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音乐文化,兴之唐朝

音乐文化,兴之唐朝

音乐文化,兴之唐朝
—浅析唐朝音乐文化的兴盛
【摘要】音乐作为一种艺术,陶冶人的情操,改善人的性情。

在中国音乐史上,唐朝的音乐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唐朝音乐文化的繁荣,与唐代社会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音乐在唐朝的兴盛不仅反映了这个朝代文化的空前繁荣,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后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朝音乐形式多样,宫廷音乐兴盛,民俗音乐也流行,最主要的特色是音乐与唐诗相结合,形成了这个朝代独特的文化特征。

【关键词】音乐唐朝兴盛
引言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杜甫的这首《赠花卿》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足以说明唐代音乐的普及与繁荣。

众所周知,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统一时间最长,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相应的,唐朝的文化发展也是空前繁荣。

音乐作为唐朝文化的一种代表,其兴起繁荣与唐朝的历史背景不可分割,其特点也同唐朝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恢弘气概息息相关。

同时,在丝绸之路的基础上,唐朝的音乐文化还吸收和借鉴了许多优秀的外来音乐文化,对其他国家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主要分析唐朝音乐文化兴起的原因,并简单论述音乐文化在唐朝与唐诗融合的独特魅力。

一、唐朝音乐兴起的原因
隋唐两代,政权统一,特别是唐代,政治稳定,经济兴旺,统治者奉行开放政策,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加上魏晋以来已经孕育着各族音乐文化融合打基础,终于萌发了以歌舞音乐为主要标志的音乐艺术的全面发展的高峰。

唐朝音乐的兴起,与诸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为音乐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政治、经济环境。

任何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经济的支持,经济建设是文化建设的基础。

按照马克思主义和政治经济学中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促使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和最重要的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其水平的提高。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对立与统一构成了社会形态,也就是社会制度。

由此可见,任何社会形态都是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对立统一中协调发展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带动上层建筑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必然导致文化的繁荣。

唐朝自建立之后,为了恢复生产,发展经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

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①在“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时期,全国户口大幅增长,垦田面积大量增加,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经济基础为音乐文化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支持,唐朝相对稳定的社会形势也给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滋润的土壤,二者相互协调,共同推动了唐代繁荣的音乐文化现象的出现。

其次,开放的文化政策和广泛的艺术交流,为音乐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氛围。

在思想文化上,唐朝统治者实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不管是外来的佛教文化还是中国的道教文化,统治者大都能兼收并蓄。

这种对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视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对当时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唐朝在丝绸之路的基础上,还展开了广泛的国际交往。

唐代不仅与天竺、日本、高丽等邻国保持着密切联系,而且与中亚、波斯湾、阿拉伯国家也展开了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

“一曰营州入安东道,二曰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

”②由于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望。

加之交通的便利,使唐朝与亚欧非国家之间的往来空前密切,为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唐朝之所以有如此兴盛的音乐文化,与统治者
①《贞观政要》
②《新唐书.地理志七下》
的提倡和参与是密不可分的。

太宗皇帝李世民曾说:“今《玉树》《伴侣》之曲其声俱存,朕能为公奏之,知公必不悲耳。

”唐明皇更是集皇帝与音乐家于一身,提倡和发展音乐,是他政治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其执政近半个世纪,音乐尤其是道教音乐的发展犹如锦上添花,不仅在宫廷中声势显赫,并蔓延到上层社会和文人阶层。

最后,唐朝音乐文化的繁荣离不开对传统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唐朝继承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化成果,创建了“七部乐”、“九部乐”的宫廷音乐体制,主张多民族音乐并存,并大力培植民间音乐,使我国封建音乐文化朝着东西方文明交融的方向迈出了可喜一步,其历史意义是不容低估的。

同时,唐朝还对他国优秀音乐文化进行了批判和吸收,取其所长,弃其不足,从而为音乐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

二、唐朝音乐与唐诗的完美结合
唐诗的吟唱是别具特色的音乐表现形式。

唐人继承了我国古诗与音乐紧密结合的传统,创作出格律严格,形式固定的“律诗”和“绝句”,从而在诗中融入了更多音乐的元素。

抑扬的音调赋予唐诗独特的音乐之美,诗人的诗作多具有悦耳的音响效果。

唐诗的吟唱是我国民族悠久的音乐文化背景中产生的别具特色的音乐表现艺术。

诗中的音乐描写。

白居易的《琵笆行》是每一个读过唐诗的人耳熟能详的,诗中作者大量运用了以声喻声的手法来描写琵琶声的复杂多变。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诗人用惊世骇俗的写法将音乐的美表现的淋漓精致,让人叹为观止。

唐朝众多诗人既精于诗,又工于曲,他们的诗,能写音乐的表演技巧,能写音乐艺术的感染力,如李白的《听蜀僧弹琴》中写道:“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他们用音乐抒发内心的情感,也用唐诗来表达朋友间的情谊,“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流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也充分说明了唐诗与音乐巧妙地结合所带来的意想不到的效果。

音乐与唐诗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音乐的发展和兴盛直接促进了唐诗的繁荣,同时也直接造就了新文体的兴起。

词和戏曲的产生,同唐代音乐的关系密不可分。

音乐的发展和兴盛直接丰富了诗词内容。

音乐诗的兴起是唐代音乐发展兴盛的现实记叙,在唐代诗人中,最常用的手法,有通过具体形象来再现自己听音乐演奏的感受,还有将音乐美与文字艺术结合得很好地作品。

唐诗入乐是音乐文化表达的需要,是唐代音乐文化的一个特色,这种情况极为普遍,有些是把诗谱成歌曲,有些诗就是为当时的一些歌调写的歌词,因而唐诗与音乐是很难分开的。

三、结语
以强盛的国力为依据,以朝气蓬勃的世俗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为主体,唐文化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虑的兼容并包的宏大气派。

唐朝音乐中反映出来的社会内容是极其广泛的。

历史重大的政治和社会事件,人们敬仰的英雄人物,山水花木,爱情友谊,生活习俗,日常游乐等都是音乐所表现的内容。

他们表现着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人情世态,各色人物的愿望,意志和情趣,直接或间接地打下了不同时代的印痕。

唐朝音乐中,除了对美好
事物的歌颂,赞赏之外,也有对社会苦难的哀伤和忧愁,对阶级和民族压迫、奴役的愤慨和反抗,对邪恶事物的鞭挞、谴责。

即使在今天,我们演唱它,感受它,也能从中受到感染和激励,并能深切的感受到这一传统的艺术形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的延绵发展。

唐朝的音乐文化的繁荣发展建立在唐朝政治经济稳定繁荣的基础之上,并在良好的政策下大放异彩,成为我国古代史艺术文化中不可多得的一抹亮彩,对后代的音乐文化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中国古代音乐简史》廖辅叔人民音乐出版社
《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夏野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唐朝文化史》徐连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