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4版章节题库(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4版章节题库(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4版章节题库
第八章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
一、概念题
1.传播效果
答: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是指新闻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对受众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所产生的实际影响。

它具有双重含义:
①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说服性传播是指通过劝说或宣传来使受传者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的传播活动,这里的传播效果,通常意味着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

②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

2.魔弹论
答:人们认为新闻媒介具有横扫一切、难以抵御的传播威力,而受众则处于被动挨打、不堪一击的地位。

新闻媒介的宣传就是“魔弹”,而受众只是应声而倒的“靶子”。

这就是所谓的“魔弹论”或曰“靶子论”。

这一理论问世的关键在于两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宣传战和围绕它进行的大量宣传研究。

而“魔弹论”正是这种宣传战和宣传研究的理论化表现。

3.选择性理论
答:选择性理论是大众传播受众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它认为,受众接触大众传播的信息时并不是不加选择的,而是更愿意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
以接触,而对与此对立或冲突的内容有一种回避的倾向。

选择性理论的存在说明,受众在大众传媒面前并不完全被动,而具有某种能动性,大众传媒并没有随心所欲地支配和左右受众的力量。

4.使用与满足
答:这是以“受众”为中心,从受众利用媒介的动机和目的是否满足来衡量媒介效果的理论。

它与从传播者的角度研究理论的国完全不同。

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受众使用媒介的动机包括解闷消愁、人际关系、确认自我和监视环境。

5.二级传播理论
答:“二级传播”理论是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及其同事于1940年在俄亥俄州的伊里县进行总统竞选宣传调查时得出的重要研究成果。

研究人员提出“二级传播”的假设:概念往往先从无线电广播和报刊流向舆论界的领导人,然后再从这些人流向人口中不那么活跃的部分。

这种由“大众传媒→舆论领袖→受众”构成的传播过程被称为“二级传播”。

舆论领袖是这一理论的关键。

他们上通媒介,下连公众,其传播更具针对性、灵活性,更易为受众接受。

由此揭示了人际传播在大众传播中的重要作用,成为人们认识大众传播过程、探索传播规律的一大进步。

6.含义论
答:含义论是从社会学角度对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提出的理论之一。

含义论把行为当作
内心理解的产物,也就是说,个人行为是个人对我们文化具有共同解释的符号、形象或事件的意义理解的产物。

含义论倡导者认为有三种“世界真实”:客观世界真实;媒介通过连续不断报道而呈现的世界真实;受众内心存在的世界真实。

受众的行为是从其内心对世界的理解出发的。

而受众内心存在的世界真实一方面来自对客观世界的亲身感受,另一方面则深深受到媒介的影响。

不少研究者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人员集体确定对社会现实的解释中发挥了主要作用,即媒介对现实的描绘在含义的确定、延伸、替换和稳定这四个方面发挥了主导效应。

7.模式示范论
答:模式示范理论认为,大众传播能够描述模式化的行为。

受众与媒介内容的接触,为自己提供了一种学习的对象,可以从中学得一系列行为方式,这些行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人们处理反复出现的问题的永久性方式之一部分。

也就是说,媒介内容对受众的行为具有模式化的示范效果。

8.议题设置理论
答:“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题为《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的论文。

1972年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的重要方式,其观点主要来自政治学,李普曼的《公众舆论》最早提出该思想,被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

9.创新扩散理论
答:创新扩散理论主要是研究大众传播对新技术、新观念推广所发挥的作用。

1973年,美国传播学家罗杰斯和休梅克在《创新的传播》一书中对“创新扩散”理论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四个阶段的说法:
①知晓——个体意识到创新的存在,并对创新的功能有所了解。

②劝服——个体对创新形成一种赞成或反对的态度。

③决策——个体从事于导致对采纳或拒绝创新作出选择的行动。

④证实——个体谋求加强他已作出的创新决策。

西方学者一般认为,大众传播在“知晓”、“劝服”两个阶段可以发挥相当的影响力;而对“决策”、“证实”的影响力很小。

所以,为了推广新技术、新观念,必须把大众传媒和亲身劝服结合起来。

10.“沉默的螺旋”理论[复旦大学2011年研;北师2010年研;南开大学2007年研;上海财大2007年研;社科院2006年研]
答:“沉默的螺旋”理论是传播效果理论重新回归到强大效果论的代表理论之一。

“沉默的螺旋”最早是由诺依曼于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出的,1980年以德文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概括。

诺依曼通过“沉默的螺旋”理论,重新提示了一种“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

这个假说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①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②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
③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11.文化霸权理论
答:文化霸权理论由葛兰西提出,他认为,任何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有两种霸权,即政治社会的政治霸权,包括军队、法庭、警察,通过暴力实施统治;另一个是市民社会的“文化霸权”,即智慧与道德的领导权,其本质是具有统治性的意识形态。

大众传播通过新闻报道,通过它们倡导的大众文化等各种样式,建构并维护着统治性的意识形态。

12.拟态环境[暨南大学2010年研]
答:拟态环境是说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概念,由美国学者李普曼在其所著的《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是指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

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

而传播媒介大多具有特定的倾向性,因而“拟态环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再现,只是一种“象征性的环境”。

13.新闻建构理论
答:新闻建构理论是从“拟态环境”的概念中转化过来的。

新闻建构理论认为,受众头脑中的现实世界就是大众传媒通过持续不断的新闻报道建构出来的。

这种建构出来的现实世
界并不是虚构的,在微观层面上,每一条新闻可能都是真实的或接近于真实。

但新闻报道把某些事实凸显出来,遮蔽某些事实,从而来完成建构。

新闻建构是各种力量和各种意识形态博弈的结果。

与拟态环境理论相比,新闻建构理论更强调新闻建构者的自觉意识。

二、简答题
1.简述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

答:新闻媒体的根本特性决定了新闻媒体对社会所能发挥的作用,具体而言,新闻媒体的一般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沟通情况,提供信息
人们接触新闻媒介的首要目的是为获得有用的信息,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

新闻媒体的其他功能都依附在提供信息基础上。

不给社会提供有用的信息,新闻媒体就没有存在的理由。

新闻媒体沟通信息,是保持政治稳定、社会稳定的一个最有效手段,尤其在重大事件发生时,在社会处于危机状态时,新闻媒体信息沟通作用越发重要。

同时,新闻媒体的信息沟通是民主政治建设必不可少的环节。

它发挥作用,不但通过刊登大量的新闻,而且还通过评论和广告。

(2)进行宣传,整合社会
阐明国家发展的目标和社会理想、凝聚民族力量,以实现共同目标和理想。

不断分析政治、经济形势,解释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实行舆论导向,保证政令畅通,把人民群众的注意力集中在国家的发展上。

惩恶扬善、扶正祛邪,维护主流的价值系统,保证正常的社会秩序。

沟通、协调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不同地区、不同职业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缓解社会冲突,消除矛盾。

(3)实施舆论监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