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佛教音乐之研究钟小勇(德宏师范专科学校艺术系)摘要:佛教自公元1世界传入我国以来,经过魏晋南北的发展,到了唐代由于国家富裕、社会安定以及统治者的开明对佛教非常重视。
因而,佛教音乐在这一时期得以繁荣昌盛,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本文试图通过对唐代佛教音乐的研究,从而进一步了解与认识这一时期佛教音乐兴盛的原因、风格特征以及对我国音乐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唐代佛教音乐风格特征原因影响佛教大约公元1世纪即:两汉交替之际从印度传人中国,佛教音乐也随之传人中国,东汉时期中国人信奉佛教者仅帝王宫廷中少数人。
经过魏晋南北的发展,佛教不断调和与道教、儒教的矛盾,并逐渐融合到儒道的文化精神之中,不断吸收西域和印度新兴学说和学派的成果并与民族传统文化结合,不断渗入到中国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
随着佛教的发展,佛教音乐也大为盛行,佛教音乐开始走向民族化、走向世俗化,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音乐。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历史时期之一。
它揭开了中国古代最灿烂夺目的篇章,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和内战。
建立在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汉胡融合、中外交通发达基础上的隋唐文化,规制宏伟、气氛宽松、创造力活跃、全民族文化素质空前提高,达到古典文化的全盛时期。
由于政治上的高度开放和经济的繁荣,以及统治者的高度重视,中国佛教文化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因而,唐代的佛教音乐得以全面发展,从宫廷到民间广为流行。
俗讲风行,朝廷耽于佛曲,百姓则把庙会视为最重要的娱乐场所。
无论寺院、宫廷、民间,佛教音乐都达到了鼎盛时期。
佛教音乐在创作、演奏、演唱上均达到了一个辉煌的巅峰。
其种类繁多、风格多样化。
既有呗赞音乐、唱导音乐,也有华化的佛曲音乐和佛化的中国古典乐曲和民间乐曲。
一、唐代佛教音乐繁盛的原因音乐与宗教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管任何的宗教都需要借着音乐,用歌咏的方式来宣传教义、以净化人心。
在历经了600余年发展、变化,经过汉族多代僧人的努力创造,中国佛教音乐在唐代进入了辉煌灿烂时期。
这一时期佛教音乐得以快速发展和兴盛的原因何在,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唐代佛教音乐之所以繁荣,必须以国家的统一和空前富强为社会背景。
唐朝的发展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
它的领域曾西到咸海,与波斯接壤;东至平壤城,同新罗交界,沿海岸线延伸到库页岛和外兴安岭以北;北越沙漠、贝加尔湖,抵达安家啦河流域;南至南海,与印支半岛上的林邑、真腊相望。
领域的拓宽,强化了与四周邻国的往来,密切了同域外诸民族的关系,为丰富和发展佛教音乐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经济的繁荣与强盛为佛教音乐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宽松的政治与社会环境,民族融合,交通发达,汉胡交往频繁使得人们有着充分的自由。
这是佛教音乐繁荣昌盛的最根本的原因。
第二,从佛教本身讲,佛教经过魏晋南北的发展不断与中国的本土文化即儒家、道家文化以及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相融合。
随着唐王朝的统一、兴盛与繁荣,这种融合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加之当时佛教在印度遭受排挤而逐渐走向衰落,许多印度高僧到中国寻求发展,积极地吸收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作为自己的教仪和戒条,在政治上积极维护君主专制、维护统治者的统治。
唐初印度高僧那堤来到中国之后作出结论:中国佛教的兴旺发达,居世界第一;唐代中期著名的高僧不空三藏制造释迦如来悬记,谓“一乘法典诰,兴在中华”,意思是指佛教的中心已经转到了中国。
随着佛教的兴盛,当然为佛教服务的宗教音乐也兴盛起来。
音乐与宗教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管任何宗教都需要借着音乐的方式宣传教义和净化心灵。
第三,唐代佛教音乐能够得以兴盛和流行,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得到当时统治者的大力支持。
隋唐时期历代帝王及上层人士基本或大多数是佛教的信奉者,或是对佛教文化感兴趣者,他们都是佛教事业的支持者和佛教文化的传播者。
在帝王中如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唐懿宗,玄宗李隆基,还有武则天,他们不论在寺院建设,经典翻译,佛教礼乐与文化的提倡,都做了很多贡献,对佛教音乐及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二、唐代佛教音乐之风格特点唐代是中国佛教文化发展的顶峰时期,包括音乐在内的寺院文化源源流入宫廷和民间。
与佛教文化性质相同和相似的西域文化大量传入中国,形成了一个包括音乐在内的以佛教文化为特色的文化新潮,一方面冲击着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一方面二者也进行了有机的融合,对中国的各个文化领域发生着深刻的影响。
对于佛教音乐而言,从理论技术到曲目作品的总体结构及其制作校订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传承是严密和完整的。
归纳起来这一时期的佛教音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唐代佛教音乐的进一步世俗化唐代佛教音乐在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进一步走向世俗化、大众化。
面向民间,吸收和借鉴当时当地老百姓熟悉喜爱的传统乐曲,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创作佛曲。
当时民间流行的佛曲,数量更是不可胜数如《五更转》、《十二时》、《百岁篇》、《好住娘》等。
唐代时的“俗讲”以讲唱的形式对庶民百姓的佛教思想进行普及和宣传。
庶民百姓以旁观者的身份或直接参与佛事活动,很多寺院对百姓开,并与百姓共同从事佛活动。
唐代佛教的"俗讲"吸引广大百姓,韩愈诗云:"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闹宫廷";姚合也有"仍闻开讲日,湖上少鱼船"和"酒坊鱼市尽无人"之句。
《续高僧传》记载宝巖和尚登座俗讲时,"案几顾望,未及吐言,掷物云崩,须臾坐没",有的高僧"随物赞祝,其纷若花,士女观听,掷钱如雨"。
第二、唐代佛教音乐的更加多样化随着唐代佛教的又一次兴盛,其佛教音乐也发展到了一个风格多样、功能齐全、体系完整的阶段。
它不仅有呗赞音乐、唱导音乐,而且也有了华化的佛曲音乐和佛化的中国古典乐曲和民间乐曲,遂进入了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
继南北朝佛教多种师说,唐代佛教建起了独具特点的诸大宗派。
如;三论、三阶、天台、华严、法相、禅宗、律宗、密宗以及藏传佛教等。
它们各自发展徒众,判教立宗,著书弘教,创造新的理论体系。
宗教与音乐有着紧密的联系,各派传教者都必然充分利用音乐为他们宣传教义,吸收群众。
第三、唐代佛教音乐逐渐走向专业化和艺术化唐代佛教空前隆盛,法事仪式集体化,法式仪规程式化。
佛教音乐在创作、演奏、演唱上均达到了一个辉煌的巅峰。
佛教音乐逐渐走向专业化和艺术化,词曲结合更加规范化,其演唱演奏形式、内容更加完善与丰富,演奏演唱技艺也更加专业化。
唐代僧人中演奏、演唱名家辈出。
唐德宗时的段本善就是其中的高手。
相传贞元年间长安举行盛大演出,“宫中第一手”的琵琶演奏者康昆仑于东市彩楼演奏,其高超的技艺获得观众的倾倒。
如唐代所出现的法曲,就是一种大型的佛教音乐形式,主要为佛事仪式而制作,它结合了梵呗以及演奏佛曲的乐器,也掺入了中国传统器乐、民间音乐与古乐。
法曲在初唐受到极大重视,宫廷里还有专门训练法曲的音乐机构,梨园主要是为法曲演奏和训练而设,专有“法部”。
法曲在规模上则是空前的,其创作、演唱演奏形式已相当完备,演奏技术相当高超精湛。
“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
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
”法曲中所使用的乐器有挠、钹、钟、磬、萧、琵琶等,演奏时按金、石、丝、竹先后顺序第次进入合奏。
唐代法曲代表作有《赤白桃李花》《云韶乐》等。
三、唐代佛教音乐的影响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文化发展的顶峰时期,这一时期的佛教文化一方面冲击着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一方面二者也进行了有机的融合,对中国的各个文化领域发生着深刻的影响。
对于佛教音乐而言,从理论技术到曲目作品的总体结构、风格、内容及其制作校订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唐代佛教音乐对于中国民间说唱音乐、音韵学以及乐律、音阶和字谱学的发展,均有重要影响。
自南朝至隋唐间,由于梵文的悉昙、声明学说与技术的总结与应用,佛教音乐从理论到实践得以巩固与发展,它对中国的民族音乐从理论到实践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音律、音阶及乐学结构,使中国音乐在很多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有些方面则取代了中国民族音乐原有的东西。
隋唐间盛行的“二十八调”与“八十四凋”,都是梵音的理论,它们的理论与“清商乐”的理论是一致的。
欧阳修认为“二十八调”“形类雅音,而曲出胡部”(《新唐书·礼乐志》)。
二十八调是中国历史上所谓“燕乐”采用的宫调,又称为“俗乐”宫调,有七宫、七商、七角、七羽,合为二十八。
二十八调是宫廷采用了印度和西域的唱诵宫调用于宴飨等场合。
八十四凋是隋代开皇年间乐户万宝常据佛教音乐的音律所制,从“八音”旋相所生而得。
同样,唐代佛教音乐对我国说唱音乐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甚至于对后世戏曲的产生也产生了较为重大的影响。
唐代的“俗讲”就是一种说唱艺术形式、源于佛教寺院佛教宣传教义的活动。
其名来源于佛教语汇。
它以通俗的方式宣讲佛教的义理和佛经故事。
宣讲时常常连说带唱,描摹表演,很能吸引观众。
佛教寺院选择说唱形式宣传佛经,说明这种说唱艺术形式已在民间广泛存在。
四、结束总之,佛教音乐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然而,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历史时期之一。
由于政治上的高度开放和经济的繁荣,以及统治者重视,中国的佛教文化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经过魏晋南北的发展,唐代佛教音乐进一步走向民族化、世俗化以及多样化。
无论寺院、宫廷、民间,佛教音乐都达到了鼎盛时期。
佛教音乐在创作、演奏、演唱上均达到了一个辉煌的巅峰。
并逐渐走向专业化和艺术化,词曲结合规范化。
这一时期佛教音乐对于中国民间说唱音乐、音韵学以及乐律、音阶和字谱学的发展,均有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①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②臧一冰编著《中国音乐史》武汉武测版1998年版③任继愈主编、卿希泰唐大潮著《佛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年10月第1版④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⑤李泽厚著《美学三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⑥张继楠周柱铨主编《中国音乐通史简编》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⑦金文达《中国古代音乐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