动时间
*
理论加工时间 实际加工时间
负荷时间=日历工作时间-计划停机时间;开机时间=负荷时间-故障停机时间-设备调整初始化时间
2
2
由于 =29.995≠M,故公差中心与实际分布中心不重合。
=|M | (29.9955 29.995)mm=0.0005mm
T TU TL (30 29.991)mm=0.009mm
CPK T 2 0.009 2*0.0005 1.01
6S
定置管理开展程序 •现场调查,明确管理内容 •分析问题,提出方案 •定置管理系统设计(定置图、标识等设计) •定置管理实施(整理、整顿、放置标准信息标牌) •检查与考核

(五)全员生产维护(TPM)
定义:以生产现场设备为对象,以预防为指导思想,以全员参与和 持续改进为特点,以零停机、零废品、领速度损失为目标,以5S管理 为基础,以清扫、点检、维修为主要内容的系统性管理方法。
3 3S
3*8
(四)工序能力评价
类型
CP
特级 加工
CP>1.67
1级 加工
2级 加工
3级 加工
4级 加工
1.67≥CP>1.33 1.33≥CP>1.00 1.00≥CP>0.67
CP≤0.67
P(%) P<0.00006 0.006>P≥0.0006 0.27>P≥0.006 4.55>P≥0.27
需停产整顿
(1)工序能力过高,需制定改进措施,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工序能力充分,则维持现状,继续生产; (3)工序能力不足,需找出原因,制定改进措施并加以实施。
(五)工序能力调查
调查的程序 明确调查的目的 选择调查对象 标准化处理 选择调查方法 计算工序能力指数 工序能力评价及改进
6 * 0.00132
(三)工序能力指数及其计算
3.单侧标准,只有上限要求
CPU TU ≈TU
3
3S
【例8-3】 某机械厂要求零件滚柱的同轴公差为1.0,
现随机抽样取滚柱50件,测得其同轴度误差均值为
=0.7823,S=0.0635,求工序能力指数。
解: CPU= TU ≈TU 1.0 0.7823 1.14
T/2-
(三)工序能力指数及其计算
【例8-2】 某批零件孔径设计尺寸的上下限分别为
TU=30.000mm,TL=29.991mm,通过随机抽样
检验,并经过计算得知 = 29.995mm,
S=0.00132mm,求工序能力指数。
解:M= TU TL (30 29.991)mm =29.9955mm
5M1E 控制
成熟的工艺 文件
准备制造资源
加工过程
装配过程
•工装 •检具 •原料 •辅料 •刀具 •设备 •…
产成品
入库
(二)制造过程质量控制方法
操作者、机器设备、 材料、工艺、测量方 法、现场环境
明确控制因素 采用正确的分析 和控制方法
制造过程质量OK
第二节 工序能力分析
(一)工序能力分析定义 工序能力是指工序处于控制状态下的实际加工能力。对 机械加工过程而言,可认为工序能力是工序的加工精度。
第八章 制造过程质量控制
本章目录
第一节 制造过程质量控制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工序能力分析
Key
第三节 工序控制
第四节 现场质量管理
Key
第五节 制造过程质量自动控制
第一节 制造过程质量控制的基本概念
(一)制造过程控制概念 制造过程质量控制是指在制
产品研发过程
造过程中为确保产品质量而进 行的各种活动。
2 B
n0= A
3、最优不合格频率 P0 n+1* 1 + 1
2
:平均废次品间隔,

=
某一段时间段内的产量 同时间段内的废次品数

A:不合格品损失;L:时滞长度(从开始诊断到调节为止);
B:诊断费用;t:调节时间长度;
C:调节费用,C=C't+C''(C'为单位时间损失,C''为直接调节费);
(五)工序能力调查及工序分析
工序能力分析内容
(1)分析工序质量的波动情况 (2)选择主要质量特征值 (3)找出影响质量波动的关键因素 (4)确定关键因素的控制要求 (5)指定改进方案并实施,最后确认效果
(五)工序能力调查及工序分析
提高工序能力的途径 由
CPK (T 2 ) / 6S
能力的比值。
Cp=
质量标准 工序能力
=
T
6

T 6S
为总体标准差,S为样本标准差
(三)工序能力指数及其计算
1.工序质量分布中心 与公差带中心M重合
CP T TU TL 6S 6S
TU为质量标准差的上限,TL为质量标差的下限
(三)工序能力指数及其计算
【例8-1】某批零件轴径键槽的设计尺寸为1000..002155 mm,通过随机抽样 检验,经计算得知样本的平均值与公差中心M重合, S=0.0067mm,求该工序的工序能力指数CP。 解: CP= T TU TL 0.025 0.015 =1
P≥4.55
工序能力判断
处理
工序能力过于 充足
工序能力充足
工序能力尚可
工序能力不足 工序能力严重
不足
要提高质量,需缩小关键质量特征的 公差范围;要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需放宽检查、降低设备精度等
对不重要的工序可简化质量检验,采 用抽样检验或减少检验
工序需严格控制,对产品按正常规定 进行检查
必须提高工序能力,加强质量检验 (频次/全数检查)
第四节 现场管理 (一)现场管理的意义
5M1E都落实在现场 提高质量符合性,减少废次品 实现产品零缺陷的基本手段 促进全员参与,改善工作环境和提高员工素质 展示企业管理水平和良好形象
(二)现场管理的主要学习内容
5S管理 定置管理(Fixed Location Management,FLM) 全员生产维护(Total Productive Management,TPM)
调整工序加工的分布中心,减少偏移量 ; 提高工序能力,减少分散程度; 适当放宽公差。
第三节 工序控制
(一)工序控制的含义 工序控制就是根据产品的工艺要求,研究产品质量的波动 规律,找出造成异常波动的工艺因素,并采取各种措施, 使质量波动保持在产品的技术要求范围内。
(二)工序控制的内容和原则
6 6S 6*0.0067
(三)工序能力指数及其计算
2.工序质量分布中心 与公差带中心M不重合
CPK (1 k)CP T 2
6S
式中,k为相对偏移量,
k= /(T/2); 为绝对偏移量, =|M-|,M为公差带中心,
M=(TU+TL)/2;
为实际工序分布中心。
第五节 制造过程质量自动控制
(一)制造过程质量自动控制概念 其又称在线检测与控制,就是在生产线上加入某一个环节 ,以便对制造过程中的某些关键参数或工况进行在线或离 线检测,根据监测结果自动调节并控制制造过程,从而使 过程能稳定生产出质量合格的产品。 (二)制造过程质量自动控制的意义
能使产品符合设计规范 能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 具有更好的经济性 更适于单件小批量生产 更适合于自动化程度很高的流程型生产
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