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高考改革方案,弊端

新高考改革方案,弊端

新高考改革方案,弊端篇一:关于高考改革的几点思考关于高考改革的几点思考赵多山(兰州市第五十七中学甘肃兰州 730070)关键词:高考改革;高考制度;思考;理性分析;应对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XX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将出台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内容包括高考、外语一年多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考试招生违规处理等5个配套实施意见。

至此,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所进行的高考改革方案的轮廓已大致清晰。

高考改革实行“1+5”方案,将围绕“减少考试科目”、“不分文理科”以及“外语科目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等方面进行深化、突围。

这一“颠覆性”的高考改革即将呼之欲出,将高考改革这一敏感话题再一次推向了风口浪尖,各种改革方案与猜想在报刊、杂志、电视、网络媒体等地方随处可见,历经36年高考的外语成为本次高考改革的焦点,使基层学校和一线外语教师人心惶惶、忧心忡忡。

一、对高考改革的理性分析本次高考改革“1+5”方案的出台,我认为,总的来说是本着“减负、分层、提效”的目的展开的,并为今后即将开展的高教结构改革(量贩式高教改革)奠定基础。

“减负”,就是通过减少高考考试科目和外语科目考试实行社会化及一年多考来减轻学生的高考负担。

“分层”,就是通过将普通本科和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分开的人才选拔方式,为不同层次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多次选拔机会,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僵局;通过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及高考配套改革,增加选修的比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学习能力自主选择学习的层次和水平,学有余力的多选、多学,对于基础薄弱、学习困难的学生只要达到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要求即可,这样既可以鼓励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又可以引领基础教育走出“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应试教育误区。

“提效”,就是通过不分文理科的“通才”学习方案、破除“一考定终身”的考试体制以及两种人才、两种模式的人才选拔方式提高教育效能、降低学习及考试成本。

但在冷静思考、理性分析之后,我们也发觉新的高考改革同样会滋生一些新的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并加以解决。

1.高考制度实行三十多年,为我国人才培养和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功不可没。

在当今老百姓心目中,高考是目前相对公平的竞争和选拔人才的方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高考改革毕竟是“摸着石头过河”,是高考体制改革的又一里程碑,但不分文、理科的“通才”学习方案,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使高中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压力与挑战,更需要关注的是如果没有相应而可靠的选拔制度作保障,一些具有个性特长的“偏才怪才”就会遇到更大的麻烦,使他们很难拿到大学的入场券。

2.高考英语社会化是关乎“打破一种平衡,重建一个新的考试体系”的重大问题,百姓在期待,社会在关注。

高考制度改革后,培养具有“民族精神、国际视野”的国际化人才的重大使命将如何有效落实?基层学校的外语教学将如何重新定位和评价?学生会不会从一个“不堪重负的泥潭”进入另一场新的“杀戮”?只有把尽可能多的问题充分考虑到,才能找到一种相对公正公平的实现方式,才能走出“打破一种应试教育,进入另一种应试教育”的怪圈。

3.推行英语考试社会化、一年多考,“顶层设计”是前提,“公平公正”是关键,必须要解决“谁来考、怎么考、考什么”的问题,也就是要解决好“试卷由谁出、难度有多大、由谁来监督、成绩如何认定、有效期有多长、怎样维护考试公平以及如何更好地体现学生的能力素养”等问题,千万不能因考试制度改革使考试冷了场,学生寒了心,家长失了望。

二、积极应对高考改革高考改革是深化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引导学生学好各门功课、克服文理偏科现象的重要举措,是加快建立“学术型人才高考”(即普通本科)和“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考”(即高等职业)两种模式的高考新体系、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多渠道升学和学习“立交桥”的重要保障。

1.基层学校和广大外语教师应保持一份清醒、一份淡定、一份从容。

教育是真善美的事业,教育首先是“育人”,而不是“育分”。

外语教育是全民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承担了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的任务,即通过英语听、说、读、写等技能的训练,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是高中阶段促进学生发展的一门重要课程。

因此,其“工具性”功能得到了充分肯定。

但是,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它也具有“人文性”。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文化的载体,它传承、创新和发展着人类的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性。

所以说,英语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具的学科。

无论考试制度如何改革,这个基本面不会改变,外语教育的重要性不会削弱。

2.如何还语言课堂一个本来面目,原汁原味地教英语?这是摆在广大英语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的确,谁都明白英语在当今世界、当代生活中的作用,人人都想拿到这把开启未来之门的金钥匙,一些英语教育专家、一些资深的英语教师也在不断地探讨英语教学的最佳方法。

但是,广大一线教师处在一个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各种现代英语教育思潮不断地扑面而来,引领并推动着我们的英语教学改革,另一方面高考这个影响学科教学的指挥棒,引领、冲击、干扰着我们的日常英语教学。

因此,一线教师必须扛起素质教育的大旗而大张旗鼓地搞应试,用时下一句流行的话说,就是“戴着镣铐跳舞”。

新的高考改革实施之后,高考将为一线教师松绑,一线教师可以多一些自主思维的空间,多一些练好内功的时间,深层次思考外语教学的中国化、本土化问题,从而真正实现外语教学的高效益。

但实际上,高考改革后的英语看似“减分”,但“减分”并不代表不重视,这背后是一个立体的变化。

高考英语改革将围绕“体现应用、强化表达”的思路而展开,要对现行英语考试试卷结构、题型及分值、比重等三方面进行调整,着力改变过去“学习英语十几年张不开嘴”的弊端。

对此,学校管理者及英语教师要有清醒的认识。

3.如何有效应对高考及外语教学改革,是一线教师必须正视并回答的问题。

多年来,广大英语教师普遍认为,语言是一种工具,英语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而忽视了语言教育的功能,即文化教育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忽视了学习习惯和有效学习策略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

英语教学应该是知识(语言知识)、技能(听、说、读、写)、能力(知识+ 技能)三位一体的有机整体。

英语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具有全面的素质,包括文化、人文和语言等方面的素质。

英语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对学生进行多维的、立体的、综合的培养,使他们有能力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

高考英语改革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正在向着“知识 + 能力 + 素养”的方向靠拢,可以说,如果学生没有较全面的能力和一定的素养,就不可能在考试中取得一个好的成绩。

因此,要探索适合中国外语教学的特色之路,外语教师要有全局意识,要能够“拿得起、放得下”,要敢于担当、锐意进取、开拓创新,认真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积极借鉴国外外语教学的思想,紧密结合我国外语教学的成功经验,并加以整合与创新。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积极应对、有效推进高考及外语教学改革。

篇二:XX年高考改革方案颁布根据教育部的新高考改革方案,XX年高校自主招生安排在高考之后进行,且不得采取联考的方式。

10月份,“北约”“华约”“卓越联盟”三大自主招生联盟正式解体。

这一变化给高三学生带来了哪些影响?XX年,各高校自主招生方案又将呈现何种趋势?变化:考前“无战事”学生很轻松11月13日早,襄阳四中高三(14)班学生顾振峰来到教室上课。

前一段时间,准备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他,曾对照往年考试要求参加了一些学科竞赛,还预备去上专攻自主招生的辅导班。

“听说高校自主招生考试挪到高考后举行,感觉安心多了。

”顾振峰说。

往年的这个时候,不少高三学生已着手准备自主招生考试。

今年,高三毕业班的学生心无旁骛,备战高考。

变化源于9月教育部正式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文件规定,自XX年起,自主招生将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同时要求试点高校合理确定考核内容,不得采用联考方式或组织专门培训。

“最近,不少家长前来询问自主招生的情况。

”襄阳四中高三年级主任李先军说,往年各高校的自主招生一般从12月起接受申报,进入10月,学生就要根据自身情况准备证明材料、获奖证书等,教师也开始关注各种自主招生信息。

因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今年各所高校的自主招生都没动静,老师们戏称“考前无战事”。

据了解,自主招生自XX年启动试点,目前试点高校共有90所,招生人数约占试点高校招生总人数的5%。

XX年以来,清华大学等组建的“华约”、北京大学牵头的“北约”、天津大学等联合的“卓越联盟”形成“三国杀”局面。

“每年学校都会有一两百人参加自主招生考试。

”李先军介绍,这一数字,占了该校整个高考人数的10%左右。

据介绍,高考在6月7日、8日举行,高招录取往往在7月10日左右开始,这样留给高校自主招生的时间为一个月左右。

“现在中学比较关注的问题是,自主招生是在高考后马上进行,还是等高考放榜后再进行。

”李先军说。

预测:面试权重加大注重选拔“怪才”往年自主招生从学生提交申请、学校初审,到笔试、复试等,要花五六个月的时间。

XX年,自主招生挪到高考统考后进行,高校自主招生时间大大缩短。

多数教育界人士认为,这样一来,面试的权重会大幅增加。

李先军预测,不少高校有可能取消笔试。

“招生周期缩短,在短时间内选拔创新人才,这对高校将是一个考验。

”湖北文理学院教育学院教授汪家宝认为,自主招生是对通过高考选拔人才的一种补充方式,它应该更务实,更紧密结合社会需求,使有特长的学生有较大的发挥空间。

教育界人士认为,高考成绩必将成为高校自主招生的“敲门砖”,面试或者加试将成为自主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

“隆中名师”、襄阳四中高级教师范娜认为,高考后再举行自主招生,高校将更多地依赖面试,这对面试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外,自主招生的专业要求呈现多样性,高校怎样合理设置自主招生专业,选择优势学科还是特色学科,这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自主招生考试可能会走香港地区高校在内地录取学生的路子,等高考成绩公布后进行考核,让考生根据分数和兴趣特长填报,这样更具针对性。

”范娜说。

李先军认为,如果高考结束后立即举行自主招生考试,将加重老师、学生的负担,相当于让学生参加“二次高考”;如果成绩出来后组织考试,则有可能形成全员参与的局面。

他举了个例子:假如A考生考了650分,没过北大录取线;B考生考了680分,过了北大录取线,但是A考生参加北大自主招生考试,获得40分加分,B考生如果不参加就“明显吃亏”。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B肯定也会参加考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