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导论:信息经济学与银行微观经济理论的发展1.1信息经济学的产生、发展及信息不对称理论1.1.1信息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在西方经济学文献中,广义的信息经济学,泛指以信息为不可缺少的经济变量为研究条件的所有市场经济理论及其方法。
按照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从市场不确定性和信息技术的不确定性角度,信息经济学划分为微观信息经济学、宏观信息经济学和信息产业经济学。
其中,微、宏观信息经济学合称为理论信息经济学,是研究信息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及其对策行为的学科,也是通常所说的信息经济学。
信息经济学的产生是从微观信息经济学开始的。
信息经济学启蒙思想最早出自索尔斯坦·凡勃伦(Thorstein Veblen)《资本的性质》(1919)关于知识的增长构成财富的主要来源的论述中。
1944年冯·诺依曼(J.Von Neumann)和奥斯卡·摩根斯坦(Oscar Morgernstern )创立的预期效用理论,1959年杰拉德·德布鲁(Gerard Debreu)提出的不确定性条件下的选择理论,为微观信息经济学的产生提供了最为重要的基础理论。
信息经济学(Economics of Information)一词,最早起源于1959年马尔萨克(Marschak)《信息经济学评论》,此文标志着微观信息经济学的产生。
此后,赫伯特·西蒙(Herbert A.simon)《管理决策新科学》(1960),乔治·施蒂格勒(George.J.Stigler)《信息经济学》(1961),肯尼思·阿罗(Kenneth Arrow)《希腊经济计划的统计要求》(1965),以及希尔(H.Theil)《经济学与信息论》(1967)分别从管理与统计决策、信息搜寻和信息论角度奠定了微观信息经济学研究和发展的科学基础。
1970年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洛夫(George Akerlof)提出了旧汽车市场分析的“柠檬”(次货或二手货)理论(Lemons Theory ),标志着信息经济学由产生形成阶段进入到发展阶段。
阿克洛夫创立的“柠檬”理论与1971年赫什雷弗(Hirshleifer)提出的“信息市场”理论、1972年马尔萨克和拉德纳完善了的“团队的经济理论”、1973年斯宾塞(Spence)建立的“信号”理论、1976年格罗斯曼(Grossman)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 )提出的“格罗斯曼——斯蒂格利茨悖论”、20世纪70年代由莫里斯(Mirrlees)等发展起来的“委托人——代理人”(principal -agnt)理论、施蒂格勒的“搜寻”理论以及马尔萨克的“信息系统选择”理论,共同构成了微观信息经济学八大基础理论。
1979年,赫什雷弗(Hirshleifer)和赖利(Rily)首次将信息经济学划分为微观信息经济学(micro information economics)和宏观信息经济学(macroinformation economics ),并认为它们分别研究市场不确定性和信息技术不确定性。
近二十年来,信息经济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信息经济学被广泛应用于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中经济行为的分析,特别是对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市场交易行为和市场运行效率的研究,形成了信息不对称理论,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对传统西方经济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2信息不对称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Asymmetric Information Theory)是信息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该理论指出,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和获取信息需要成本,使社会成员之间的信息差别日益扩大,这种日益扩大的差别意味着市场参与者愈来愈处于市场信息的非对称分布之中,亦即市场交易的一方比另一方占有较多的相关信息,并且交易双方对各自在信息占有方面的地位是清楚的。
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的一般均衡理论中关于市场参与者拥有的完全信息的假设与这一现实情况是相违背的,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分析交易行为和市场运行效率更具有现实性。
为此,该理论分析了信息在交易双方的不对称分布对于市场交易行为和市场运行效率产生的一系列重要影响,其中非常典型的影响为:信息不对称发生在市场交易前后会分别产生“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和“道德风险”(moral hazard)问题,严重降低市场运行效率,在极端情况下甚至会造成市场交易的停顿。
信息不对称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以1970年阿克洛夫(Akerlof)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的逆向选择问题的开创性文章《次品市场:质量、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The Market for “lemons”: 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 )为标志。
阿克洛夫在旧车市场模型(lemons model)中对逆向选择问题进行了分析,开创了逆向选择理论的先河。
在旧车市场上,逆向选择问题来自于买者和卖者有关车的质量信息的不对称。
卖者知道车的真实质量,买者不知道,只知道车的平均质量,因而只愿意根据平均质量支付车的价格,但这样一来,质量高于平均水平的卖者就会退出交易,只有质量低的卖者进入市场。
结果是,市场出售的旧车的平均质量下降,买者愿意支付的价格进一步下降,更多较高质量的车退出市场。
如此下去,在均衡的情况下,只有低质量的车成交,在极端情况下,市场可能根本不存在,交易的帕累托改进不能实现。
信息不对称可从不对称发生的时间和不对称信息的内容两个角度进行划分。
从不对称发生的时间看,不对称可能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前(ex ante),也可能发生在签约之后(ex post),分别称事前不对称和事后不对称。
通常将研究事前不对称信息的模型称为逆向选择模型,研究事后不对称信息的模型称为道德风险模型。
从信息不对称的内容看,不对称信息可能是指某些参与人的行动(actions),也可能是指某些参与人的知识(knowledges)。
研究不可观测行动的模型称为隐藏行动模型(hidden action),研究不可观测的知识的模型称为隐藏知识模型(hidden knowledge )或隐藏信息模型(hidden information )。
在信息不对称的经济环境中,信息经济学通常将拥有较多信息(或拥有私人信息(private information )),处于信息优势的交易方称为代理人(agent),而将拥有较少信息、处于信息劣势的交易方称为委托人(principal)。
有关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市场交易行为,通常在委托人——代理人的理论框架下进行分析。
按照梅耶森(Myersom,1991)的定义,道德风险为“由参与人选择错误行动引起的问题”,也就是指由于经营者或市场交易的参与者(代理人),在得到来自第三方面的保障的条件下,其所作出的决策及行为即使引起损失,也不必完全承担责任,或可能得到某种补偿,这将激励其倾向于作出风险较大的决策,以博取更大的收益;而逆向选择为“由参与人错误报告信息引起的问题”,它是指交易双方拥有的信息不对称,拥有信息不真实或信息较少的一方(委托人)会倾向于作出错误的选择——逆向选择。
根据这一定义,习惯上将“隐藏行动的道德风险模型”称为委托人——代理人理论,研究这样一类问题:委托人想使代理人按照自己的利益选择行动,但委托人不能直接观测到代理人选择了什么行动(关于行动信息的不对称),能观测到的只是另一些变量,这些变量由代理人的行动和其他外生的随机因素共同决定,因而充其量只是代理人行动的不完全信息,委托人如何根据这些观测到的信息来奖惩代理人,以激励其选择对委托人最有利的行动。
而将其他信息经济学的模型(隐藏信息的道德风险模型、信号传递模型、信号甄别模型)归类为逆向选择模型,研究在签订合约之前,委托人选择什么样的方法来获得代理人的私人信息,解决逆向选择问题。
1.2信息不对称理论与银行理论的发展1.2.1早期对商业银行本质的探讨现代各国金融体系的一个基本事实是,与资本市场相比,商业银行在资金融通方面发挥着主要的作用。
但是,为什么资金供求双方不能直接进行交易?商业银行存在的理由是什么?传统金融理论并未对此作出满意的回答。
直到19世纪末,占支配地位的观点一直认为商业银行是一个吸收存款再发放贷款的信用中介机构;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德国学者汉恩等提出,商业银行不单纯是一个信用中介机构,更是一个信用创造机构;1960年,格雷(Gurley)和肖(Shaw)在《金融理论中的货币》(Money in a Theory of Finance)一书中认为商业银行的基本功能在于通过发行货币性的间接证券,在资金剩余单位和资金不足单位之间进行资金融通,提高资金的可获得性。
这些观点是对商业银行性质的探讨,并没有指出商业银行存在的理由。
在19世纪60年代初,托宾(Tobin)曾指出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能够代替直接金融而发行货币性间接证券的理由:①商业银行专门从事资金融通活动,具有规模经济,能够节约交易成本,而且将独立、分散的存贷活动集中起来,利用专业化知识进行管理,能够减少存贷款风险;②政府一般对商业银行监管较严,同时提供了一些安全保证,减少了其风险;③商业银行能够利用多种金融技术,克服金融交易中的不确定性,发行流动性强、风险小及在技术上具有可分割性特点的本源证券,从更广范围筹集零散资金。
托宾的论述只是强调商业银行的“资产转换”功能,并没有从根本上解释商业银行存在的理由。
1.2.2信息不对称理论框架下的商业银行20世纪70年代,信息不对称理论的产生,推动了银行理论的发展,为商业银行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解释框架,因为在资金市场上,借贷双方非常典型地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勒兰德与帕勒(H. Leland and D. Pyle, 1977)(以下简称LP)首先从信息不对称角度分析了商业银行存在的理由。
其分析要点如下,(1)最终贷款者(存款人)和借款者之间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性,即有关借款者的信誉、担保条件、项目的风险与收益等,借款者比最终贷款者知道得更多,具有信息优势。
最终贷款者如果能知道更多的信息自然对自己有利,但是这种信息的传播缺乏必要的保证,而且,借款者为了自身的利益有可能制造虚假信息。
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机制会受到严重损害。
假设最终贷款者由于缺乏全面的信息,只能根据借款者过去平均的信息来设定贷款条件,那就会对其他高于平均条件的优良的借款者不利,后者就会退出借贷市场。
这一过程的不断重复,借贷市场上借款者整体质量就会下降,市场机制就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逆向选择”问题。
(2)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方法是最终贷款者尽量收集、审查借款者及其项目的信息,并在事后进行监督,也就是从事有关信息的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