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鲁人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第9课《垓下之战 》教案 鲁人版选修《史记》

鲁人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第9课《垓下之战 》教案 鲁人版选修《史记》

第9课《垓下之战》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鉴赏人物形象2、进一步学习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各种特殊句式的形式和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感受古代仁人志士的刚毅品格和浩然之气。

【教学重点】1、进一步学习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各种特殊句式的形式和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感受古代仁人志士的刚毅品格和浩然之气。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鲁迅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在他们身上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刚毅品格和浩然之气。

《陋室铭》中所表现的安贫乐道的情操,《岳阳楼记》所展现的以天下为己任的价值取向,《捕蛇者说》流露的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出师表》呈现的对国家的耿耿忠诚……这些所学过的古代优秀作品无一不给我们以精神滋养,人格启迪,可以说,古代文学作品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大人格,大魅力的一个载体。

我们通过这个载体感受古代仁人志士的人格魅力,传承中华民族的浩然之气。

今天,我们通过《垓下之战》去感受项羽的浩然之气。

二、作者、背景简介:司马迁(约前145-前86?),宇子长,阳夏龙门(今陕西韩城县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其父司马谈,汉武帝时作太史令。

司马迁10岁时,就在父亲的指导下诵读古文,曾向儒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学习。

青年时代曾两次漫游祖国,走遍大江南北、黄河上下,足迹几遍全国。

他饱览名山大川,收集传说史迹,考察风土人情,接触下层人民,积累了珍贵的史料。

父死后,承袭父职任太史令,开始《史记》的写作。

五年后,因替李陵辩护,被捕入狱,遭受腐刑。

三年后被赦,担任中书令,他发愤著书,经十几年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史记》这部不朽的著作。

《史记》记述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约三千年的历史。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全书130篇,有12本纪(记载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绩),30世家(是先秦各诸侯国和汉代有功之臣的传记)、70列传(为历代有影响人物的传记,另外还有少数列传为国史和少数民族史),10表(是多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8书(是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史),计52万多字,不论在文学还是史学方面,司马迁都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财富。

宋人郑樵评曰:“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

六经之后,唯有此作。

”鲁迅评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精美的一篇。

全文主要描写了三大战役,巨鹿之战,勇冠三军,成为天下注目的英雄;鸿门宴上,坐失良机,埋了悲剧的种子;垓下之围,慷慨悲歌,留下末路英雄之悲怆。

课本节选了第三战役的部分文字。

三、写作背景项羽(前232—前202),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

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

出身楚国贵族。

秦二世元年(前209),从叔父项梁在吴(今江苏苏州)起义。

项梁战死后,秦将章邯围赵,项羽率兵破釜沉舟渡漳水救赵,在巨鹿之战中摧毁秦军主力。

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大封诸侯王。

在楚汉战争中,被刘邦击败。

最后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突围到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杀。

司马迁《史记》中的《项羽本纪》;是《史记》人物传记中写得最富文学色彩的篇章之一。

全文依次描述了起义反秦;巨鹿之战、坑杀秦卒、鸿门宴、杀义帝、封诸侯、楚汉纷争、垓下之围和乌江自刎等一系列重要场景,记录了项羽一生的主要业迹,情节生动,形象鲜明;本文所节选的,是《项羽本纪》的最后几个章节。

四、鉴赏人物形象(一)出示京剧脸谱图片,引出“悲剧英雄”师:这是京剧中的项羽形象,这是项羽的脸谱。

京剧中的脸谱象征人物的性格,品质,表现人物的忠,奸,善,恶。

项羽是黑色花三块瓦脸,寿字立眉和如斗星目掩盖不了眉宇间的愁肠百结。

我们看他的脸谱带有哭相,同时又表现出超凡脱俗的伟力和气质。

这个脸谱特别符合项羽在人们的心目中的形象,那就是悲剧英雄。

(二)鉴赏形象1、人物是立体的,多侧面的,作为悲剧英雄的项羽一生战绩累累,他兴于巨鹿之战,转折于鸿门宴败于垓下之围。

作者在不同的阶段塑造的项羽是有所侧重的。

思考:①请同学结合三个场面看司马迁笔下垓下之围中的项羽是怎样的人?②作者是如何刻画的?(学生选取不同的场面讨论研究,回答,教师引导)2、三个场面要点说明:东城快战(1)语言描写A、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活用“亡”,使动用法,他认为是天要使之灭亡,是时运不济,而非自己作战无能,又用了一个肯定的判断句,强调责任在天,又用了一个否定的判断句指出并非自己无能,这种不服气的表现尽管有些自负,无奈的成分,但却反映了他心有不甘的心态。

死到临头不服输,恰恰是英雄之气的表现。

B、“愿为诸君快战,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吾为公取彼一将”“何如”体现了英雄的本色,临死还陶醉在宁死犹勇的自我满足中,宁死也要保住大丈夫的浩然之气,一方面印证了他的霸王之称,见证了他的勇猛无畏,同时这也是他豪爽,刚直性格的表现。

(2)动作描写“大呼驰下,斩,复斩,嗔目叱之,自刎”——树英雄形象。

(3)侧面烘托“项羽嗔目叱之,赤全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把西楚霸王的巨大声威表露无疑这一场面,侧重展露英雄勇猛善战的英姿。

把一个勇猛无畏,豪爽刚直,气盖一世的大英雄形象树立读者的面前。

乌江自刎(1)语言描写A、“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籍独不愧于心乎”王:使动用法,拥我为王,做了一个假设,又用了一个反问句,表达了无颜见江东父老的羞愧之情,这说明他心里装着江东父老,深感自己责任重大。

这是他知耻重义,纯朴率真的表现。

这更是他浩然之气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独……乎:难道……吗反问句,加强反问语气,强调羞愧之情。

B、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何……为:固定句式,“还要……干什么”“为什么……呢”,更坚定地表达了自己不渡江的意志。

思考:为何不渡?①上天注定。

“天之亡我”说明项羽对时局有着清醒的认识,他知道自己已无力回天,英雄霸业一去不复返。

他不是不能渡江,渡江以后他可以活下来,但,认为没有了英雄霸业,那是苟活,他要堂堂正正地活,光明磊落地活,他是有理想,有抱负,渴望建功立业的。

不能站着生,决不跪着死,,磊落,坦荡,不畏缩,不苟且。

②八千子弟战死疆场,他无颜见江东父老。

重情义,知羞耻。

(2)动作行为:拒渡,赠马,献头在这一场景中,项羽在生与死之间毅然选择了死,而且是笑对死亡,他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不能堂堂正正地活,他宁愿悲壮地死,后世人对项羽不渡乌江不能理解,但这恰恰就是他英雄豪气的最后表现。

霸王别姬(1)语言描写虞兮虞兮奈若何:奈……何:固定句式,表现项羽看到大事已去的无奈及与虞姬分别的痛苦。

:男儿有泪不轻谈,项羽身高八尺,力能举鼎,坑降卒,灭秦族,杀义帝,不曾流过半滴眼泪,而垓下被围,四面楚声,穷途末路,竟呜咽悲歌,发出“力拔……”的感叹。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有情有义,仁义多情的项羽,应了一句话“无情未必真豪杰”。

(三)教师总结归纳项羽的性格勇猛无畏率真刚直;知耻重义,真诚多情;语言描写渲染悲剧气氛;动作描写透露英雄心态;侧面烘托,展示英雄性格;场面描写塑造英雄形象。

总结:透过这段文字,我们领略了项羽在东城快战以一当百的豪气,自刎乌江,笑迎死神的从容,别姬之时的重义多情,他既刚烈如火又柔情似水,他的勇敢,豪放,率真,磊落,仁义令他周身洋溢着人性之美。

尽管他失败了,但他是失败的英雄;刘邦尽管成功了,但他也只是成功的政客。

刘邦多的是手腕,狡诈,但项羽多的是豪气,真诚。

他为了理想,报复,信念,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的这种英雄之气给今天奋斗中的人们以精神力量。

三、分析司马迁把项羽写成可歌可泣的悲剧英雄的原因(教师出示影视中的项羽,简笔画中的项羽,史实记载的比较真实的项羽)发现:艺术作品中的项羽更加的英武,器宇轩昂,人们把项羽当作一个大英雄来塑造。

因而艺术创作中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文学作品也是如此,如:《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分析:杜诗针对项羽兵败的事实,批评他不能忍辱负重,能屈能伸,致使英雄大业失败。

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杜写这首诗是借题发挥,自我激励,宣扬百折不挠的精神。

《绝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分析:李清照后期适逢金兵入侵中原,大宋采取苟且偷安的政策,李流寓南方,丈夫病死,境遇孤苦。

因而在诗中赞扬项羽誓不渡江的英雄气概,以不肯过江东讽刺南逃苟安的大宋统治者。

看来,人们对项羽的评价褒贬不一是受主观感情的影响。

思考:司马迁为何把项羽写成可歌可泣的悲剧英雄这是由于司马迁的个人遭遇,他遭受宫刑痛不欲生,为完成史记活了下来,他的作品许多就是歌颂那些勇于进取,建功立业的英雄,如屈原,荆柯,廉颇,在司马迁心理有着强烈的英雄情结,因而,司马迁笔下含情,时露惋惜。

四、布置作业1、进一步学习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感受古代仁人志士的刚毅品格和浩然之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