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科学内涵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充分认识其历史地位,准确把握其科学内含,是深入贯彻落实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的认识前提。
一、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对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历史地位,应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进程中全面把握。
(一)科学发展观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二)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看,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一,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大大增强,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条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我国现代化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003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116694亿元,人均GDP超过了1000美元;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1万亿元,位居世界第四位,人均GDP超过了2000美元。
在这个新起点,人民群众产生了新期待,建设和改革提出了新要求。
没有这些成就,这里所说的新起点、新期待、新要求就无从谈起,就不可能提出科学发展观。
第二,走科学发展之路,是应对和解决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必然要求。
根据其他国家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在人均GDP处于1000美元~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关键阶段,也往往对应着社会矛盾最为严重的时期。
这个时期,是一个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重建的关键时期。
要应对和解决好这些新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与时俱进,提升和更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以新的发展观指导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含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这一论断精辟概括、集中阐释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含。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含。
概括起来,科学发展观主要有八项基本内含,即:一个要义、一个核心、三个基本要求、三个统筹。
一个要义,即“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一个核心,即“以人为本”。
以“人”为“科学发展”之“本”,把“以人为本”定位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关于科学发展的价值归宿、政治属性的界定,所回答的问题是“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的成果属于谁?”以人为本,意味着发展的主体是人、发展的动力是人、发展的尺度是人、发展的目的是人。
一方面,这里的“人”,是指全体人民,从这个意义讲,以人为本,就是发展为了全体人民、发展依靠全体人民、发展的成果为全体人民共享;就是通过发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
另一方面,这里的“人”,同时也是指作为“全体人民”的构成要素的每一个“个人”,从这个意义讲,以人为本,就是把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作为科学发展的终极目标。
三个基本要求,即全面协调可持续。
这三个基本要求既相互区别,又互为条件和相互交织在一起,分别从发展战略布局、发展战略结构、发展战略进程三个层面界定“科学发展”的质的规定性,回答了“什么样的发展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科学发展”这个问题。
根据这三个基本要求,我们所追求的科学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又好又快的发展。
“以人为本”是“核心”,这意味着科学发展观基本内含中的其他内容,如“第一要义”、“基本要求”、“根本方法”等都是由“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引申而来的。
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人的全面发展是以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前提的,也就是说没有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就没有人的全面发展。
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要靠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建设来实现。
要处理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相互关系,使之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而不是顾此失彼、相互掣肘,就必须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推进五位一体建设全局。
要使五位一体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地推进,就必须遵循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统筹好发展中的重大结构关系,统筹好各种利益关系,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这就是科学发展观八项基本内含的内在逻辑。
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是是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在当代中国发展问题上的创造性运用,是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问题的创造性回答,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灵魂。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这一精辟概括,深刻揭示了科学发观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认真学习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容,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的理解。
其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归根到底是要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通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
“第一要义是发展”,揭示和概括了发展在科学发展观全部内容中的首要地位,指明了发展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发展对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
实践证明,要解决好这个主要矛盾,就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始终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大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才能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最坚实物质基础。
关于“核心是以人为本”胡锦涛同志曾经对“以人为本”的内涵作过精辟的阐释。
他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坚定信念,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科学发展提高到新的水平。
关于“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就是要从整体的角度把握构成这个整体的各个局部以及这些局部之间的相互联系,在谋求发展时兼顾到各个局部和每个局部的各个方面,使各个局部在实现整体发展中各得其所。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找到了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机制,为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方法。
这个方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了全国一盘棋的整体思想,表明了在实现科学发展的过程中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十七大报告不但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科学内涵,而且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根本要求。
第一、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政治保证。
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第二、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实践科学发展观需要和谐的社会保证,没有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难于实现科学发展。
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第三、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离不开改革开放这个活力源泉。
要通过改革开放促进科学发展。
下七大报告提出,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
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
改革开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动力保证。
第四,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党,在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报告指出,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以上这四个方面的根本要求,涵盖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所需要的政治保证、社会保证、动力保证、组织保证,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结合实际、扎实领会。
简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应从哪些反面作出努力?科学发展观通常是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第二,全面发展观。
第三,协调发展观。
第四,可持续发展观。
事列: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
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央部署,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粮食连续两年较大幅度增产,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成果,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干群关系明显改善。
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好形势,对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但必须看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