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书法鉴赏论文

书法鉴赏论文

书法鉴赏论文
数千年间,深谋远虑的政治家都把书法作为社会文化的制高点予以把握,把书法作为社会文化标准化传播的最重要工具,当做国民素质教育和凝聚知识分子的可靠途径,是构建民族文化心理的不可或缺的手段,看成巩固大国统一的基础文化工程,他们深知书法中承载着固国教民之道,这就是“书艺载道”的本义。

在一代代杰出政治家心中,国脉不可休止,书脉便不可断绝,这就是书法在政治家心中的地位。

正是如此,我国书法才能一代代传承下来,成为我国文化的瑰宝。

西汉到东汉,大约四个世纪,隶书是主导型书体,楷书也就是在这个隶书文化时代孕育成长。

《辞海》对楷书定义: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做楷模,故名“楷书”。

从总体上看,楷书比隶书更加横平竖直,折角明快,撇捺利落,书法也更显灵便快捷,能够较好结合实用性和艺术性,终于成为书法精英与民间日用者共同推崇的主流书体之一。

三国时期,书法精英们还没有普遍关注楷书时,大群基层的简牍写手,碑刻书匠应经在以实用精神来摸索着创造楷书。

1996年文物队在湖南省长沙市走马楼一带发现大量简牍,一共获得简牍总数约14万余片,上面写有两百余万个文字。

长沙走马楼简牍大约写于三国时的吴国嘉禾年间,年代略晚于钟繇的创作期。

吴简书写者大多为社会下层,小吏及普通百姓,书写的规矩意识不强,手法天然,自由舒展,与汉魏碑刻书法的严谨端庄有很大不同。

总体上说,吴简文字以隶书和楷书风格为主,呈现出隶书向楷书迈进的历史趋势。

东汉东牌楼汉简已有楷书,且五体具备,吴简书体显示了丰富的多样性,显示了书法演进过渡期里各种书体重叠并存的特点。

书体多元并存的大量吴简与其他史料证明,汉字的书体演进与嬗变不是单线延伸的链条,不是简单更替的此起彼亡,而是复线的共时性多维发展。

这种模
式适应着社会文化的多元需要,保证了多元书体与多样书法风格的长期共存,互相借鉴,共生共荣,形成生生不息的书法生态群落。

在楷书创造完善过程中,开拓型书法家的个人追求成为时代趋向的集中表现。

三国钟繇是个人艺术追求与时代取向的完美结合者。

他原是隶书大家,创作方向后来集中于楷书,他所作楷书结体宽扁,可以看出隶书根底笔划结体关系尚未完全确定,但已具备楷书诸多要素,钟繇这种个人风格可以说是时代特点的折射,钟繇的楷书创作对后世楷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晋代是个意义巨大的时代,表现出极为执着的书法求索精神和旺盛的文化符号创造力。

西晋书法继承汉魏传统,上流社会对书法的挚爱研习一直在炽热延续。

东晋时国土分裂,书法也分为南北两派,南派楷书书法妍美流畅居多,北派楷书书体留有汉隶遗风,古拙质朴,严整端方,其代表作是魏碑。

但南北两派之间不是绝然隔离或对立,相互也有着密切关联与影响。

楷书在唐代达到顶峰,唐代更是出现了一批杰出的书法家。

“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四人更是被称为“楷书四大家”。

颜真卿的书法用笔丰yong厚重,端庄雄伟,世称“颜体”。

主要代表作有《多宝塔碑》《颜勤礼碑》等。

《多宝塔碑》反映了颜真卿早期的书法风貌,字体工整细致,结构规范严密,用笔一丝不苟,刚劲有力。

它是留传下来的颜书中最早的楷书作品,结构平稳端正,严谨庄重。

此碑用笔笔笔藏锋,笔笔回锋,结构疏密匀称风格严谨庄重。

《颜勤礼碑》是颜真卿晚年精品,已完全脱去了初唐楷法的体态。

此碑结字端庄,宽润疏朗,气势雄强,骨架开阔,方形外拓,横细竖粗,非常鲜明,方圆转折的笔法清晰。

正是历代书法家的艰辛求索磨砺,创作完善,才造就了中华文字的煌煌正体,用之记载历史,传承文化,书写种群追求,描绘民族理想,使民族文明传之久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