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物分析方法学验证中各项指标的深度剖析

药物分析方法学验证中各项指标的深度剖析


0 5 10 15 VWD1 A, Wavelength=280 nm (XMF\05112205.D) mAU 6 4 2 0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min
20
25
30
35
40
min
药品含量测定方法的设计——原料药
• 原料药:对于组份单一的原料药,首选容量法测定 含量 强调:(1)供试品的取用量应满足滴定精度的 要求(消耗滴定液约20ml); (2)滴定终点的判断要明确,如选用指示剂法, 应考虑其变色敏锐,提供滴定曲线,并用电位法 校准其终点颜色。 (3)为排除因加入其它试剂或混入杂质对测定结 果的影响,或便于剩余滴定法的计算,可采用 “将滴定的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的办法; (4)最后要给出滴定度(采用四位有效数字)。
VWD1 A, Wavelength=280 nm (XMF\05112203.D) mAU 6 4 2 0 0 5 10 15 VWD1 A, Wavelength=280 nm (XMF\05112204.D) mAU 6
14.812 15.928 15.753
20
25
30
35
40
min
4 2 0
介绍该项检测的由来和历史背景 要看主峰里是否有杂质,如何判 断?但需注意DAD检测器的局限性,
介绍“土办法”!
结果:目前从来没有推翻现行色
谱条件的。意义在哪里。如何应用,
拿到只是“走形式”?
最小峰面积的设定
● 其设定,不是绝对值,而是相对值。
● 英国药典中有明确的说明:凡有关物质的检测采用HPLC
• 容量法测定含量要注意参加反应的应是药物分子 活性部分,而不应是次要的酸根或碱基部分。 如盐酸氨溴索 ,有研究者采用氢氧化钠滴定液 测定其含量,事实上这种方法测定的是其中盐酸 的含量,由于其成盐工艺中的酸、碱配比不当时, 可严重影响成品酸碱度,故测定结果并不能代表 其活性成分有机碱的含量 。
应采用非水滴定法,以无水冰醋酸为溶剂屏蔽掉 盐酸的干扰,用高氯酸滴定其有机碱的含量。高 氯酸非水滴定法因适应性广(适用于有机弱碱及 其盐类)在化学原料药的含量测定中较为常用。
青蒿琥酯 峰面积 10369600 10146525 10382388 10344541 10360386 10432888 0.96% 百分比 99.26% 98.89% 98.58% 98.45% 98.33% 98.16%
杂质-2 峰面积 57511 55786 58098 59521 59172 59185 百分比 0.55% 0.54% 0.55% 0.57% 0.56% 0.56%
• UV法的验证:①精密度:RSD≤1%(n=5);② 准确度:方法同HPLC法,回收率应在98%~102% 之间(n=9, RSD≤2%),同时要求辅料、有关物 质或降解产物在测定波长处无吸收。 • ③线性范围:用已知含量的精制品配制一系列浓 度的溶液(n=5~7,吸收度A在0.3~0.7间), 用浓度C对A进行回归处理,线性方程的相关系数 r应≥0.9990,截距应趋于零,并提供线性关系图; • ④耐用性:考察测定条件(供试液稳定性、样品 提取次数、时间、比色法中显色剂用量、反应温 度、时间、pH值等)有微小变动时,测定结果 不受影响的承受程度,如测试条件要求苛刻时则 应在方法中注明。
90℃放臵24小时。
● 高温破坏 取原料适量,依据各自品种的熔点不同,在高
温下破坏至外观性状改变
● 强光破坏 取原料适量,臵紫外灯下照射48小时。
四、检测限
● 信噪比的三倍
—— 纯属“纸上谈兵”,实
际测定中根本用不上。

是相对值,不是绝对值。是相对于供试品
溶液浓度的多少分之一而言,一般至少要在
5000倍以上。

采用杂质对照品法、用于降解产物的准确测定,
如氢氯噻嗪、对乙酰氨基酚等。

采用强破坏试验破坏出杂质。如中国药典中的氧
氟沙星所有品种,均在HPLC法的色谱条件下拟定
了:取供试品溶液,臵紫外灯下(254nm)照射4 小时以上,使产生的紧邻主峰前的杂质峰与主峰 的分离度应符合规定。

不采用任何方式。
典型强破坏试验图谱
• ④耐用性:考察测定条件(供试液稳定性、样 品提取次数、时间等)有微小变动时,测定结 果不受影响的承受程度,如测试条件要求苛刻 时则应在方法中注明。
• HPLC法的验证:①精密度:RSD≤2%(n=5); ②准确度:用于制剂时,要考察辅料的影响, 将一定量药物加到按处方比例配制的辅料中 (为标示量的80%~120%)制成高、中、低三 个剂量,混合均匀后,每个剂量取三份样品, 按拟定方法测定回收率,应在98%~102%之间 (n=9, RSD≤2%)。
杂质-3 峰面积 5032 22331 31717 33898 38065 450002 百分比 0.05% 0.22% 0.30% 0.32% 0.36% 0.42%
mAU
1 1 0
91708 5.923 0.86
1 1 0
1 0 0
9 0
8 0
7 0
6 0
新杂质
均未 检出
流速、柱温与溶剂的选择

在测定时通常调节流速使主成分保留时间稍长些, 且使主成分峰不拖尾即可。

柱温对分离效果的影响虽有一定的影响,但不甚 显著,如有柱温箱,通常设定不超过35℃。

溶剂的选择应测定样品溶液在该溶剂中的稳定性 来衡量,尽量勿选择挥发性强的溶剂;同时应保 证对照溶液的主成分峰面积精密度良好。
质量标准中制订有关物质的原则
• 如用容量法不适宜时,可考虑选用HPLC法, 尤其在有关物质干扰,或多组份物质时,具 有特殊优势。 • 一般不选用UV法,尤其不首选“吸收系数 法”定量,不选用末端吸收峰作测定波长; 须用UV法时,可采用不受仪器及其它变化 影响的“对照品比较法”定量,测定溶液的 吸收度宜在0.3~0.7间。 • 元素测定法如定氮法,在其它方法均不适宜 时可采用,但因不能反映化合物含量的变化 情况,此法不可用于稳定性考察中。
法测定时,均规定舍弃对照溶液主峰面积几分之几的峰面积。 普通样品测定时,通常为1/10~ 1/20(即相当于样品测定浓 度的0.1%~0.05%)。如规定杂质限度为1.0%,对照溶液峰 面积为10000,那么,最小峰面积可考虑设定为1000~500左 右。新药稳定性考核时,可设定到0.01%的最小峰面积。
强破坏试验的目的:
验证药品在遭遇了极端的气候环境
条件下产生的杂质,在所建立的色谱
条件下是否能够分离、测定。
● 检测波长的确定 涉及到各被检测物质在该波长下的响应因子是否 相同,即所谓重量校正因子的问题。(f=A杂质/A被 测成分) 选取主成分与各杂质具有相同紫外吸收的波长 (f=1.0)。 选取各杂质紫外吸收大于主成分紫外吸收的波长 (f>1.0),这样可更加严格控制杂质的限度。 如选取各杂质紫外吸收小于主成分紫外吸收的波 长,应必须加入重量校正因子(f<1.0),否则将得 到错误的判断。
药物分析方法学验证中各项指标的深度剖析
一、线性试验
主成分含量测定 以测定浓度为100% ,
50%~120%之间选取5个点即可。
溶出(释放)度测定 以释放量的10%~ 120%间选取5个点即可。 杂质含量用杂质对照品准确测定 以杂质限度 为100% ,50%~120%之间选取5个点即可。
பைடு நூலகம்
测定结果: 1)阐述如何看待截距和斜率、如何应用。 2)误差在哪里,应用时的注意事项。 3)为什么没有不成线性的?通常C、H、O、 N结构,紫外监测器决定。 个别化学键所致。梯度洗脱时,有时会 出现不成线性。 4)都成线性、为何还要做?最小二乘法的 原理知晓。
药品含量测定方法的设计——制剂
• 应考虑辅料等的干扰,首选方法一般为 HPLC法,在有关物质、辅料不干扰的情况 下,也可选用UV法或原料药项下的容量法 。
• 复方制剂首选HPLC法 。
药品含量测定方法的设计——验证
• 订入质量标准的含量测定法不同于一般质量考 察的方法,须经过严格的方法学验证 。 • 容量分析法的验证:①精密度:用原料药精制 品(含量>99.5%)考察方法精密度,平行试验 5个样本的RSD≤0.2%;②准确度:以测定原料 精制品的回收率计算,应在99.7%~100.3%之 间(n=5,RSD≤0.1%);③滴定终点确定的依 据:包括滴定曲线的绘制,如用指示剂法确定 终点,应用电位法校准终点颜色,提供指示剂 颜色与电位变化情况的对比结果;
唑 来 磷 酸 结 构 式
引申使用: 1)有关物质测定 归一化法和自身对照法的 相互妙用。 2)缓释制剂溶出度测定,对照品浓度设定
为中间浓度。举例说明。
3)回收率试验为何做80%~120%即可?亦及
样品浓度与对照品浓度接近到何等程度的理
解。
4)国内只注重相关系数,不注重截距。
二、精密度试验
重复性试验:连续进样6次。 中间精密度试验和重现性试验通过“耐用 性试验中的溶液稳定性试验”来体现。 浓度极低时才会不理想,加大进样量。 色谱峰形极为重要,对称性、柱效等参数。 加大柱温、增加流动相中有机相比例,使被 测物质峰尽快出峰。
有关物质、含量与自身对照三者浓度的关系
积分参数的设定
积分参数的设定是非常重要的。由斜率(Slope)、 峰宽(Width)、最小峰面积(Min Area)组成。 ● 采用自身对照法时,对照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必须 在同一斜率、峰宽下进行积分计算。


供试品溶液最小峰面积的设定将直接导致测定结 果。设定得太小,会导致很多小峰甚至是基线漂 移的小峰均被积分出作为杂质峰,从而导致杂质 峰面积增加,易判断为不合格;如设定得过大, 又将反映不出杂质情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