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仙人掌烈日烧烤着大地,沙漠上粒粒砂石都反射出灼目的骄阳的光晕,到处是恼人的炎热,到处是难耐的饥渴,然而就在这60 °C的灼热的沙漠上满身是刺的仙人掌却傲然存活。
这顽强的生命力是怎样赢得的呢?原来为了适应干旱艰苦的条件,仙人掌有它自身的结构和生活方式。
干旱地带的植物都有发达的根系,仙人掌的根有很强的吸水能力,这有利于它们从炎热干燥的沙漠环境中吸收更多的水分,维持生命活动的需要。
仙人掌的茎也起了很大变化,茎杆又大又粗,而且肉质化,很像水果的果肉,这有利于它贮藏更多的水分。
仙人掌在水分供应充足时,积极吸水,把水贮存在自己像果肉的茎中,一旦水分缺乏,贮水的茎就把水供给周围的组织,满足整个植株的生存需要。
在沙漠上往来的行人口渴时,往往劈开仙人掌的茎,取它里面的积水来解渴。
水分从叶面蒸发叫做植物的蒸腾作用。
为了极力缩小蒸腾面积,减少蒸发量,节约水分开支,仙人掌叶子的蒸发面积大大缩小了,慢慢退化,最后竟变成了刺。
原来仙人掌的刺就是仙人掌真正的叶子,这是叶的变态,既不是病态,也不是畸形,是仙人掌对它干旱缺水的生存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
有人做过试验,连续6年不给仙人掌供水,它仍然能够活下去。
由于仙人掌的叶子变成了尖尖的刺,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它的茎杆就承担了这个重任,进行光合作用,供给整个植株营养。
仙人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不像温室里的花那样娇气,它几乎不需要人们特别的照料便能茁壮地成长,但它的用途却非常多,是个只讲奉献不讲索取的典范呢!世界上已知的仙人掌有一千多个品种:高的、矮的,圆的、扁的,绿的、紫的,开花的、不开花的,结果的、不结果的。
这一千多个品种有一半生长在墨西哥。
墨西哥境内多山缺水,仙人掌耐旱,根须又长又发达,当地农民利用它来防止水土流失,固定流沙,保护农田。
小一点儿的仙人掌可以种到花盆里放在桌角窗台当作观赏植物,它就像是一件鲜活有生气的工艺品。
仙人掌的果实是紫红色的,呈椭圆形,大一点儿的果实有鹅蛋那么大,汁多味甜,除可以当作美味的水果食用外,还可用来炼糖和酿酒。
有的仙人掌茎片,经过发酵加工,可以做成饲料;仙人掌树上经常会有一种叫胭脂虫的小虫子,能用来提炼名贵的红色染料;在农村,干枯的仙人掌还可以当燃料用;仙人掌高大的片状茎像板子一样,可以做建筑材料,建造农舍。
仙人掌凭着顽强旺盛的生命力在最酷热干旱的艰苦环境中生长着,而且给人们贡献出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它虽然浑身是刺,貌不惊人,外表比不过高大挺拔的乔木,奇异多姿的芳草花卉,但仙人掌宁可改变自身结构也要适应艰苦环境生存下去的坚韧顽强和它那种默默奉献的精神,却是一种独有的美丽。
3.2 红姑娘端木蕻良故乡有一种野生植物,它有一个动人的名字,叫做“红姑娘”。
它的果实像一个淡绿色的小灯笼,把那小灯笼打开,里面便有一粒红溜溜的果实,圆得和珍珠一般,红得像珊瑚一般,唤它作“红姑娘”,也可能就是由于这些特色吧!“红姑娘”给我印象最深的原因,还不完全由于这些。
大概我只有6岁的时候,在一个中午,到园子里去摘“红姑娘”。
我早两天看好了,算计它已经成熟了,才去采摘。
当我打开一个小灯笼的时候,一种意外的情况,把我惊呆了,这是我压根儿没有想到的。
原来在那个天衣无缝的小灯笼里,红珠子不见了,见到的是蜷曲在里面的一条虫。
我反身就走。
如果,那个小灯笼早先就是裂开的,那么,我就会仔细去剥开它,先看看它,是不是有什么异样。
可是,我看到那个小灯笼,是厚生生的,并未曾受到过什么破坏。
待长大些,我才知道,有的虫,趁着花期便把虫卵生在花苞里,这样它就从最初吮吸花的蜜汁长大,直到蛀食它的果实……这个印象,一直深深地烙在我的心上,从那时起,我就不去剥那小小的绿灯笼了。
“红姑娘”对孩子们来说,既可观赏,也可以食用的。
它虽然没有被人列为果品,但,它实在是上等浆果。
它们是被植物学家们忽视的,但是,老百姓记得它们,孩子们记得它们,至少我是记得它们的。
在我的故乡,每到秋天,一麻袋、一麻袋的“红姑娘”被山民送到城市市场上来,成为孩子们爱吃的浆果。
这种野生的“红姑娘”,还有一大串魅人的名字哩!“洛神珠”应该说只有它配得上,“王母珠”对它也是再合适不过的称呼。
还有“天泡草”“姑娘草”等名儿,也许由于果实甜中带酸,所以又叫“酸浆”,又有一个名儿叫做“苦”,就不知怎么也落到它头上了。
当然,“灯笼草”是就它穿的衣着说的。
佩文斋《广群芳谱》说它也叫“豆瓤儿”。
人们收藏它的籽儿,多半都是把灯笼剥开,然后,连成串儿,挂在通风的地方,留为种子。
把它分根栽种也可以。
它结果累累,又不择地,到处都可以生长。
若能大批引种,使它成为酿蜜酒、做甜酱的原料,它们会给人们带来好处的,因为它们要的很少,或者说什么也不要,但给予的却很多。
不光是果实,从根到梢,都是有价值的。
人间的事物,常常是沿着这么奇怪的道路前进着,有些事物,常常在孩子们的眼睛里发现,又常常被大人给遗忘。
有些精美果实,由于人们不去利用,虫子就去占据了。
什么“洛水明”“王母精珠”,也都会被它们侵蚀殆尽……如果,我们注意到它,使它有发挥能力的机会,该多好哇!3.3 树木怎样过冬苏联维·比安基译王汶树木会不会冻死?当然会冻死。
如果一棵树整个冻透了,连心儿都冻了冰,那就冻死了。
在我们这里,如果冬天特别冷,而且雪下得少,就会冻死不少树木──其中大多数是小树。
幸亏树木都有防寒妙策,它们有办法使寒气不致深入到自己身体内部去;不然所有的树木都得死光了。
吸收营养、生长发育、传种接代──这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需要消耗大量的热。
树木,在一个夏天里,积蓄起充分的能量,到冬天,就不再吸收营养,不再生长发育,不再把能量消耗在繁殖后代上。
它们停止活动,进入深沉的睡眠。
树叶呼出大量的热──因此,冬天树木不要树叶!树木抛掉树叶,放弃树叶,就是为了把维持生命所不可缺少的热,保藏在自己身体里面。
再说,从树枝上脱落的树叶,在地上腐烂了,也会发热,保护娇嫩的树根,不叫树根冻坏。
这还不算!每一棵树都有一副甲胄,保护植物的活的“皮肉”不受寒气的侵袭。
每年,整个夏天,树木都在它树干和树枝的皮下,储存木栓组织──死的间层。
木栓不透水,也不透空气。
空气停滞在它的气孔中,阻挡住树木活机体中的热,不使热向外散发。
树的年龄越大,它的木栓层就越厚,因此老树、粗树的抗寒能力,比枝嫩干细的小树强。
树木不仅有木栓甲胄。
如果严寒竟然把这层甲胄也穿过了,那它会在植物的活机体中,遇到一道可靠的化学防御线。
冬季前,在树液里积蓄起各种盐类和变为糖的淀粉。
盐类和糖的溶液是有很大抗寒能力的。
不过,树木最好的防寒设备,是松软的雪被。
大家都知道,细心的园丁们故意把怕冷的小果树弯到地上,用雪把它们埋起来,这样,小果树就暖和多了。
在多雪的冬天,白雪像条鸭绒被似的,把森林覆盖起来;那时,不管天气怎样冷,树木也不害怕了。
不管严冬怎样残暴,它也冻不死我们北方的森林!我们的“森林王子”可以抵御住一切暴风雪的袭击。
3.4 水葫芦喊冤杨向荣清风我伫立在清澈的湖水中,静静地绽放着美丽的蓝色花朵,典雅而娇羞。
我叫凤眼莲,祖籍南美洲,是著名的水生观赏植物。
我不但中看而且还很中用呢!由于我可以生产出大量的饲料和肥料,特别是我独具的净化水质的才能,使我在家乡备受青睐。
家乡的人们都夸我是“才貌双全”。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看中了我的这种才能,一股脑儿地赶来,想方设法请我去帮助他们改善水环境。
说实话,谁愿意背井离乡啊?可是一看到他们那期盼的眼神,谁又能忍心拒绝呢?于是,我和我的兄弟姐妹们被带往世界各地,我就是在20世纪30年代,怀着一腔清洁水质、造福民众的责任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刚来时,我可真没辜负中国人民的期望,不但治理了不少遭受污染的河道,而且作为饲料,为中国的养殖业立下了大大的功劳。
因此,我被作为观赏和净化水质的植物而推广种植到中国各地,大家都亲切地叫我“水葫芦”。
然而,随着我们在中国各地放手地工作,我们的噩梦也随之而来了。
“珠江水系告急,太湖水系告急!”“绞杀异己,阻塞河道,泛溢成灾!”“危害中国生态环境的大害草,破坏滇池风光的冷面杀手!”整治水葫芦的战役在各地纷纷打响,我成了人人得而诛之的恶魔杀手。
我承认,由于我的过度繁殖,确实淤塞了水道、河湖,导致其他水生植物死亡的现象。
但这并不是我的本意,只是因为我实在无法控制自身的特质。
我的身体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特质:我有两种繁殖本领。
只要条件合适,我就可以依靠匍匐枝和母枝分离的方式进行无性繁殖,使植株数量在5天内增加1倍;也可以通过开花结果产生种子的方式进行有性繁殖,一朵花大约能结300粒种子,沉积在水下的种子可以存活5年~10年。
我身体的这种特质使我的生命力显得特别旺盛,这是我的祖先为了适应环境练就的生存本领,因为在我的家乡南美洲,我们要面对200多种天敌的追杀。
可在中国,我们的天敌却少得可怜,于是就造成了我们所到之处无可匹敌的局面。
但这能怪我们吗?我的特质是与生俱来的,又不是到中国以后才形成的。
是你们请我来之前,自己没有对我进行充分的了解,没有作好调查研究。
现在出了问题就全推到我头上。
请读者朋友们给我评评理吧!3.5 使人伤脑筋的鸭嘴兽叶进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不犯错误:未出生的孩子和已经死了的人。
“没有不犯错误的完人”这句话,今天恐怕谁都会这样说,然而在前些年,这话是断然说不得的。
这要从我在澳大利亚所看到的一种特殊动物谈起。
那是初春的一个上午,我在澳大利亚南部塔斯马尼亚岛上,看到一种非常奇特的动物,叫鸭嘴兽。
它既是哺乳类,又会下蛋;既像鸟类,又像爬行类。
据说,当1880年一个鸭嘴兽标本从当时的英国殖民地澳大利亚送到伦敦时,曾使英国有名的生物学家们大发雷霆。
他们断言,这个标本是几种不同的动物拼凑起来的,并扬言要追查是什么人敢如此恶作剧,这拍案者之一,就是恩格斯。
按照传统的概念,哺乳动物必须胎生,而不会下蛋。
革命导师恩格斯也一度拘泥于这种认识,后来在实践的检验面前才改变认识,并把它作为教训,提示别人,引以为鉴,给人们树立了一个重视科学、实事求是的榜样。
恩格斯在1895年给康·施米特的信中说:“我在曼彻斯特看见过鸭嘴兽的蛋,并且傲慢无知地嘲笑过哺乳动物会下蛋这种愚蠢之见,而现在这却被证实了!因此,但愿您不要重蹈覆辙!”鸭嘴兽有一个平而扁的阔嘴巴,短而钝的粗尾巴,还有一对蹼。
乍看起来,同家鸭差不多。
而它那身漂亮而柔软的灰色绒毛,又可与我国的特产水獭媲美。
鸭嘴兽实在是很怪的。
说它是兽类吧,它却是靠下蛋繁殖后代;说它是爬行动物吧,可它孵出的后代都是靠哺乳喂养的。
真是“不伦不类”。
我们知道,一般从蛋中孵出的小动物是不吃奶的,如鸡、鸭、鸟、蛇;而一般吃奶的动物是胎生的,不下蛋的,像猫、狗、猪、羊。
由于鸭嘴兽既下蛋,又吃奶,生物学家们伤透脑筋,不知道该把它列入哪一类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