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廉颇蔺相如列传》赏析

《廉颇蔺相如列传》赏析

《廉颇蔺相如列传》赏析导读:《廉颇蔺相如列传》赏析一、作者介绍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县南)人,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

他的父亲任太史令多年,是一位博学多闻的学者,天文、历法、诸子等无所不通,司马迁少年时代在父亲的指导下专心学习,后来又向著名学者孔安国学习《尚书》,向董仲舒学习《春秋》,受到良好的教育。

20岁以后,司马迁遍游南北,考察风土人情,文物古迹,搜寻史料,研究社会,为他以后写《史记》准备了丰富的材料。

公元前108年,司马迁担任太史令,4年之后开始撰写《史记》。

公元前98年,李陵兵败投降匈奴,他因为替李陵辨解,触怒了汉武帝,被下狱,受宫刑。

他极度愤懑,但为了著史,忍辱生活。

出狱后曾任中书令(皇帝身边掌握机要的宦官),仍努力写史。

公元前92年左右,司马迁完成了526,500字,130篇的不朽巨著《史记》。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鲁迅先生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他留下的著作,除《史记》外,还有《报任安书》和《悲士不遇赋》。

二、解题本文节选自《史记·廉颇蔺(lìn)相如列传》。

原为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等人的合传。

这是原传的第一大部分。

战国后期是封建割据,诸侯纷争最严重的时期。

赵国处在四战之地,尤其是西邻强秦的威胁最大。

本篇记叙廉颇、蔺相如在这种历史情况下,西抗强秦,为赵国的安全和尊严所做出的贡献;同时也写了他们二人为维护赵国的利益,彼此搞好团结的事迹。

列传,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一种体例,用来记叙帝王、诸侯以外的历史人物的事迹。

三、注评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者,……也”:文言里判断旬的典型格式,“者”用在主语后边表提顿,“也”用在谓语后边表判断。

○先介绍廉颇。

赵惠文王十六年,即公元前283年。

赵惠文王:战国后期赵国的国君。

廉颇为赵将,伐齐,为:做,担任。

伐:攻打。

大破之,取阳晋,阳晋:本卫邑,后属齐,在今山东省郓(yùn)城县西。

○战功显赫。

拜为上卿,拜:古时授予官职叫“拜”。

这里用于被动意义,是“被任命”的意思。

上卿:战国时代最高的官阶。

○地位极尊。

以勇气闻于诸侯。

以:介词,凭,靠。

闻:闻名,出名。

○威名远扬。

蔺相如者,赵人也。

○次介绍相如。

平凡得很。

“赵人”与“良将刀相对,一贵一贱,对比鲜明。

为赵宦(huàn)者令缪(miào)贤舍人。

宦者令:官名,宦官的头领。

令,长官。

舍人:门客。

战国时,贵族家里常养着一些门客。

○地位低微。

“舍人”与“上卿”相对,一尊一卑,十分鲜明。

概略介绍廉、蔺身世。

即点明题意,引出人物,总领全文,天为后文写廉、蔺矛盾伏下引线。

赵惠文王时,○点明时间。

得楚和氏璧(bì)。

和氏璧:楚国人卞(biàn)和发现的一块宝玉,经雕琢而成璧。

壁,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的玉器。

秦昭王闻之,秦昭王:即秦昭襄王,名则,公元前30年~前251年在位。

之:代词,指代赵惠文王得楚和氏壁一事。

使人遗(wèi)赵王书,遗:送给。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以:介词,用。

易:交换。

○以城易壁,纯属骗局。

交代故事起因。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诸:各位,众。

谋:计议,商量。

欲予秦,予:给。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受骗。

徒:副词,白白地。

见:助动词,用于动词前表被动。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即:就。

患:担忧。

秦兵之来:主谓短语作“患力的宾语,“之”用在短语的主谓间取消短语的独立性。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求:寻找。

可使报秦者: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

使。

派遣。

报,答复。

○进退两难,一筹莫展,揭示秦赵矛盾尖锐及赵之大臣畏秦之甚。

为相如出场铺垫。

宦者令缪贤日:“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臣。

古人表示卑谦的自称。

○“可使”二字,如奇峰突起。

王问:“何以知之?”何以:凭什么。

介宾短语作状语,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以“问黟带出下文,补叙前情,从侧面勾画蔺的轮廓。

对曰:对: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

“臣尝有罪,尝:副词,曾经。

窃计欲亡走燕。

窃计:私下打算。

窃,表示谦敬的副词。

亡:逃亡。

走:跑,此处有投奔之意。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止:阻止。

‘君何以知燕王?’君:对人的敬称。

知:了解。

○发问令人深思。

臣语(yǔ)日,语:告诉。

臣尝从大(dài)王与燕王会境上,大王:对国君的尊称。

燕王私握臣手曰,私:秘密地,暗暗地‘愿结友’,结友:交朋友。

以此知之,故欲往。

○只看现象。

相如谓臣日:‘夫(fú)赵强而蒸弱,夫:助词,用在全旬之首,表示要阐发议论的语气。

而: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而君幸于赵王,而:表顺承。

幸于赵王:被赵王宠爱。

故燕王欲结于君。

故。

连词,因此,所以。

结于君:同您结交。

○透过现象,视其实质。

今君乃亡赵走燕,乃:副词,却。

亡赵。

从赵国逃亡。

走燕:跑到燕国去。

“赵”和“燕”都是补语。

○与“幸于赵王”对照,处境迥异。

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其势。

作状语,照那种形势看来。

而束君归赵矣。

束:捆绑。

归:送回。

○看发展,预见后果,不堪设想。

君不如肉袒(tǎn)伏斧质请罪,肉袒伏斧质:赤身伏在斧质上。

表示服罪请求就刑。

肉袒,脱去上衣,露出肩膊。

斧质:古代一种腰斩的刑具。

斧,铡刀。

质,同“锧”,铁砧(zhēn),刑具的底座。

则幸得脱矣。

则:连词,就。

幸得脱:侥幸能够免罪。

幸,副词,侥幸。

脱,免罪,免祸。

○与“欲亡走燕”对比鲜明。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幸:这个“幸”是表敬副词,不需对译。

○果是好计,预见何其正确。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以为:认为。

其人:那个人。

其,指示代词,那。

“其人勇士”是个判断旬形式的主谓短语。

○“勇”、“智”二字,贯彻全篇。

宜可使。

”宜:应该。

○极力推荐,可担重任。

以上一段插叙,先声夺人,初显其智勇双全,才识不凡。

下分三个场面对蔺相如进行正面刻画。

于是王召见,○紧承上文“可使”。

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寡人:意谓寡德之人,为古代帝王、诸侯对自己的谦称。

可予不(fǒu)?”不:同“否”。

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许:答应。

○审时度势,结论明确肯定。

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nài)何?”奈何:怎么办。

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曲:理曲,理亏。

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均之二策,比较这两个对策。

均,权衡,比较。

之,这,代词。

宁许以负秦曲。

宁:宁可,宁肯,副词。

负秦曲:使秦负曲。

负,担负,承担。

○权衡利弊,明快决断。

与上文群臣谋而不决,形成鲜明对照。

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必:副词,果真。

○与前文“未得”相应。

臣愿奉璧往使。

奉:两手捧着。

往使:前往出使。

○自告奋勇,挺身而出,敢担重任,胆识过人。

与前文群臣畏秦之甚亦对照鲜明。

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请:表敬副词。

完璧归赵:把璧完整地送回赵国。

完,完整,此处有原封不动的意思。

○果敢坚决,显示蔺相如的智勇,也暗示其入秦必有一场激烈斗争,并为“完璧归赵”的结局设伏。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于是:承接连词。

遂:副词就。

西: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西。

○奉璧使秦。

过渡,收结上文,开启下文。

以上写相如对策和接受出使。

是“完璧归赵”故事的第一个场面。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章台:台观名,故址在今陕西省长安县故城西南角。

章台不是正式接见外宾的地方。

在此接见相如,表示对赵国使者的轻视。

相如奉璧奏秦王。

奏:进献,呈献。

○献璧过程一笔带过。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以:连词,连接“传”和“示”两个动词,表顺接,可不译。

示:给……看。

美人:指妃嫔。

左右:指身边的侍从人员。

左右皆呼万岁。

万岁:永远存在之意,臣下对君主的祝贺之辞。

○自以为骗局得逞,故如此得意忘形。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偿:酬报。

“赵城”是双宾语。

乃前曰:乃:副词,就,表动作先后相承。

前:上前,动词。

“璧有瑕xiá),瑕:玉上的斑点,疵病。

请指示王。

”指示王:指出来给王看。

“指”、“示”是两个词,和现代汉语里作为一个词的“指示”不同。

王授璧。

授:交给。

○当机立断,巧设托辞,从容收璧。

相如因持璧却立,因:连词,于是,表承接上文。

却:后退。

倚柱,怒发上冲冠,因愤怒而竖起的头发向上冲动了帽子。

○如山洪暴发,飓风骤起,以极度夸张之笔,将蔺相如大义凛然、怒不可遏的神态写得栩栩如生。

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xī)召群臣议,悉:全部。

皆曰:‘秦贪,负其强负:凭借,倚仗。

其:它的。

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托辞委婉,揭暴其奸诈阴谋。

议不欲予秦璧。

予:给予。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布衣之交: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

布衣,平民,古代平民只穿麻布、葛布,因以代指平民。

尚:副词,尚且。

况大国乎?况:连词,何况。

○旁敲侧击,刺其言而无信。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且:连词,而且。

表意思上的更进一层。

逆强秦之欢:触伤强大秦国对我们的感情。

逆,违背,触犯。

欢,欢心。

不可。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乃:副词,就。

斋戒:古人在祭祀或举行隆重典礼之前,必须沐浴更衣,独宿,清心洁身,以表示虔诚庄敬,称为斋戒。

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拜送书:叩头跪拜,送出国书。

书,指答复秦国的信。

庭:同“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陈说赵王送璧礼仪之隆重,态度之友好,心意之真诚,娓娓动听。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严:尊重。

修敬:表示敬意。

修:整饰,此处有“加强”之意。

○为下文指责秦的轻慢无礼作反衬,也为设缓兵之计做好准备。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guàn),列观:一般的宫殿(不是正殿),指章台。

观,建筑物的一种。

礼节甚倨(jù),倨:傲慢。

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之:代词,指代璧。

以:连词,可译为“来”。

○处处与赵的“敬重”对照,慨然以严词相责。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yì),邑:泛指一般城市。

故臣复取璧。

复:副词,又。

○直截了当戳穿骗局,明收回宝璧有理。

大王必欲急臣,急: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急臣”,使臣急,可译为“逼迫我”。

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俱:一同,一起。

○表示决心同归于尽,严正不可侵凌。

相如持其璧睨(nì)柱,其:他的。

睨:斜视。

欲以击柱。

以:介词,把。

后省宾语“之”。

○看穿秦王贪璧而恐璧破之心,故作破璧之态,进行胁迫,智勇可见。

“睨”字颇传其神。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其:他,指代蔺相如。

乃:副词,就。

辞谢:婉言道歉。

固请,坚决请求相如不要以璧击柱。

固:副词,坚决。

○见其窘迫之状,果为相如智勇所屈。

召有司案图,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官吏为“有司”。

案图:察看地图。

案,同“按”,审察。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从此以往:从这里(数)过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