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园分析
轴线——中园
拙政园中部园林在布局中由"三纵三 横"六条轴线控制着园林的空间结构。 纵轴线:三条纵向轴线与园林南部 的住宅空间结构联系紧密。住宅建 筑巾,数进院落沿控制在南北向的建 筑轴线之中;园林中三条纵向轴线则 为南部建筑轴线的延伸、错位, 进而 对园林中的景点(点状空间)起到控制
作用。 横轴线:拙政园中部园区水体在园 林骨架中占主导地位,因此在园区北 部和中部分别形成了两条横向的水 轴线,南部由主体建筑远香堂引出了
横向一轴:横向主轴线,由主体建筑远香堂引出的东西向轴线。 轴线的景观特色依次为:海棠春坞小院(观花)一绣绮轩(观水)——土石假山 (山景)——远香堂
(观水、观山)——倚玉轩(观水)一香洲(观水)——假山(山景)——玉兰堂(观花) 该轴线上的景观以远香堂为中心,东西两侧的观景要素相互呼应,并形成了序列性的景观。此 外,该轴线东起海棠春坞小院,以观海棠为主, 西止玉兰堂,以玉兰花开形成了小院的特色景观; 玉兰堂和海棠春坞同为观花的封闭型院落,并设置在轴线两端,景点从观景特色和空间结构方
被观赏对象,其山水之景可尽收眼底,“宜两亭”在两园的衔接上起到重要作用。
空间结构
拙政园在空间布局上,由景点、视廊、庭园、景区四部分组成, 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空间将格局。
点:建筑、山水、植物等要素组成的基本空间单元
面:一系列的景点组合成庭园或景区,形成结构中的,庭院或景 区在空间构成中处于核心的地位,一系列的庭园或景区构成了
第二组庭园的空间结构由东至西依次为:块状空间1 (实)——面状空间1 (虚)——块状空间2 (实)——块状空 间3 (实)——面状空间2 (虚)——块状空间4 (实)。
七个点状空间——梧竹幽居、待霜亭、雪香云蔚亭、荷风四面亭、倚玉轩、香洲、别有洞天——重要的 控制性节点。倚玉轩和香洲为单独存在的点状空间,具有划分空间的作用
两个点状空间——香洲、见山楼——重要的控制性节点
西一
第一组庭园的空间结构由南到北依次为:块状空间1、 2——面状空间3——块状空间4 块状空间2、 3形成了 L型的块状组,与面状空间呈咬合状态,使得虚实空间的变化更加丰富 六个点状空间包含于块状空间中,为西园空间结构中的控制性节点,其中卅六鸳鸯馆为西园的主体建筑,处于核心地位,宜两 亭、倒影楼、浮翠阁由于建筑高度及所处的地势高,为西园的制高点,对竖向空间具有控制性的作用。
第三组庭园的空间结构由东至西依次为:面状空间1 (虚)——块状空间1、 2 (虚)——块状空间 3 (虚)
两点状空间——见山楼、绿漪亭——控制性的节点,此外,绿漪亭所在的点状空间还具有划分、 限定空间的作用。
建筑群——实 小体量建筑——限定、划分空间
水域、花园——虚
中心建筑——重要的控制性节点
园林空间格局"园中园"的特色。
线:在空间结构中,"点"与"点"、"点"与"面"、"面"与"面"之间, 通过线的方式使其构成统一的整体,反映在园林空间结构中则 是在景点与景点、景点与庭园(景区)、庭园(景区)与庭园(景 区)之间,往往借助轴线形成巧妙的视廊,将众多的景点、庭园
组织成和谐统一的园林整体。
拙政园的山体景观分析
HI至H5五座山体为 土包石的山体形式, 山上种植了大量植 物,形成了富有野趣 的山林景观。
H6山体为石包土的 形式,山体自身成景, 点植的几株高大乔 木增加了山势,并作 为山上建筑的配景。
拙政园的山体景观分析
H7、 H8为叠石假 山,并在其周围点植 高大乔木;
H9为石包土的小丘, 点缀在庭院之中,塑 造了微地形,并结合 植物配置形成园中 主要景观。
拙政园中的点状空间大多是围绕着园林建筑形成的一个个空间单元,每个 空间单元之间具有视线上的联系。每个建筑都有至少三条以上的观景视
线,其所对景物为周围的园林建筑。 点状的空间单元之间视线上的联系作为一种有形的"媒介",使得人们能切 身实地的体会到空间之间的渗透、融合; 进而引导点状空间以特定的序列
展现在人们面前。
拙政园山体分析
一、平面布局分析
拙政园的山体平面布局
HI为雪香云蔚亭所 在的山体,是中园 的主峰,东西长约34 米南北宽约25米, 山体高4.5米,为全 园地势最高点。
拙政园的山体平面布局
待霜亭和绣绮轩所 在的山体为次峰。
H2为待霜亭所在的 山体,东西长约21 米,南北宽约19米,山 体高4.2米,与HI隔水 相依
具有引导作用。
点
拙政园中部、西部共有景点三十处,每处景点因其所要表达的 意境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景观风貌和空间类型,使得园林内部 景色丰富、空间类型多变。每个景点在园林整体的空间结构
中,则都以“点”的形式被统一在园林的空间格局中。
拙政园以景点形成的点状空间构成了 “庭园”的空间结构,同时, 看似散点式的点状空间又统一在有序的轴线关系中。
•点
西园
中园
住宅的多次改造
风格:整体为旷远明瑟、平 淡疏朗的明代风格
总面积:约5.57 hm2 组成:东部、中部、西部、
住宅 园林中部和西部、张之万住宅为晚清原物遗存, 面积约2.53 hm2,是最能代表拙政园艺术特点的部
分。
文征明的造园思想
风景绝佳的日常生活居住——“寄其栖逸之志”的所在 因地制宜、法乎自然
中三
拙政园中部第三组庭园的空间结构,由南向北依次为:块状空间1、 2 (实)——面状空间3 (虚)——块状空间4(实)——面状空间5 (虚)—— 块状空间6 (实)
面状空间在平面形式上成L型,块状空间1、 2也形成了 L型的块状组,南部虚实空间相互咬合,使得该组庭园的虚实空间序列在具有一定 的节奏感的同时又富有变化
西二
• 第二组庭园的空间结构由南至北依次为:面状空间1 (虚)——块状空间2 (实)——块状空间3 (实)。
• 两个点状空间——留听阁和塔影楼——该组庭园的控制性节点。
东西向
拙政园中部,依托于园林巾的山水骨架、主体建 筑形成了三组庭园
第一组庭园的主要构成要素为园林建筑及"园中 园",第二、三组庭园的主要构成要素军为园林
空间特点:包罗万象、小巾见大、内敛含蓄、循序渐近
竖向空间:上层空间有山体、树木、建筑相互掩映,中层空间有门洞、漏窗等相互借景、渗 透,下层空间又有水系相互贯通。
园墙——方形的漏窗——彼此分离却又相互联系
园墙西部——起伏、曲折、凌波而过的水廊——水系上的贯通感
宜两亭——西园东侧小山丘上的“宜两亭”地势较高,有利于中园将此景借入园内,不但丰富了 中园的景观层次,更使得中、西两园的视线联系更加紧密;而身处“宜两亭”之上,中园又作为
的山水骨架和植物群落
三组庭园的构成要素由南至北人工性逐渐减弱, 自然气息逐渐增强。
在空间结构方面,三组庭园作为东西向的"框架", 具有支撑、控制全园东西向空间的作用。
第一组庭园的空间结构由东至西依次为:块状空间1、 2 (实)——面状空间 1(虚)——块状空间3 (实)—面状空间2 (虚)——块状空间4、 5 (实)。
公园案例分析
——以拙政园为例
汇报人:赵偲圻 凌雯倩 胡启耀 赵益麟 葛鹏 王卫
目录 CONTENTS
一、拙政园整体分析 二、拙政园山体分析 三、拙政园理水分析 四、拙政园建筑分析 五、拙政园植物配景分析 六、拙政园意境分析
拙政园整体分析
概述 文征明的造园思想 总体布局 空间结构 •面 南北向 东西向 •轴线 中园 西园
拙政园的山体平面布局
H3为绣绮轩 所在的 山体,东西长约32米, 南北约21米,与主峰 HI隔水相望。
Hl、 H2、 H3形成 了巾园的主要地形 地势。
拙政园的山体平面布局
西园地形地势由H4、 H5、 H6三座山体 形成,山体布局 与中 园相似,主峰和两次 峰相依相望,山体呈 西北走势。H7、 H8、 H9为三座体 量较小的假山,山体 布局与景点相结合, 以观赏性为主。
尾,从视线上联系了巾、西两园之景。
纵一 纵二 纵三
西园
西部园林曲折迂回的水系形成了两纵、两 横的水轴线,纵向的水轴线为南部住宅建筑 轴线的延伸和错位,进而形成了“三纵两
横”五条轴线。 纵向的第一条轴线南起西园主体建筑卅六 鸳鸯馆,北至浮翠阁,中间点缀有笠亭,该轴线
上的景观特色以山景为主 纵向的第二条轴线位于园区西侧,塔影亭、 溪涧和留听阁形成了该轴线上的主要景观 纵向的第三条轴线南端为宜两亭,中间经过 长长的溪涧、水廊,北止于倒影楼,该条轴线 上的景观特色以水景为主,将如倒影楼、与 谁同坐轩、水廊、留听阁、塔影楼等临水 而筑的建筑联系在了一起,同时对游人视线
面——南北向
庭园空间:中三西二。庭院的宽度、长度与其相对 应的住宅院落基本上保持一致。
五组南北向的庭园作为拙政园中部、西部园林纵向 的"框架",对其空间结构具有支撑、控制作用。
中一
北部园边界结合竹丛等植物群落+块状空 间5——北部的狭长水系
北部山体和雪香云蔚亭+块状空间3——为 中部的水系
腰门与黄石假山、远香堂与倚玉轩+块状空 间1——黄石假山与远香堂之间水系、植物 所形成的院落
赋予自然景观个性化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和精神独立性
总体布局
从拙政园的实际情况出发,不仅奠定了拙政园以水为主、疏朗平淡的整体风格,而且将拙政园 设计成一个人文底蘊浓厚的宅园。
东、中、西三部分园林在主题和特色方面各具特色,却又相互补充,将江南水乡的自然风貌和 人文特征完美的再现于园林之中。在园林空间上,东、中、西三部园林相互转承、互为因借。
面均彼此呼应、相互联系。
横向二轴:拙政园中部园林大面积的中心水池形成了横向的水轴线,水轴线 东起梧竹幽居,中部布置有荷风Fq面亭景点,西侧止于别有洞天景点。此条 水轴线以水景为特色景观,并通过水轴线对游人的视线进行引导,同时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