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网络沉迷》教学设计
成都市铁路中学校蒋艳
一、设计背景:
社会背景——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终端发展,成瘾性网络游戏、邪恶动漫、不良小说、互联网赌博等不断出现,造成一些中小学生沉迷游戏、行为失范、价值观混乱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小学生的学习进步和身心健康,近一时期,甚至出现人身伤亡、违法犯罪等恶性事件。
为切实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有效维护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充分认识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对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中小学提出了明确要求。
于2001年至今,国家先后制定并颁布了47项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包括对网吧进行管理、限制游戏时间、网络游戏实名化、网络游戏分级化、网络游戏未成年人家长监护工程等从宏观上对网络外部环境的规范与治理提出了要求。
但是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今年2月底在京发布的第四十三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29亿,全年新增网民5653万,互联网普及率达59.6%,较2017年底提升3.8%。
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全年新增手机网民6433万;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由2017年底的97.5%提升至2018年底的98.6%,手机上网已成为最常用的上网渠道之一。
手机的伴身性,使网络沉迷更易发生、也更加隐蔽。
因此做好预防中小学生网络沉迷的工作,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素养,增强教师、家长安全监管的意识和能力,已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重大问题。
学校背景——网络环境存在的普遍性与潜在的风险性,使得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已不复存在,客观上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挑战,学校教育必须直面和回应这一挑战。
对青少年的网络行为,学校宜“疏”不宜“堵”,与其消极被动地预防不良上网行为,不如积极引导青少年文明上网、健康上网。
从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到引导青少年健康上网、提高青少年信息素养,是网络时代学校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
学生背景——初中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接受新鲜事物快、创造力强、爱追求刺激,但自控力较弱,也不具备完全的分辨是非的能力。
他们既容
易成为网络的极大受益者,也更容易沉迷其中成为上瘾者。
因此,关注青少年的网络行为,引导他们认识网络沉迷的危害,学会预防的策略,文明上网、健康上网,自觉抵制不良网络活动,预防网络沉迷,提高网络活动中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从心理上为他们建筑起一道安全防线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