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企业经营理念

浅谈企业经营理念

工商1202 隋世国 3120815007浅谈企业经营理念一、经营理念的定义(一)理念理念就是理想、信念。

它包涵两层意思:有理想;还有锲而不舍追求理想的信念。

(二)经营理念经营理念是理念在企业经营方面的体现,它涵盖了企业为什么和怎样生存的问题。

企业经营理念整和了企业宗旨、经营哲学、企业价值观、经营方针、企业精神等内容而形成一套有机的思想体系,它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

1.企业宗旨:企业宗旨是企业经营的最高目标和根本目的,它体现了企业的理想与追求。

就其内涵而言,有经济目的、社会目的、文化目的、生态目标,四个目标层次不断升高。

但是,在实践中,企业决不能将四个目标的实现从时间上排序,否则就犯了酷似环境问题上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

企业宗旨是一种综合目标,不能割裂,更不能追求某一项的最大化。

企业对内要实现其发展,不断提高职工待遇,对外要提供合格产品、满意的服务,满足社会需求,从而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经营宗旨在各企业中有不同的表现,如松下电器的“产业报国”,IBM的“IBM就是服务”。

2.经营方针:经营方针是企业运行的最高原则,不同企业有不同的经营方针,不同的准则,经营方针应能体现行业特征。

另外,经营方针只有符合利益相关者的期待,企业才能得以持续发展。

3.企业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的根本看法。

企业价值观是在企业中占主导地位的,为绝大多数成员认同的关于客观对象的总观点和总看法。

企业理念的其它几种范畴归根结底都受价值观制约,价值观决定、指导着其它几个要素。

如小天鹅的质量观:“当别人不能将你打倒的时候,警惕自己打倒自己”,可见它对这一企业管理永恒主题的重视。

价值观是一种内化了的约束系统,它作为一种自觉的意识来指导行为、决策。

而相对的规章制度也是一个约束系统,但它是一种外在的,人们被动服从的约束系统,是“不得不这么做”。

4.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理念的浓缩,是企业灵魂的集中体现,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为谋求自身生存发展而形成并为员工所认同的一种健康向上的群体意识。

它统一于整体的价值观,像国航“永不休止地追求一流”的精神。

(三)经营理念的特性涵盖了上述几项内容的经营理念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系统,它体现了企业最高目标和最高原则,决定着企业的命运。

这就决定了理念必然具有独特的性质,在此,本文将其总结为精神性、指导性、概括性、高层次性、民族性和整和性。

1.精神性。

理念是企业家们总结、创造并被员工广泛接受和认同的经营思想。

它潜移默化地影响、同化员工心理和行为准则,使其围绕企业理念结为一体,朝着共同目标努力,是精神财富,而非物质的。

2.指导性。

科学合理的理念一旦确定,它将作为一种最高的“精神统帅”来指导企业经营的重大决策。

3.概括性。

经营理念是企业运行长期稳定的指导思想,之所以能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发挥指导作用,就因为它是总括性的大原则,而不是一个僵化的死框框。

其语言表达有一定的抽象性,如康佳的理念“康乐人生,精彩纷呈”。

4.高层次性。

企业理念往往是企业高层领导人生理念的延伸,依靠企业家的权力和威望,尤其是威望来传播、渗透。

例如金利来的“勤、俭、诚、信”的企业理念是曾宪梓先生创业之初提出的,同时也是经营者本人的处世哲学。

5.民族性。

经营理念属于思想意识范畴,它必然要受到社会主流文化、道德、伦理的影响,具有民族个性。

6.整和性。

任何理念的组成都不是随机拼凑,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同的,是一个整和为一的有机体。

(四)经营理念与企业文化经营理念与企业文化二者共同构成企业的精神资源。

企业文化具体反映和表现经营理念,同时又丰富了理念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在理念指导下,由员工群体创造并得到群众认可的价值标准和行动规范,还包括历史传统、习惯、作风、道德规范和生产观念等。

其实,二者又是相互区别的。

从内容看:企业理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没有理念概括的企业文化起码是层次较低的经不起竞争磨砺的短视文化,也是没有特色的文化。

企业文化还包括企业环境和典礼,其仪式及企业英雄是企业动态文化,是有形的显文化。

而企业经营理念是潜在的精神资源。

其次,企业文化的功能主要是凝聚、协调,而理念则是指导经营战略,目标等的原则。

总之,企业文化和理念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企业精神资源。

二、企业经营理念的功能企业经营理念是企业灵魂所在,对企业运行和良性发展具有战略性的功能与作用。

(一)导向功能企业经营理念可从根本信念,价值取向上为企业行为和员工行为提供导向,因而理念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企业行为的正确与否。

适应社会进步需求,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理念易于被员工接受,产生正导向,引导企业壮大,否则会阻碍发展。

如1991年,巨人集团提出“多元化”战略,同时向房地产、保健品、医药领域进军,投巨资12亿造“巨人大厦”,因这种经营思想违背了企业发展必须遵守循序渐进的规律,产生负导向,企业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二)激励功能企业理念既是企业宗旨、方针和价值追求,也是员工行为的最高目标和原则,因此理念与员工价值追求认同就构成员工心理上的极大满足和精神激励,具有物质激励无法达到的持久性和深刻性。

(三)规范行为功能“行为”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的活动,包括企业行为和员工行为。

企业员工将企业存在的意义,经营理念转换成一种心态,一种思想,一种精神在言行中自觉表现。

员工队伍的复杂性决定缺乏系统标准约束的企业将是一盘散沙,而简单的政令已不能驾驭市场经济下的员工行为,这就需要深层的、理性的理念来诱发员工的自觉性。

(四)凝聚功能经营理念是企业内部一种粘合剂,能以导向方式融合员工目标、理想、信念、情操和作风,并造就和激励员工的群体意识。

价值追求和目标是员工行为的原动力,因而理念一旦被认同、接受,员工自然对企业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企业内部就会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五)亲和功能企业理念中蕴涵的精神一旦被员工接受和领悟,就会极大地提高生产和服务质量,同时促进企业形象的逐步完善和完美,赢得公众的亲和厚爱。

如中泰合资的南通正大兽禽水产选择导入“草根化”经营理念,即“不抢农民应得的利益,不把自己应承担的风险转嫁给农民,帮农民致富,培育自己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广阔天地。

”公司把科技传授给农民,以捐赠形式帮助农民,使其“根”在广大农村拓展。

公司试营七个月,就获利1200万元。

(六)辐射功能企业理念一经认同、实践,就会辐射到企业整体运行的全过程,从而使企业行为系统和形象表征系统得以优化,提高企业整体素质。

不仅如此,它还会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进而走出企业向社会辐射。

如海尔“真诚到永远”的理念,这种优秀的、崇高的企业理念对社会公众是一种精神感召,加之企业的认真实践,公众通过理念感知企业形象,能够提高企业自身的美誉度。

企业经营理念是企业无形的指挥中心,指导着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管理、可持续发展等重大事项,因而,设定科学的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企业应具有的经营理念(一)坚持以人为本 ,实现和谐发展和持续发展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

所以,“以人为本”的理念具有深刻的内涵。

从社会层面看,当今社会走出了资本时代,进入知识时代。

生产经营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就变成了“以人为本”。

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以人为本”并不是简单劳动力转变。

知识代替资本成为公司管理重要的短缺资源,是企业走向成功的关键。

企业生产要素无非分为人和物 ,因而存在两种不同的经营理念 ,一种是在价值取向“物”为中心;另一种是以人为中心。

资本主义发展早期 ,以物为中心的企业经营理念占据统治地位 ,在工人与劳动资料的关系中 ,设备是第一位的 ,人是机器的附属物;在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中 ,生产是第一位 ,消费者则是被动的。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这种经营理念的弊端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在此基础上 ,人本观念得以确立并被广泛认同。

知识经济的到来更使以人为本的观念普遍地深入到企业管理之中。

从企业生产要素的角度看 ,人是第一战略资源和第一生产要素 ,其他所有资源和要素只有通过人的劳动和创造才能转化为经济效益。

在知识经济时代 ,人力也是资本 ,而且是更重要的资本。

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在内部管理上 ,就是企业在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 ,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工作 ,以实现人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美国管理学权威彼德·杜拉克曾说 ,企业或事业惟一的真正资源是人 ,管理就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以做好工作。

以人为本经营理念不仅体现在内部的管理上 ,而且要体现在企业对用户的态度上 ,体现在企业与社会供应商、竞争对手、媒体、政府机构、社区组织、政党及宗教团体的关系上。

这就要求企业必须重视相关者利益 ,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特别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要充分考虑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利益 ,从而在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实现自身发展。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也是企业经营理念的本质和核心。

(二)坚持社会效益与企业效益的统一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如何平衡是企业经营理念中最基本的问题之一,能否科学地处理二者关系事关企业的发展和命运,同时也影响社会进步。

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具有内在一致性。

企业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大系统中的子系统,追求物质财富增长是社会和企业共同的目的。

社会的发展进步为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营造有利环境,而企业发展又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没有企业的发展,现代社会发展不可想象的。

但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又是不完全一致的,主要表现为二者目标的差异性、利益的差异性。

社会发展目标不仅追求物质增长,而且重视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

企业的直接目的是获取经济效益,追求组织满足。

社会目标相对于企业目标来说内涵更丰富,呈现广泛性、综合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二者的不同还表现在社会效益不是企业效益的简单相加,有时局部利益可能损害整体利益。

首先 ,企业利益主体地位必须确立 ,获利是企业基本职能和直接目标 ,也是社会对企业的要求 ,不能用社会目标取代企业目标。

其二 ,企业的发展应建立在健康的基础上 ,健康发展意味着企业经营者能以贡献社会为己任 ,树立崇高使命感 ,坚持正确价值原则、承担社会责任。

这不仅是社会的需要 ,而且是企业自身发展所必需。

正确价值原则是企业发展强大而持久的动力因素 ,是企业格调的精髓 ,决定着企业的“人格”。

有良好“人格”的企业会遵循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 ,从而树立起良好道德形象 ,良好的“人品”和道德形象决定了社会、机关、顾客、商业伙伴和员工对企业认可和满意 ,“认可”和“满意”无疑是企业最宝贵的经济资源。

(三)坚持长期利益与近期利益的统一追求长期利益的企业着眼于理想 ,着眼于发展 ,追求短期利益的企业着眼于“生存” ,着眼于“实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