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研发投入与公司业绩的实证研究

研发投入与公司业绩的实证研究

研发投入与公司业绩的实证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实证分析,发现当期研发投入总额与公司业绩负相关,说明当期研发支出的投入可能会导致公司业绩的减少,而前期研发投入总额与公司业绩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研发投入公司业绩资本化费用化研发支出可以使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能够提高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并能通过研发投入拥有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公司带来更多的利润。

研发支出的本质是一种资本追逐利润的投资行为,其最终目的是期望能提高企业的业绩。

关于研发支出与企业绩效的相关研究,早期国外研究可能是由于数据方面的限制,较少使用实证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实证方法研究这一问题。

一、文献综述(一)国外文献纵观国内外学术界对研发支出绩效评价的研究发现,对中小企业板及创业板上市公司研发费用的绩效评价问题虽有大量规范性的论述,但大多还是处于对相关指标体系的建立或从宏观的角度对国家研发经费或科技经费的研究支出进行绩效评价,但是从微观角度的企业对研发支出进行实证研究的却是凤毛麟角。

cohen and levinthal(1989)认为,r&d投资不仅可以产生新的知识和信息,而且可以增强公司吸收现有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促进知识和技术的外溢,r&d投资具有提高公司创新能力和吸收能力的两面性。

但是有的研究认为,研发支出并不能提高国家或公司的业绩。

gavin and cameron(1994)发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英国制造业掌握了先进的技术并没有产生较高的生产率,即研发投入并没有提高英国制造业的企业绩效。

valdemar smith,etal. (2004)实证研究发现丹麦制造业上市公司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研发投资支出的回报率大约在9%-12%,然而与其他国家的研究成果基本一致,研发投资支出的短期效应很不明细。

另外,在考虑了所有制结构、创新特征等因素后,结果发现,这些因素也并未影响公司的生产率和收益。

在美国,1970年以后报告亏损的公司比例在不断增加,有研究就认为是由于研发支出全部费用化导致了这些亏损公司增加,比如mccallig(2003)认为,全部费用化导致了一些本来盈利的公司出现亏损。

同时还发现研发型公司在无形资产、研发活动会投入更多一些,其资产的专用性程度也更高,无形资产价值不容易与其他资产相剥离,从贷款人角度来看,资产的专用性程度越高,其抵押资产的价值评估价值越低,这样会加大贷款的风险,会降低借款人取得贷款的可能性或提高贷款的成本。

(二)国内文献国内梁莱歆和刘建秋(2004)如何结合高科技研发活动特点,建立有效的系统的研发绩效评价体系。

特别选择生物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在深入调查生物技术行业的研发投资后,掌握了生物技术研发活动的特点,并相应的研究生物技术公司的研究绩效。

张运生、曾德明、秦吉波、张利飞(2005)提出研发绩效评价指标模型与方法。

从研发人员、研发团队、研发部门和企业等角度,运用主成份分析法,以各绩效综合指标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并且加权求和以求得研发绩效的总评得分。

于宁(2005)构建了对r&d经费支出的业绩进行量化的评价体系。

该指标体系包括投入、过程、产出和效果四种类型的基本指标和经济性、效率、效益三种类型的指标构成。

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研发支出的绩效水平刚处于及格线水平上下,近几年中的最佳水平也仅为合格,尚未达到预期的理想水平。

然而,这项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各项指标在评价体系的权重没有根据重要程度不同赋值不同而是采用平均分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朱卫平、伦蕊(2005)发现,目前所选样本中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资金投入、人力资源投入对企业绩效并没有造成显著的影响。

并从高新技术企业对科技人才重“招”轻“用”,对研发资金投入重“投”轻“效”以及企业名实不符等角度,对这种现象的出现进行了解释。

郭斌(2006)发现,企业规模越高产出率越高,但与利润率之间却并未表现出显著相关性;在研发支出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方面,发现研发支出越高,利润率越低,并且研发投入在一定程度上也对产出率存在负相关的影响。

该文的研究结果与预期有所差别。

从目前中文文献的研究现状来看,主要反映出两方面的特点。

一是在研究对象上多针对国家、地区宏观研发费用(r&d)的业绩评价,对公司尤其是中小公司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研发费用(r&d)的业绩评价研究不足;二是在研究内容上较偏重于研发费用(r&d)业绩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的建立,至于现实中公司实际研发活动及其业绩状况如何却关注不多。

同时,由于现实中缺乏基础数据资料等问题,也使得对公司研发费用(r&d)业绩进行实证研究比较困难,相关成果极少,主要集中在近年。

二、研究设计(一)研究假设从上述国内外文献可以看出,由于高风险的研发活动,收入难以确定,而且研发活动是一项长期项目,往往超过一年的期限。

因此,其带来的收益也存在滞后性,在研发活动投资的当期,其巨额的研发支出费用化处理可能会对当期利润带来显著影响。

然而随着研发活动的逐步推进,其成果也逐渐应用于生产实践,只要研发取得成功,就能为公司带来产品和技术上的优势,此时,研发的优势效应就全部体现出来,可能是产品生产率的提高,也可能是产品成本或产品质量提升引起的产品价格增长,一定在经营成果中体现出来,促使利润增加。

可见,研究研发投入对经营成果的影响应分成两个时间段,在开始研发的当期,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但在若干会计期间后,一定会产生较为明显的正面影响。

不同的会计处理方式对业绩也会有不同的影响,资本化处理能给公司形成不断增长的潜力,对公司业绩有正的影响。

费用化则会减少当期利润,对业绩有负的影响。

因此,提出如下假设:假设1:研发总投入可能会增加公司负担,研发总投入与本期公司业绩负相关,与下期公司业绩正相关假设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研发支出费用化金额与公司业绩负相关假设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金额与公司业绩正相关(二)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现金流量表附注“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流量”和资产负债表附注中管理费用明细批露的名称包括:研发费、研究开发费、技术研究费、技术开发费、科研费、咨询及技术开发费等。

共289个数据。

因此,根据上述数据研究了2007年至2010年中披露了研究开发信息的所有非金融类中小公司板上市公司样本。

公司财务数据来自csmar 数据库,部分数据来自证券交易所网站,公司治理数据来自ccer 数据库,行业分类标准为证监会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

对这些公司执行如下筛选程序:(1)剔除金融保险行业的上市公司;(2)剔除财务数据或股价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3)剔除所有资产收益率在[-30%,30% ]区间之外的样本,极端的资产收益率可能意味着,公司的经营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比如宏观政策环境的重大变化、公司重大经营决策失误等,这些情况的出现是正常会计计量所鞭长莫及的,因此剔除这些公司,又使用滞后一期的研发支出。

最终获得289个研究样本。

本文研究中使用的公司财务指标、股票价格、行业分类等数据均来自于csmar中国股票市场研究数据库。

本文剔除财务数据为0的样本。

所选择的分析软件是stata10.0。

三、实证检验分析四、结论本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当期研发投入总额与公司业绩负相关且显著。

说明当期研发投入越高,公司业绩越差,即当期研发投入会降低公司业绩水平。

前期研发投入总额与公司业绩正相关且都显著,说明前期研发投入越高,公司业绩越好,即前期研发投入会提高公司业绩水平。

研发投入存在滞后效应。

但其影响要滞后,由于现有数据无从分析。

总体来看,公司负债水平与公司业绩均显著负相关,说明公司负债越高,公司业绩越差,符合预期并与人研究是一致。

公司成长性与公司业绩正相关且显著。

说明公司成长性越好,公司业绩越好。

这也和预期及前人的研究一致。

根据上述结果可以看到,当期研发支出投入总额与公司业绩负相关说明当期研发支出的投入可能会导致公司业绩的减少,原因可能在于:(1)研发投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转化;(2)可能由于研发投入信息的披露属于非强制性信息披露范畴,所以,研发费用信息披露的不完整,不规范可能使得可以获得已有的研发投入的披露信息并不是真实的。

而前期研发支出与公司业绩的显著正相关,说明研发投入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至于能影响到滞后几期,由于数据的限制,目前还无法确定。

公司成长性与公司业绩正相关也是符合预期的。

公司规模与公司业绩正相关也符合预期。

一般情况下,公司的负债和实际税负对公司经营业绩具有减弱的趋势。

而公司的规模越大,公司的经营业绩相应的越好一些。

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是增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手段,也是适应市场上竞争环境的要求。

从本文分析来看,研发投入对企业的业绩增长是有正向影响的,只是需要的时间可能滞后一些。

本文在搜集数据时,也发现大量公司研发投入没有披露或者没有投入,可见,上市公司披露了研发投入总额的数量不多,而进行明细披露资本化和费用化划分标准,以及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资本化金额和费用化金额的公司数量更少。

这说明很多公司可能对研发活动并不看重。

这也是我国公司的创新能力比较薄弱的原因,导致很多公司并没有自主知识产权。

因此本文认为,公司要改变传统思想,以创新能力的提高为发展基础,既要引进科学技术又要重视自己投入进行技术研发。

公司应加大对研发活动的投入,同时完善科技创新能力的激励。

同时从国家等监管部门、政府部门来看,要制定相关奖励机制,以发挥公司的能动作用,激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

对于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来说要注重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方式及研发投入信息披露的业绩引导性。

*本文系2013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课题“集聚创新要素提升辽宁省县域企业竞争力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3lslktjjx-06)的阶段性成果参考文献:[1]初宜红、闫超:《研发支出相关问题探讨》,《财会通讯》2010年第8期。

[2]邓小洋、王勇情:《r&d 会计处理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24期。

[3]戴跃强、达庆利:《企业技术创新投资与其资本结构、规模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科研管理》2007年第3期。

[4]冯飞:《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影响研发活动的几个基本因素》,《中国软科学》1995年第10期。

[5]葛家澍、杜兴强:《无形资产会计的相关问题:综评与探讨(上)》《财会通讯》2004年第9期。

[6]葛家澍、杜兴强:《无形资产会计的相关问题:综评与探讨(下)》《财会通讯》2004年第10期。

(编辑虹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