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决定成败
——认识“画图”软件教学案例
【事件背景】
2014年9月29日按照学校教学安排,把精心准备的《认识“画图”软件》一课在学科组内做了认真的课堂展示。
这节课是小学三年级的课,前节课学生初步认识了纸牌游戏软件,对在Windows中打开软件、认识窗口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学生初学画图,鼠标拖动操作还不熟练,在技巧上还有待于逐步尝试掌握。
根据学生原有的水平我提出了一个设计思路,即“作品欣赏,激发兴趣,互相讨论,任务驱动,指导点评”。
课堂中重难点的处理我主要是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设置了三个学习任务,分别以不同形式完成。
对于第一个任务:启动“画图”软件,让学生自学教材P31,完成“画图”软件的启动。
是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多数学生都能顺利启动后,找两个同学示范启动,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个任务:认识“画图”软件的窗口组成我主要是用事先录制好的微课展示让学生记住。
学生对这种形式感到很新奇,自然很快就记住了。
第三个任务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尝试用画图工具简单作画。
【事件描述】
根据教学设计,我全身心的投入到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之中,课堂伊始效果良好,学生不仅对学习内容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而且行为表现也很规范,学习状态认真。
所以很顺畅的完成了第一个学习任务,紧接着便进入第二个环节的学习,即认识画图软件的窗口。
为了很好的完成这一重要的学习任务,我对教学设计几经修改,最后决定采用‘微课’的形式,我便精心制作课件,录音合成,以图示加拟人风格的自述形式进行软件的自我介绍。
当初我想这样做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期待着在课堂上那称心一幕的出现。
事实又是怎样的呢?
当我打开微课视频播放的时候,发现孩子们几乎没有怎么注意这些,大多还在进行第一个任务的交流学习之中,并没有我事先期待的那种情景出现。
我倍感失望和茫然。
【事件感受】
当眼前呈现的是一幅与预想截然不同的画面时,我很快的从茫然之中发现了问题,孩子们没有对视频感兴趣,更多的是在操作各自的电脑,看着屏幕上打开的东西。
问题在于我没有做好播放前的准备工作,没有把学生的注意力及时的转换到新的学习任务中来。
不是课件做的不精彩,也不是学生不认真学习。
组织教学,为新任务学习做好准备十分重要。
这就是细节,课堂教学只有关注每一个细节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达成教学目标。
当时我应该切换学生机,让他们从开始的学习对象转移到下一个对象上来,让学生对微课视频产生观看的期待感,这样的话就一定能达到当初的设计预想。
有人说,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有人说,教学需要技巧。
我说,教学是一门艺术,一门遗憾的艺术。
任何一个老师,任何一堂课,那怕是优质课,总也存在着遗憾。
也就因为这些遗憾,老师们从细节之处钻研着,推敲着,努力弥补一个又一个的遗憾。
然而在弥补遗憾的过程却又寻找新的遗憾,就在这种弥补着、寻找着的过程中,提升自己,造就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