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 会 学 复 习 讲 义【第一章 绪论】社会学的想象力一种独特的创造性思维方式(社会学从结构入手)。
构成社会学的想象力的关键要素在于,能以局外者的角度来观察自己的社会,而不是只用个人的经验与文化的偏狭观念来看待。
社会学的想象力使我们能超越个人经验与观察,进一步了解更宽广的公众议题。
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一个能赋权于个人的工具,让我们可以超越对人类行为的有限认识,通过一个全新的方式来看待这个世界以及人类。
1、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自然人口 经济政治思想文化1、研究对象:整体的社会现实的结构与运行的过程,研究社会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研究这种社会结构关系和运动变化过程。
2、定义: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的整体结构及其运行规律的社会科学。
2、 社会学的学科特点1、 整体性和综合性:把社会看做一个有机整体加以研究(整体性),研究视角的综合性和研究方法的综合性(综合性)。
2、 广泛性和开放性:研究范围的广泛性和研究领域的开放性。
3、 现实性和实证性:面向现实社会进行具体的实证研究。
3、 社会学的功能1、 认识功能:①提供社会学的视角,社会学的方法;②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
2、 实践功能:①帮助人们在维护和改善现存社会结构、社会制度;②提供有根据的经过讨论的社会知识。
【第二章 人的社会化】1、 人的社会化的涵义社会化就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通过社会交互作用,学习社会文化,参与适应社会生活,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1、个人在社会中通过学习活动,掌握社会知识、技能和规范,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
2、个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适应社会环境再现社会经验。
3、 人的社会化是个人学习社会与参与社会的统一。
2、 社会化的发展1、 基本社会化:个人学习语言和其他知识技能,将社会的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内化,学习将来要扮演的角色。
2、 继续社会化:不断学习新产生的社会知识以适应社会需要。
(文化反哺)3、 逆向社会化:老年人从年青人那里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4、 再社会化:当社会环境或社会角色发生很大变化时,为适应新环境,而在行为准则、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需要做出重大调整和重新学习的过程。
3、 社会化的条件1、 个人生物基础:①人类具有语言功能;②人类具有思维能力;③人类具有高度特殊学习能力;④人类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2、 外部生活环境条件:主要指个人社会化环境中的社会机构,包括学校、家庭、同辈群体、工作单位、大众传媒等。
(同辈群体:地位接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又称同龄群体。
)4、 当前我国转型社会中的社会化问题1、 社会化方式的矛盾2、 社会化过程的困境3、 代沟问题代沟的涵义:两代人在价值观、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以及兴趣爱好上的差异。
4、 网络冲击【第三章 社会角色】1、 社会角色的理论(1) 社会角色理论的重要理论来源:米德角色理论、林顿的规范论、社会戏剧论。
(2) 社会角色的概念1、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
2、四个方面涵义:①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②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③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④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3) 社会角色的类型1、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2、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3、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4、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2、 社会角色的扮演:领悟角色、实践角色3、 社会角色的失调1、社会角色失调的类型:①角色冲突: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②角色不清:是指社会大众或角色扮演者对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如何去做。
③角色中断:一个人前后相继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冲突。
④角色失败: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扮演者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不得不中途退出、终止表演或虽然没有退出角色,但已经困难重重,再前进一步都将遇到更多的困难。
利己迪尔凯姆 利他失范宿命2、角色扮演失调问题的解决:认识你自己、选择你自己、把握你自己。
*推荐书籍:《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欧文·戈尔曼)、《心灵、自我与社会》(乔治·赫伯特·米德)【第四章 社会互动】1、 社会互动的涵义1、 涵义: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2、 社会互动理论(1) 托马斯原理如果人们把情境界定为真实的,那么它们在结果上也就是真实的。
即情境的社会定义尽管是主观的,但却有其客观的结果。
(2) 社会交换论1、人们的社会互动就是一种交换关系。
个人利益是隐匿于人们的社会互动背后的普遍动机。
2、社会互动的实质是人们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程。
3、这种理论对人类互动的解释有庸俗化的倾向,且交换量难以测定。
*推荐书籍:《社会生活中的交换和权利》(布劳)(3) 参照群体理论1、它是指个体在心理上所从属的群体。
个体以其参照群体的价值和规范为评价自身和他人的基准,并将它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价值观的依据。
2、参照群体理论揭示了非面对面的人际接触对个人行为的制约作用,反映了个人与群体的互动的特殊方面。
(4) 日常生活方法论(本土方法论)加芬克尔1、认为一个群体成员之间的全部日常互动均由某些“民间”的规则支配着。
这种规定着社会互动的日常生活规则包含许多含蓄的理解、期待或背景假设。
2、本土方法论是某一种族的全体成员司空见惯的,因此,一般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
但是,一旦这些规则受到破坏时,就会对社会行为产生明显的影响。
(五)角色理论1、个人如何在别人心目中创造出一个印象2、日常生活就是在演戏(理论来源:戈尔曼)3、一个人为了要影响另外一个人所做出的所有活动4、人的行为有两重含义:明显的表达和隐含的意义5、表演的空间分两个区域:台前和台后6、表演的技巧:误解表演(地位与角色不一致、神秘化表演)3、 集群行为(1) 集群行为的涵义与特征1、 涵义:集群行为是指无组织、无领导、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约束的,无明确目标和行动计划的群体行为。
包括暴动、骚乱、狂欢、传播谣言、赶时髦、商业恐慌等。
2、 特征:自发性、狂热性、非常规性、去个性化、暂时性。
(解释)(2) 集群行为的条件:环境和场所、失范、社会控制机制的解体、相对剥夺、权力斗争 。
①环境和场所(环境特征:有面对面的互动;时间:无所事事)②失范:失去必要行为规范就会导致集群行为;个人与社会结构联系松弛,导致集会狂欢。
③社会控制和机制的解体:软弱与放松④相对剥夺:当人们实际拥有的东西达不到自己认为应当获得的程度时,便会产生一种相对剥夺感。
⑤权力斗争:一些为了某种政治目的策划者把集群行为作为一种政治策略。
*推荐书籍:《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由》(3) 时尚1、 涵义:时尚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生活中的一种非常规的行为模式流传很广、盛行一时的现象。
2、 特点:新奇性、从众性、珍贵性3、 心理机制:①树异于人(与自己地位相同的人);②求同于人(地位高于自己的人)4、 作用:联络感情,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思考题:1、试用社会互动论分析人们日常的交往活动2、试用社会交换理论分析有关社会现象3、联系实际分析时尚的心理机制【第五章 社会群体】1、 社会群体概述(1) 社会群体的涵义: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
【第六章 社会组织】一、社会组织概述(一)涵义社会组织是人们为了追求某种特定目标,实现某种特定功能而有意识建立起来的社会群体。
(2) 社会群体的特征1、群体成员必须是由某种纽带联系起来的。
2、有持续的社会交往。
3、群体成员有共同的群体意识和规范。
(群体意识:群体成员对该群体的认同,即群体成员认为自己属于该群体,并对之负有责任。
)4、群体成员具有某种共同的行为期待与行动能力。
(二)特征1、有组织、有领导;2、分工明确;3、有严格的规章制度;4、有明确的组织目标。
(三)构成要素1、有一定数量的经过挑选的人作为其成员2、成员之间有分工,承担不同的责任和义务3、有特定的目标4、有成员共同遵守的规范性的组织章程5、有一个领导和管理的权威体系6、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设备二、组织研究的理论(一)组织与制度学派制度学派的两个观点:·(上级工会送温暖)1、 组织是一个制度化的组织。
(1) 所谓的制度化组织是处于社会环境、历史影响之中的一个有机体。
(2) 组织的发展演变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是和周围的环境不断地相互作用下不断变化、不断适应周围的社会环境的自然产物,而不是人为设计的结果。
(3)组织的最佳结构取决于一个组织的具体的环境条件、技术、目标和规模等等。
2、任何一个组织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
第一,我们必须从组织环境的角度去研究、认识各种各样的组织行为,去解释各种各样的组织现象。
第二,如果我们要关注环境的话,不能只考虑技术环境,必须要考虑它的制度环境,即一个组织所处的法律制度、文化期待、社会规范、观念制度等等为人们“广为接受”的社会事实。
*组织的制度化过程:组织或个人不断地接受和采纳外界公认、赞许的形式、做法或“社会事实”的过程。
合法性机制可以在多种层面发生作用。
*合法性机制:那些诱使或迫使组织采纳具有合法性的组织机构和行为的观念力量。
合法性机制可以在多种层面发生作用。
(2) 组织与社会关系网络(1) 社会网络功利性的思路①格拉诺维特的“内嵌性理论”所有的行为活动都是嵌入在具体的社会网络中的,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都是具体的社会关系。
A. 讨论起点:对“低度社会化”和“高度社会化“两种理论倾向的批评。
低度社会化:个人拥有自己的偏好,通过价格信号的指导在预算约束的条件下做出选择,实现效益最大化。
过度社会化:人们只是按照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来行为的。
B.共同点:取消了个体差异C.基本思路:a.人们的行为因其所处的社会关系网络不同而不同b.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是具体的社会关系网络关系对人们行为的约束不同,从而导致不同的行为。
网络关系的强弱、重复性会影响人不同的行为网络的位置、结构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内化过程,从而使人们在不同的情境下产生不同的行为。
网络限制一个人的信息,而信息决定了人的思考和行为。
②博特的“结构洞理论” 4点A.结构洞:没有重复的信息源,是最为有效率的网络结构。
B.基本思路:社会网络是一种社会资本C.网络的功能有网络的人得到的信息和没网络的人得到的信息差异是很大的;传递信息的时间性、内容的丰富性也与网络有关网络还具有推荐的作用网络可以帮助控制局势,提高讨价还价的地位。
(三)有限理性与组织研究1、需要解释的组织现象2、有限理性概念的历史回顾赫伯特·西蒙“有限理性”:人们信息加工能力有限,因此人们无法按照充分理性模式行为,人们没有能力同时考虑所面临的所有选择,人们无法在决策中形式效率最大化,人们试图按照理性去行动,但是理性本身是有限的,人们只能在有限理性范围内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