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的设计方法及启示Leoh Ming Pei 's Way of Design and the Inspiration——以苏州博物馆为例吴典洋Wu Dian Yang摘要该文介绍了一代建筑大师贝聿铭的生平和设计作品,并以苏州博物馆为例,阐述了他的设计方法、设计理念和我们从中得到的启发和思考。
关键词贝聿铭设计方法原则苏州博物馆启示贝聿铭是现代建筑最重要的大师之一,也是比较少有的一直坚持现代主义建筑原则,避免使用任何历史装饰的建筑家之一。
他直接受第一代现代建筑大师的影响,他在哈佛大学期间的老师是格罗皮乌斯和马谢·布鲁尔,而他本人于阿尔托、密斯、菲利普·约翰逊、柯布西耶都是朋友,与几乎所有现代建筑的第一代的大师有密切的私人关系,而他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使他对于西方建筑的精髓和图1(贝聿铭)问题更加敏锐,他不局限在主义之中,而能够在现代主义建筑中达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高度,在当代建筑师中是极为难能可贵的,因此,不少建筑评论家和设计评论家都视他为当代最伟大的建筑大师。
贝聿铭是最典型的第二代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自己也毫不犹豫地肯定自己的这个地位。
1978年他在访问北京清华大学时,曾经说:“如果格罗皮乌斯和密斯是第一代现代主义大师,那他就是第二代的代表”。
他从来坚持现代主义的道路,在现代主义建筑的原则中进行完善、提高,而不趋于时尚的潮流。
比如从来不参加后现代主义的热闹,也从不对解构主义感兴趣,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自己的原则,反复推敲,不断提高,因此,在西方和国际建筑界具有很崇高的地位,被认为是一个最具有自己原则,而又能够发展现代主义的大师。
菲利普·约翰逊1992年在一次与美国公共电视网(PBS)的访谈中称贝聿铭是当今最伟大的建筑大师,是代表了西方建筑界的流行看法的。
1 生平简介贝聿铭是美籍华人建筑师,1917年4月26日生于中国广东,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
其父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的贝祖怡。
10岁随父亲来到上海,1935年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于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1990年退休。
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被人描述成为一个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
他善用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
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设计了大量的划时代建筑。
贝聿铭属于实践型建筑师,作品很多,论著则较少,他的工作对建筑理论的影响基本局限于其作品本身。
贝聿铭被称为“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优秀的建筑家”。
1983年,他获得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建筑奖。
在贝聿铭完成了一系列奠定了他作为建筑大师的重要里程碑建筑以前,他具有一段非常重要的为地产商服务的经历,这段经历对于他日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那就是他在1948—1955年期间为纽约甚至是美国最大的房地产商之一的威廉·泽根道夫的韦伯纳普公司担任主任建筑师。
通过大量的房地产建筑项目,贝聿铭深入了解了美国的房地产业、建筑业的运作,对于具体的搬迁、拆迁、征收、改建、重建这些看起来繁琐的工具的了解和掌控,对与他日后的工作来说是非常宝贵的经验。
2 代表作品1961年—1967年,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美国科罗拉多州(图2)1972年,达拉斯市政厅,美国德州达拉斯。
1972年,国家美术馆东馆,美国华盛顿(图3)1979年,肯尼迪图书馆,美国波士顿(图4)1982年,香山饭店,中国北京。
(该饭店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外国建筑师在中国的第一件作品,也掀起了中国建筑界对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大讨论。
图5)1982年—1990年,中银大厦,中国香港(图6)1989年,卢浮宫扩建工程,法国巴黎(图7)1998年,美秀美术馆,日本滋贺县甲贺市(图8)2006年,苏州博物馆,中国苏州(图9)图2(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图3(国家美术馆东馆)图4(肯尼迪图书馆)图5(香山饭店)图6(中银大厦)图7(卢浮宫扩建工程)图8(美秀美术馆)图9(苏州博物馆)3 设计方法及思想(以苏州博物馆为例)我认为,谈及一个建筑师的设计方法和思想,最好的就是去感受他的建筑,这比看别人的评论和图片印象更深刻,也最能形成自己的思想与看法。
在贝聿铭先生设计的众多的建筑作品中,我参观过他为苏州设计的一座博物馆,下面以此为例谈谈贝聿铭先生的设计方法及思想。
3.1 环境原则贝聿铭在60年代开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设计思想及方法。
他强调建筑具有的社会性,而不仅仅是建筑家个人的表现。
这个思想体现在他提出的“建筑是一种社会艺术的形式”,很多人把这句话的认识集中在艺术上,而忽视了“社会艺术”这个不可分割的观念,艺术具有个人的的表现特征,而社会因素却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因此,建筑艺术的表现必须是以社会需求为前提的。
这一点贯穿在贝聿铭一生的建筑实践中,他在设计的时候注意建筑与周围的关系,尽量达到完美的协调,使他的设计既是现代的,又是与整个环境协调的。
2006年,一座充满古典园林气息的现代博物馆在历史文化古城苏州成。
它紧邻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
在这样一块“圣地”上,贝聿铭设计的博物馆完完整整体现了他的环境原则,现代又协调。
他自己也说过,“要有苏州特色,要保护好环境,粉图10(苏州博物馆模型鸟瞰图)墙黛瓦不要随便放弃,但要有创新,不能是传统苏州园林的复制。
”博物馆运用了具象和抽象的元素来协调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不生硬,不突出,体量、色彩、风格、空间布局都与古典园林相得益彰(图10)。
初看有着传统园林的意味,细看则是现代材料的运用,钢筋混凝土,钢架,玻璃,石材等等。
这样的建筑自然是具有时代特征的,也是有着强烈的历史文脉的。
3.2 多元因素综合原则贝聿铭强调现代建筑受现代技术条件约束,但是技术条件不是唯一的约束因素,环境的、建筑家个人的感受、社区的需求等也必须考虑。
他的这个思想突破了第一代现代主义大师们不顾其他任何因素,以技术条件为唯一考虑的局限,从而也使他的建筑更加具有亲和感和艺术韵味。
我们可以称这个思想是多元因素的统一考虑原则。
在苏州博物馆设计中,贝聿铭既考虑了传统的,也考虑了现代的。
没有冷冰冰地将现代材料堆砌起来,而是很有人情味的加入了各种传统元素和艺术空间,再用现代手法加以演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建筑布局上,绿地、水面面积达42.2%,有一个主庭院和九个小庭院。
主庭院由主体建筑相围(图11),设计以古典园林为鉴,取其神似而不求其形。
小庭院则更多地采用了传统做法,以树、竹、太湖石点缀。
建筑与园林相互依托,在有限的范围内营造了丰富多变的视觉空间。
图11(主庭院水景)图12(瓦的新诠释)图13(主入口大门)图14(框景)除此之外,贝聿铭也运用了传统符号,也就是细部的处理,但这是经过他细细提炼的。
几何体构成的坡顶有着苏州传统古建坡顶的基本概念,但复杂的整体连接却极具新意,轻型钢架和混凝土墙体加上随处可见晶莹剔透的玻璃天棚,体现了典型的时代气息。
博物馆屋顶铺设的是一种产自内蒙古和山西一带的黑色花岗岩,俗称“中国黑”,贝聿铭用这种黑灰色的岩石代替了江南民居建筑普遍使用的小青瓦。
菱形的“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图12)。
主入口的大门是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梁架结构,尺度合适,十分亲切(图13)。
其他地方,如在开窗上,贝聿铭用了传统的六边形窗,借景、框景的手法比比皆是(图14)。
与忠王府一墙之隔的庭院小品,采用了传统的冰裂纹花窗(图15)。
室内,贝聿铭还设计了一个荷花池,上方的无柱悬臂楼梯与其共同构成了一种新奇的建筑空间,有趣耐看(图16)。
图15(冰裂纹窗花)图16(荷花池上的悬臂楼梯)3.3 空间与形式原则传统建筑讲究形式,而忽视空间;现代主义强调空间,而往往忽视形式。
贝聿铭把两者作为有机因素结合起来考虑,反复推敲,终于得到比较满意的结果。
说到空间与形式,我想这是贝聿铭先生最拿手的了。
在苏州博物馆中他很好地向我们做了诠释,并且体现了他一贯的风格。
简单几何形体的反复运用,加上适当的光线,得出的结果就是复杂的,层出不穷的透视关系。
层次感,空间感,光影感着实令人震撼,不得不佩服大师的才华。
虽然没有使用任何装饰,而光影和空间交错形成的这种复杂形式,已经超过任何装饰了。
博物馆入口的八角形大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图17、18)。
图17(八角形大厅外部)图18(八角形大厅内部)4 启发和思考通过分析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我们可以总结出他的一般设计方法,那就是环境原则,多元因素综合原则和空间与形式原则。
这三个基本原则基本贯穿了贝聿铭的设计始终。
这三个原则只是他的设计原则,但我们更应该从中看到他作为一个建筑师的内心责任。
他一向反对在建筑上随波逐流、趋于流行。
他说:“建筑是严肃的事业,不是时兴玩意,不可能每隔20年来一次建筑革命。
70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风行一时,不少建筑家,包括一些原来是现代主义的大师,比如菲利普·约翰逊都转向后现代主义,贝聿铭对此是非常不以为然的,他认为后现代主义的商业动机远远大于它的文化动机,而本身是割断文脉的潮流的风格而已,不值得严肃的建筑家参与。
事实也如此,风靡全球的后现代主义潮流被商家大肆炒作,风光一时。
然而,任何一种被炒作的文化都逃不过短命的魔掌,现在,后现代已经昨日黄花了。
而贝聿铭,仍旧坚持现代主义立场,巍然不动,我行我素,埋头做设计,这种能够在潮流起伏的建筑与艺术中处之泰然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除了贝聿铭,实在不多。
我们可以把他的这种原则称为始终如一的、发展性的现代主义立场原则。
其实,这样的原则比设计方法更值得我们去学习与思考。
正如他所说的,建筑师是严肃的职业,我们必须有责任心。
因为我们设计的房子是要别人去使用的,任何欠考虑的设计都会给使用带来麻烦。
我很同意中国建筑师周凯的设计原则,他认为,一个好建筑首先是一个好用的建筑,而不是追求眼球刺激的玩物。
当然,这也不是否定形式的作用,用这样一句话也许更能说明问题,那就是功能是首要的,形式是必须的。
建筑之路的复杂与漫长,值得我们去思考、实践一辈子。
■参考文献:1 王受之. 世界现代建筑史.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2 徐宁,倪晓英. 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 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7图片来源:图1—10,13,14,17:百度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