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金融研究的前沿领域一、金融学的嬗变与构成提到数量金融或数量金融分析,不能不对金融学的全貌有个大概的了解。
应该说,金融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已有一些时日。
由于金融市场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金融学逐步形成一个独立学科,并日益成为国内外理论界与实践者关注的焦点。
而数量金融分析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实际上还未构成一个独立的学科,也不是一个规范的学科概念。
也可以认为,数量金融分析是指在金融领域运用数量经济学模型方法和计量技术进行数理分析和实证检验的所有相关工作。
数量金融分析是一种建立在经济学、金融学、数理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等学科理论方法基础之上的分析研究行为,是为解决金融问题服务的应用性工作。
国内还没有数量金融分析这样一个专业,但将其作为一个研究方向或从事这方面相关工作的应该大有人在。
以数量经济学研究见长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建立了以“数量金融”明确命名的研究室。
金融学作为独立学科是从经济学中分野的。
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金融学理论是作为经济学的一部分而存在的,可称之为古典经济学中的金融理论。
古典金融理论在凯恩斯主义出现之前,一直是以“货币与实物经济相分离”的古典经济学“两分法”为手段,从实物经济的层面出发,对货币的职能、银行的流动性、信用机制、货币与经济的关系、国际收支平衡、汇率的决定等问题进行探讨,并取得相当成就。
该阶段所出现的影响较大的理论成果有:甘末尔学说(1907年)、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理论(1911年)、马歇尔的现金余额数量论(1923年)、庇古的剑桥方程式(1917年)、哈耶克的中立货币理论(1931年)、莫尔顿的银行可转换性理论(1918年)、勒纳等的弹性理论(30年代)、卡塞尔的购买力平价理论(1922年)、阿夫塔里昂的汇兑心理理论(1927年)、凯恩斯与爱因齐格的利率平价理论(1930年)等。
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问世,这不仅在经济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称为经济学的一场革命,特别在古典金融理论的发展史上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凯恩斯将货币视为一种资产,把货币资产融入实际经济中,指出货币对就业、产出、收入等实际经济有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填平了货币与实物经济之间的“两分”,创立了以货币经济为特征的宏观经济学。
在凯恩斯之后,希克斯与汉森于1949年创立了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相结合的IS-LM模型,鲍莫尔于1952年提出了平方根定律,弗里德曼于50年代提出现代货币数量论。
1950年代初马柯维茨(Harry Markowitz )提出投资组合理论,标志着现代金融理论得以诞生。
在短短的30年发展之后,金融经济学俨然出落为经济学家族中的一个新生贵族,该领域研究所获得的诸多成果不仅有效地指引了经济金融化的进程,而且对传统经济学产生了重大挑战,使得以新古典经济学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学在金融经济学的令人惊异的活力面前黯然失色,以至于引发了人们对传统经济学的怀疑和批评。
更有人预测,21世纪将是金融经济学的时代。
现代金融理论体系中代表性的理论成果包括:普鲁克诺的银行预期收入理论(1949年)、银行负债管理理论(1960年代)、莫迪利亚尼与米勒的资本结构理论(1958年)、夏普等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1958年)、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1958年)、孟德尔的国际收支与货币分析法(1960年代)、讷克斯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戈德史密斯的金融结构理论(1969年)、麦金农的金融压制论(1973年)、爱德华·肖的金融深化论(1973年)、布莱克的发展中国家汇率理论(70年代)、汤姆与齐曼的股市风潮理论(1975年)、罗斯的套利定价模型(1977年)、多恩布茨的资本市场理论(1970年代)、布朗逊·库礼的汇率资产组合平衡模式(1970年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1970年代)、布兰查与沃森的投机泡沫理论(1982年)、克鲁格曼的国际收支模型(1979年)、奥布斯特菲尔德的危机预期理论(1994年)、克鲁格曼的道德风险模型(1998年)。
金融经济学由金融市场学、投资学和公司理财学等三部分所构成。
金融市场学是宏观的金融经济学,它主要以资本市场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形成、运行的机理,组织结构特征,金融工具的运用,利率、汇率的定价和特性,以及对整个经济系统的影响。
投资学与公司理财学是微观的金融经济学,它们研究的是企业或者投资者的经济行为及其效果。
投资学主要是探讨金融资产(包括股票、债券、期权和期货)的基本特性定价模式。
其重要课题包括资产定价模型(CAPM)、风险套利模型(APT),微观结构(Microstructure)、期权与期货(Options & Futures)和一般均衡定价模型(General Equilibrium)等等。
投资学对数学和统计的要求相当高。
其实证检验均是针对以数学推导之理论,数学结构性和逻辑性非常清楚,公司金融是探讨公司实物投资与财务运作的决策过程,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公司财务、公司兼并与收购、公司治理。
公司财务是探讨如何评估(实物)投资项目的收益与风险,投资项目的融资,股利政策和破产重组等课题;公司兼并与收购探讨如何利用公司财务评估与融资手段进行企业或项目的收购。
公司治理探讨公司财务政策对股价的影响,追求公司价值最大化。
公司金融的研究方向是股利政策、借债政策、破产与重组、兼并与收购、多角化经营和股权结构等。
公司金融的研究主要是利用实际公司资料做实证检验,其理论是以逻辑推演为主,而不以数学推导为主。
二、金融学中的定量化趋势现代经济科学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它们普遍处于数学化的过程之中。
金融科学也不例外。
现代金融科学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已由过去主要注重质的分析的定性研究和理论描述,逐步转向越来越多地运用数学、模型分析法,侧重于定量分析,对问题进行较严格的科学论证,凸显了数学化、定量化趋势的发展方向。
换言之,数量金融分析虽然还不是一个规范的学科概念,但金融领域研究中的数量分析已是非常普遍和流行。
金融科学之所以能够进行定量研究,或者说,数学手段之所以能够应用于金融科学领域,也正是由金融科学的研究对象所决定的。
同任何其他经济活动一样,货币金融活动中也存在大量的数据。
在进行金融科学理论研究时,必须收集和掌握这些数据,并运用数学工具对货币金融活动运行中的利率、汇率、货币供应量、资金运用率、价格指数、收益率、利润等重要数据进行分析,才有可能在量化的基础上得出精确的结论。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市场在世界范围内的迅猛发展,也为金融定量研究提供了大量鲜活的数据和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金融科学理论研究中的定量分析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理论的模型化,即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金融科学中的某一理论的基本内容;二是实证研究的定量化,即运用实际的统计数据来验证金融科学中的某一理论判断的正确与否和适用范围。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是金融科学的两种基本的研究方法,二者缺一不可。
如果不做好数量分析,质的规定性就难以把握,但如果忽视定性研究,单纯注重研究量的变化亦无意义。
只有在定性指导下进行定量分析,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面进行定性综合,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和结论,更好地揭示货币金融活动运行的规律性。
马克思说:“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
”这话当然也适用于金融科学。
金融科学的理论框架要真正实现科学化和系统化,就必须先使其研究方法现代化。
而要使金融科学研究方法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用现代数学知识武装经济金融工作者的头脑。
美国许多大学现今开设了数量金融学方面的硕士研究生学位,很多在数量化金融学方向的硕士生课程,被认为是大学中的必修课。
经济金融工作者只有努力掌握现代数学知识,并使之成为得心应手的工具,才能在推动金融科学的学科建设和繁荣金融科学理论研究中有所作为,才能适应金融学科发展方向的要求。
数量金融分析在金融领域研究中的应用突出表现在金融工程学这一前沿学科,而金融时间序列分析也日益成为数量金融分析的重要议题,企业估价理论属于公司金融范畴,与数量分析也有密切的关系。
三、金融工程学金融工程学(Financial Engineering)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西方发达国家金融领域内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金融学与工程学的“交叉”学科,也有人称之为尖端的新兴学科。
国内学者对金融工程学概念的表述可谓五花八门,但以宋逢明(1997)的理解较有代表性。
他认为,金融工程就其研究范围而言,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
广义的金融工程是指将工程思维引入金融领域,综合地采用各种工程技术方法(主要有数学建模、数值计算、网络图解、仿真模拟等)设计、开发和实施新型的金融产品,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金融问题。
这里的金融产品是广义的。
它既包括金融商品(所有在金融市场交易的金融工具如股票、债券、期货、期权、互换等都可看作是金融商品),也包括金融服务(结算、清算、发行、承销等都是金融服务)。
而设计、开发和实施新型金融产品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性地解决金融问题,因此金融问题的解,也可以看作是金融产品。
狭义的金融工程是组合金融工具(主要包括形形色色的衍生工具)和风险管理技术的研究。
对客户的风险进行度量,并运用组合工具进行结构化管理的工作就是金融工程。
根据以上理解,广义的金融工程涵盖了狭义的金融工程,但就技术层面而言,狭义的定义扣住了金融工程的核心部分,就是风险管理的工具和技术。
追溯金融学的发展演进轨迹,可以看到,金融工程学较早就有了的萌芽。
1952年哈里·马柯维茨奠定了现代有价证券组合理论的基础,他的这一创造性工作使金融学从描述性的科学转变为分析型的科学。
到了1960年代,其他学者进一步发展了马柯维茨的理论,而银行金融界的实务人员开始实际地应用这些发展出来的理论和工具进行资产组合选择和套期保值决策。
到了1970年代,分析思想和方法替代了早期学者偏重于描述而实务人员偏重于经验的工作方式。
威廉·夏普(Walliams Sharp)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和罗斯(Rose S·A)的套利定价模型(APT)的发展,标志着分析型的现代金融和财务理论开始走向成熟。
尤其是在罗伯特·默顿(Robert Merton)的著作中,新的方法得到了最清晰的体现。
他为分析金融学和财务学奠定了大量的数学基础,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成果。
而最具革命性的里程碑式的成果,则是费舍·布莱克(Fischer Black)和马龙·斯克尔斯(Myron Scholes)在1973年提出的第一个完整的期权定价模型。
此后,金融学领域中分析技术发展的速度显著加快,理论的突破前所未有的迅速,与此同时,金融创新在市场中大量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