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滑坡泥石流的原因、治理措施
自然原因:①降水(雨量、时长、强度);②地形坡度;③岩石破碎(板块、断层)④植被;人为原因:破坏植被(乱砍乱伐;陡坡开荒;开山挖石;开矿)
治理措施:加固陡坡;禁止乱砍乱伐;大力植树造林;禁止陡坡开荒;修建梯田;退耕还林;制定法律法规;提高意识。
1.水土流失问题:(黄土高原、江南丘陵红色荒漠化、西南地区岩漠化、南亚、东南亚地区)
自然原因:①气候: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②植被:地表植被稀少;③土质: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
④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高原边缘),地势起伏大,坡度大。
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措施:①压缩农业用地,建设稳产高产农田;②禁止乱砍乱伐,禁止陡坡开荒,扩大林、草种植面积;③解决农村能源问题(水电、风能、太阳能、沼气等);④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适当压缩牲畜的数量,提高牲畜质量;⑤开矿时有计划的存放表土,并大力开展土地复垦工作;⑥小流域综合治理。
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⑦制定法律法规;提高意识。
治理的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土地沙漠化的原因、治理措施(我国西北、中亚、西亚、非洲、澳大利亚、美国西部内陆、秘鲁、阿根廷、巴西等地区)
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少雨;蒸发旺盛。
②物质基础: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大风日数多;④其他自然因素:候异常
人为因素:①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②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
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合理载畜量;人工种草;实行轮牧;退耕还牧还草;生态移民;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利用;⑥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⑦制定法律法规,提高环保意识。
例: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问题:新疆、青海、内蒙等地)
自然原因: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②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③鼠害,蝗害。
人为原因: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④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⑤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采取措施:①半干旱农牧过渡和旱农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采取防风沙措施相结合
②干旱地带沙漠边缘的绿洲: 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林体系. 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