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设计简史论文:我最欣赏的设计师——贝聿铭

设计简史论文:我最欣赏的设计师——贝聿铭

我最欣赏的设计师
解压密码
模板/moban/mb1/
——贝聿铭(Ieoh Ming Pei)建筑大师贝聿铭,流淌华夏的
信仰
他是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被称为“建筑设计界的奇才”、“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实践型建筑师”、“人民建筑师”,他是海外华人的“艺术三宝”,他的设计是“突破性的设计”、“充满激情的几何结构”。

他说:“在我身上东方和西方两个世界并存。

”他有多变的设计不变的中国心。

他就是建筑大师——贝聿铭。

一、背景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

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父亲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

童年在上海和香港度过,传统家庭让他深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尤其是儒家观念。

但香港的日子也让看到了一些西方的东西。

18岁到美国,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

他经常泡在图书馆,努力学习欧洲近代建筑知识,他日后作品所呈现的雕塑性就深受柯比意的影响。

1948年,贝聿铭受聘于房地产开发富商威廉•柴根道夫,担任他创办的韦伯•纳普建筑公司的建筑研究部主任。

两人配合,相得益彰。

期间贝聿铭完成了许多商业及住宅群的设计,也做不少社会改建计划,使他在美国建筑界初露头角,也奠定了他此后数十年的事业基础。

1960年,贝聿铭离开柴根道夫,自立门户,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

二、设计风格及美学
1、建筑融和自然
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给贝聿铭留下深刻印象,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主导了他以后的作品。

创意是人类的巧手和自然的共同结晶:第一,将内外空间相连,使自然融于建筑,让建筑与周围自然景观呈现相辅相成的格局。

第二,“让光线来作设计”,着重自然光的的投入。

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莫测。

人与自然共存,而不仅仅是自然。

1988年后,贝聿铭不再接受大规模的工程,而选择小规模的建筑。

他所设计的建筑高度越来越接近于地干线,这是向自然回归的另一体现。

2、形体与空间的灵活运用
结构在建筑中占有很大地位。

贝聿铭曾说:“形体和空间的灵活运用应是建筑师的着力重点。

谈到形体和空间的运用,就必须考虑光和人的移动。

借着这两者,建筑的形体和空间才能获得生命,如果所有这些因素都考虑周全,便形成了成功的建筑。

”他的大部分作品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3、建筑材料考究
4、中西贯通
他贯通中西,建筑在与周围环境相融的同时保持中国特色。

这使他在西方既有亲和力又显得与众不同。

中国文化对他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他说:“在我身上东方和西方两个世界并存。

我在进行建筑设计时会不时回忆我的出身背景,不这样做是很困难的。

”但他绝不刻意突显这一点:“对我来
说,建筑物的特殊功能要求及所处地点的人文历史是最重要的,远比我的中国文化背景重要。

我认为时间、文化、地点是建筑设计的要素。

”即使是他在中国的设计也同样体现了这一点。

5、建筑艺术
贝聿铭从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中汲取到养分,这与他一贯强调的建筑艺术观相吻合,他认为:建筑与艺术,虽然各有不同,可其实质却是一致的,他的目标,便是寻求二者之间的和谐统一。

一个伟大的建筑家,应当也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与文化学者。

贝聿铭先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代表。

三、代表作品及特征
肯尼迪图书馆(1979)
为纪念已故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肯尼迪家族选中贝聿铭设计约翰•肯尼迪图书馆。

肯尼迪遗孀杰奎林十分赞赏他:“贝聿铭的唯美世界无人可与之相比,我再三考虑后选择了他。

”由于设计新颖、造型大胆、技术高超,这座图书馆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被公认是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

美国建筑界因此宣布1979年是“贝聿铭年”,授予他该年度的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

香山饭店(1982)
这是贝聿铭在祖国的第一个作品,通过建筑来报答孕育自己的土地并想帮助中国探索一条建筑新路。

贝聿铭想要表达的“真正的美”是现代建筑艺术与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完美结合。

于是他勘察地形并考察大建筑和园林,最后采用了不规则院落的布局方式,让它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后现代主义者把它理解为贝聿铭在建筑上的一次妥协,认为他借鉴了历史进行装饰。

因此,美国授予贝聿铭普利茨克奖并给予香山饭店“不对过去横加批评,而是撷其精华,成就自我”的评价。

卢浮宫院内的玻璃金字塔(1989)
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被公认为“当代建筑的十大奇迹”之首。

法国总统密特朗在卢浮宫的改建和扩建中选择了贝聿铭。

虽然一些人认为在拿破仑庭院内建造一座玻璃金字塔有损于这座八百年历史的古建筑的风格,既毁了卢浮宫又毁了金字塔。

但当人们看到这般完美景象——三座五米高的小玻璃金字塔在主玻璃金字塔的东南北三面作点缀,与七个三角形喷水池汇成平面与立体几何图形——人们不再指责他,称“卢浮宫院内飞来了一颗巨大的宝石”。

除此之外,这座玻璃金字塔的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所以这座玻璃金字塔不仅体现了现代艺术风格,也很好的运用了现代科学技术。

美秀美术馆(1997)
美秀美术馆最初的构思来自陶渊明的散文《桃花源记》。

与自然的和谐最好的在这里体现:修建专门的隧道来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坡面和树木生长;搭建平台用以减少对周围水土和植物的影响;填土过程中精心设计20多米的防震墙,将地下二层的建筑与山体岩石隔开……几年后山上的原始风貌完好如初。

值得一提的是,建筑的80%都埋藏在地下。

从远处眺望,屋顶与群峰的曲线相接,好像群山律动中的一波,与自然完美相融。

除了美学上的成功外,从屋面金格栅照下的梦幻般的影子泼撒在美术馆的大厅及走廊,与传统的日本竹帘式的“影子文化”偶合,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中银大厦(1990)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是香港最高的建筑物。

结构采用4角12层高的巨形钢柱支撑。

正方平面,划成4个三角形,高度不同的三角形使各个立面变化多端。

中银大厦很好体现了贝聿铭对中国文化的贯通:第一,建筑包含了竹的寓意。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有竹方高雅,有竹方幽静,有竹方见人品格;“节节高升”的外型象征着力量与发展的美好寓意。

第二,基座的麻石外墙代表长城,代表中国。

第三,大厦看似一柄“刺破青天锷未残”的利剑,能镇得住另一侧法院所判罪犯之“邪”。

四、成就和影响
他获奖无数: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茨克奖、美国建筑学会金奖、法国建筑学金奖、日本帝赏奖、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在白宫领取的史密森学会国家设计终身成就奖……他用奖金设立奖学金基金,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并要求他们回到中国,把学到的东西在中国运用。

贝聿铭希望年轻人一起来实现他曾经的理想。

他担任头衔无数:上海同济大学荣誉教授、香港大学荣誉博士、全美人文委员会委员、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学院院士、法国学院海外院士、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荣誉院士……
他的作品遍及美国各地以及世界一些大城市:肯尼迪图书馆、丹佛市的摩天大楼、纽约市的议会中心、费城社交山大楼、香山饭店、美秀图书馆、苏州博物馆、香港中银大厦……他是当之无愧的世界著名建筑大师,独特的设计征服了世界。

他与法国华人画家赵无极、美籍华人作曲家周文中齐名海外华人的“艺术三宝”。

建筑不是艺术,但贝聿铭用笔和尺建造了无数华丽的宫殿,让建筑与艺术融合。

他是极其理想化的建筑艺术家,把古代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现代最新技术融为一体,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关心平民的利益,设计了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公寓,被称为“人民建筑师”,他的建筑设计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都市计划。

他十分关注中国城市的发展,如北京新城发展与旧城改造的关系、上海浦东的区域功能规划等。

直到现在,贝聿铭仍认为禁止在紫禁城附近盖高楼是他的主要贡献。

作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始终秉持着自己的设计理念和现代建筑的传统。

他相信建筑不是一种流行,不能过于雕饰而哗众取宠,建筑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历史负责。

他不忘孕育他的文化,在作品中添加中国色彩。

他坚持对形式,空间,建材与技术的研究,精益求精,使作品更精彩。

他的设计简洁利落,合理大方,有秩序性。

他从不宣传自己的设计,因为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讲。

这是我最欣赏他的一点。

这些都是促使他在建筑史上名垂不朽、作品屹立长存的主要原因。

贝聿铭,不愧为建筑大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