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考古学2考古层位学
第二章 田野考古学的基本 理论
第一节 考古地层学理论 第二节 考古类型学理论
第一节 考古地层学理论
考古地层学来源于地质学
地质学中的地层学:研究地壳表层 地质学中的地层学: 成层岩石的科学。 成层岩石的科学。 地层指地壳表层成带状展布的层状 岩石。在地表岩石露头中, 岩石。在地表岩石露头中,层状岩 石占有很高的比例。 石占有很高的比例。
层位关系 :
T1① ① T1② ②
H1 ③ H2 ④ ⑤
T1
第①层 ① 第②层 ②
H1①层 ① ②层 ③层
第③层 ③ 第④层 ④
灰坑 H1
④层 ⑤层
第⑤层 ⑤
H2
原生堆积与次生堆积
古代的遗存, 古代的遗存,还有原生堆积和次生堆 积之别。 积之别。 原生堆积,指人们遗留下来而未经后 原生堆积,指人们遗留下来而未经后 代扰动的堆积层 的堆积层; 代扰动的堆积层;次生堆积则是指经 过后来翻动再形成的堆积层。 过后来翻动再形成的堆积层。 次生堆积皆指因自然力量而形成的次 皆指因自然力量 次生堆积皆指因自然力量而形成的次 生地层而言。 生地层而言。
中断,或因自然灾变(如洪水、火山爆发) 中断,或因自然灾变(如洪水、火山爆发) 在熟土层之间会出现不含有任何人工遗物的 自然堆积层
地层:考古上把生土层、 地层:考古上把生土层、熟土层和间
歇层统称为“地层” 歇层统称为“地层”
单位
一个地层堆积或一个遗迹堆积在考古学上 被称为一个单位。 被称为一个单位。 它是考古学中最常用的一个代表时间和空 间的量。(也可以定义为按土质土色不能 再分的一个堆积) 再分的一个堆积)
3、决定地层厚度的因素是堆聚的时间、 决定地层厚度的因素是堆聚的时间、 堆聚速度和受破坏程度, 堆聚速度和受破坏程度,不能根据地 层厚度推测地层跨越的时间长度。 层厚度推测地层跨越的时间长度。
4、一个堆积单位内部也有形成过程, 一个堆积单位内部也有形成过程, 但在堆积成分不变的情况下, 但在堆积成分不变的情况下,难以再 区分层次。 区分层次。
叠压与打破
叠压是指在一种堆积的表面形成另一种堆 叠压是指在一种堆积的表面形成另一种堆 积,即一种堆积叠压另一种堆积的现象; 打破是指一种堆积在形成过程中对原有堆 打破是指一种堆积在形成过程中对原有堆 积的破坏,这种现象在考古学上被称为打 积的破坏,这种现象在考古学上被称为打 破。 遗存之间的叠压打破关系通常用“ ”表 示
7、由于同期同文化的人们在不同地点 形成的地层堆积成分不一致, 形成的地层堆积成分不一致,因而不 能像地质学那样, 能像地质学那样,把地层在较大地区 范围内作统一对比,也就不能判定两 范围内作统一对比, 个以上遗址之间诸堆积的相对先后关 系。
考古地层学,又称层位学,是关于 考古地层学,又称层位学, 区分遗址诸堆积并确定其先后次序 的学说。 的学说。
一、地层学的中国化历程
大体 脉络: 脉络:
20年代的水平深度发掘 20年代的水平深度发掘 31年后的土质土色发掘 31年后的土质土色发掘 曾一度流行的文化期划分层位方法 现在越划越细的趋势
1931年,梁思永主持安阳 1931年,梁思永主持安阳 后冈遗址的发掘,摒弃了西 方的水平层位法,按土质土 方的水平层位法,按土质土 色划分地层。发现和确认了 色划分地层。发现和确认了 仰韶、龙山和商代三个时期 仰韶、龙山和商代三个时期 堆积相互叠压的层位关系。 从此,按土质土色划分地层 成为中国考古地层学的基本 准则。实践证明,这一准则 是非常正确的。
5、层位学不能确定堆积单位之间有多 大的时间间隔, 大的时间间隔,认为地层的直接叠压 就反映了时间连续, 就反映了时间连续,甚至认为在文化 上是相袭的观点是错误的。 上是相袭的观点是错误的。
6、地层并不与历史发展的各时代一一 对应。 对应。划分地层的根据是地层成分的 变更,而一个文化期内, 变更,而一个文化期内,由于生活内 容改变导致垃圾成分不同或取土来源 发生变化都可以形成新的地层, 发生变化都可以形成新的地层,而社 会政治制度变革却不一定导致地层成 分的变化。
1、不同时期形成的文化层和遗迹单位, 不同时期形成的文化层和遗迹单位, 是按时间早晚, 是按时间早晚,自下而上地依次堆积 而成的。 而成的。
2、遗迹和遗迹堆积的形成是和一定的地层 堆积层面相联系的。 每个遗迹都是在当时的地面上形成的。
后期破坏能毁掉地层和遗迹,现在的地层 交界面往往不是下层堆积的原有表面。
第①层 第②层 第③层
叠 压 关 系
H2
H1
第①层 ①
H1
H1
H2
H2
叠压、打破 叠压、
平剖面结合
层位与层位关系
层位是指堆积单位在堆积先后次序中 层位是指堆积单位在堆积先后次序中 的特定位置。在特定情况下, 的特定位置。在特定情况下,层位可 被用来指堆积单位。 被用来指堆积单位。 层位关系指堆积单位与堆积单位之间 层位关系指堆积单位与堆积单位之间 的叠压或打破关系。 的叠压或打破关系。
二、层位学的基本内 容
1、基本概念
生土: 生土:遗址中未有人类活动前天然堆积
的土层。 的土层。
熟土: 熟土:当人类居住或进行其它长期活动
时,会在地表大面积形成新的土层,其中 会在地表大面积形成新的土层, 夹杂人们有意抛弃的垃圾和无意失落的物 熟土” 品,叫“熟土”。
堆积
由人类活动而导致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 式堆积起来的物质,在考古学上统称为堆 式堆积起来的物质,在考古学上统称为堆 积。 可分地层堆积和遗迹堆积两类。 可分地层堆积和遗迹堆积两类。
5、晚期堆积内可以出早期遗物,早期堆积 晚期堆积内可以出早期遗物,
内不能出晚期遗物。 内不能出晚期遗物。
6、次生堆积会形成早、晚颠倒的倒装 次生堆积会形成早、 地层。 地层。
3、层位学的重要性
①从纵向联系方面看,以地层学为指导, 可使我们获得有层位关系的资料,从而为 遗存相对年代早晚的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 遗存相对年代早晚的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 ②在横向联系方面,以地层学为指导,可 使我们获得有共存关系的资料,从而确定 使我们获得有共存关系的资料,从而确定 遗存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提供了必要的前 提。 使发掘能逐次揭露出遗迹的面貌。 ③使发掘能逐次揭露出遗迹的面貌。
地层堆积是指不破坏原来地表而形成的大 地层堆积是指不破坏原来地表而形成的大 面积成层分布的堆积 遗迹堆积是范围较小的相对于地层堆积而 遗迹堆积是范围较小的相对于地层堆积而 言的一种局部堆积。如房屋、城墙、灰坑 等,遗迹堆积可以低于地表,也可以高于 地表。
间歇层: 间歇层:由于当地人类活动有较长时间
地层学主要研究地层的层序关系、 地层学主要研究地层的层序关系、 接触关系和空间变化的关系。 接触关系和空间变化的关系。 即地层系统的建立和地层的划分与 对比。 对比。 这是一切地质工作的基础, 这是一切地质工作的基础,所以地 层学是地质学的一个基础学科。 层学是地质学的一个基础学科。
考古地层学/ 考古地层学/层位学
一句话概括,就是怎样判断诸堆积(单位) 一句话概括,就是怎样判断诸堆积(单位) 的时空位置及相互之间的时空关系。 的时空位置及相互之间的时空关系。 不同类型的的堆积(单位),其时空位置的 判断方法也不同。 一般来说,堆积(单位)之间的时空关系主 要有两种基本情况:先后关系和共时关系。 要有两种基本情况:先后关系和共时关系。
1、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 陈星灿: 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 1895-1949》 第二章第四节、 1895-1949》,第二章第四节、第三章第三 第四章第三节,生活·读书· 节、第四章第三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 1997年 店,1997年。 2、孙祖初:《考古地层学的中国化历程》, 孙祖初: 考古地层学的中国化历程》 青果集》 知识出版社,1998年 《青果集》,知识出版社,1998年。 3、刘斌、张婷:《建国后考古地层学的发 刘斌、张婷: 文博》2003年 展》,《文博》2003年3期。
3、同一时期的堆积不一定处于相同的水平
深度,而同一水平深度的堆积在时代上可 深度, 以相差很远。 以相差很远。
堆积的厚度, 堆积的厚度,不是估计形成时间的尺 度。
4、遗迹本身同遗迹内的堆积,在形成 遗迹本身同遗迹内的堆积, 时间上的距离是不等的。 时间上的距离是不等的。
遗址、遗迹的建造、使用、废弃是三个不 遗址、遗迹的建造、使用、 同的时间概念。 同的时间概念。
4、层位学的局限性
1、层位学直接确定的是堆积形成的先 后关系, 后关系,据之确定的遗物早晚只是遗 物被埋藏的先后关系, 物被埋藏的先后关系,并不能绝对准 确反映出遗物制造和使用时的先后关 系。
2、层位关系相同的堆积单位,层位学 层位关系相同的堆积单位, 就不能判定它们之间的早晚关系。 就不能判定它们之间的早晚关系。
共存关系: 共存关系:堆积单位所属时代的遗存 共同存在, 共同存在,把混入的其他时期遗物排 除在外。 除在外。 组合、组合关系:在一定时期内, 组合、组合关系:在一定时期内,某 几种形制经常共存, 几种形制经常共存,形成相对稳定的 关系, 关系,这几种形制就称为某某时期的 组合。 组合。
2、层位学基本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