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战》教案文本解读一. 《项羽本纪》秦二世的残暴腐朽,给人民造成了无穷无尽的灾难。
大泽乡陈胜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应,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烈火迅猛地燃遍全国。
项羽,就是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一个悲剧式的英雄。
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显赫一时,在击败秦军,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绩;但在推翻秦朝统治以后,他目光短浅,策略错误,企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加之烧杀破坏,终于丧失民心,军败身亡。
《项羽本纪》就是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
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
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项羽本纪》以描绘项羽这一人物的形象、刻画这一人物的性格为主,同时也生动地叙写了战争。
披卷读之,既可以闻见战场上的血腥,听到战马的嘶鸣和勇士们的猛吼,又可以看见项羽披甲持戟,嗔目而叱,大呼驰下,溃围,斩将,刈旗的神态与身影。
《项羽本纪》正是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写人,在写人的过程中写战争,二者相得益彰。
战争因人物而生动、壮观,人物因战争而更显生动、奇伟。
《项羽本纪》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
项羽少时的粗疏学浅,长大以后的勇力过人,只是略略几笔带过,直到消灭秦军主力、扭转战局的巨鹿大战,破釜沉舟,威震诸侯,也还只是从侧面用笔,通过写诸侯军的观望、恐惧、畏服,把一个铁骨铮铮的八尺大汉顶天立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在进行粗线条的勾勒,有意地夸张了整体之后,司马迁便抓住了几个点睛处,工笔细描,刻意求精。
鸿门宴场面的极力铺排,垓下之围悲剧气氛的纵笔渲染,乌江自刎时神态的精雕细刻,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有言有情,形与神、言与情融合一体。
《项羽本纪》是《史记》传记中最精彩的一篇,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高度统一。
它犹如一幅逼真传神的英雄肖像画,色彩鲜明;又像一张秦汉之际的政治军事形势图,错综有序。
通篇文章气势磅礴,情节起伏,场面壮阔,脉络清楚,疏密相间,语言生动,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篇不朽佳作。
文中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历代传诵。
二. 内容梗概汉四年,楚汉鸿沟划界后,项羽领兵东归,刘邦也欲西还。
刘邦听从张良等人的建议,追击项羽军队。
汉五年,刘邦一面派使者联络各地诸侯王,约定共同灭楚,一面亲自率军追击项羽。
十二月,项羽败逃至垓下,已兵少食尽,而被汉军及诸侯兵重重围困,夜间又闻汉军四面皆唱楚歌,以为楚地已为汉军占领,不觉泣下,左右也皆泣。
项羽于是乘黑夜率领壮士八百余人乘马突围。
天明,汉军发觉,以五千骑追之。
项羽渡淮时,跟随他的已只剩百余骑。
至阴陵迷道问路,被农民所骗,陷大泽中,为汉兵追及,项羽复向东逃,已只余二十八骑,自忖无法脱逃,与部下再战。
最后,项羽败至乌江。
乌江亭长备船岸边要送他过江,项羽拒绝,遂下马步战,杀汉军数百,身被十余创,自刎身亡。
教学目标:1. 熟读文本,把握文意。
进一步梳理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引、壁、举、诣、期、顾”的意义和用法,以及“乃、为、而、以、及”等虚词的用法。
2. 反复诵读品味精彩句段,鉴赏精彩的场面、细节描写。
3赏析.项羽的性格特点,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一、导语:历史是有包容性的,能接纳善恶,也能兼收曲直;历史又是公平的,他能铭记成功,也能承载失败。
在人类历史的星空之上,有多少人功成名就,光彩夺目;又有多少人“出师未捷”空留浩叹!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样一类人,走进一类像奔涌向前的流水突然遇到了断崖却毅然决然地跳下而成就了另外一道亮丽风景的人类历史上的悲剧人物,看看他们经历了怎样的人生,给后人又留下了那些思索。
二、检查预习让一位学生读,师生纠正,然后把不会读的字音标注在文本里。
垓下名骓美人和之数阕虞姬麾下骑能属者田父绐刈旗辟易舣船二、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把握文章理路。
1、垓下之战按一战争故事来看我们可分为战前、战中、战后那么如何划分?一二段交代了垓下之战发生的背景,即战前,它的最后一段,即战后(时间两分钟)三四五段是战争场面的描写。
2. 本文描绘了垓下之战的哪几个场面?这些场景的描写有什么作用?场面:①霸王别姬②东城快战③乌江自刎作用:渲染垂危情势,制造悲凉气氛,刻画人物形象,深入揭示主题。
(提醒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最后由学生小结本文的结构)①②战前霸王别姬垓下之战③④⑤战中东城快战⑥战后乌江自刎三、语言积累1. 通假字楚兵罢食尽通“疲”疲惫辟易数里通“避”退避2. 古今异义期山东为三处古义:山的东面今义:山东省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吾知公长者古义:敦厚今义:年龄大、辈分高的人3. 一词多义君王能与共天下跟(介词)尽与韩信给(动词)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用在方位词后,表方位(助词)以与彭越拿(介词)以舒屠六用(介词)以故汉追及之因为(介词)乃分其骑以为四队而(连词)乃引兵解而东归就(副词)汉军乃觉之才(副词)乃有二十八骑只(副词)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以及(连词)以故汉追及之赶上(动词)及其死,鲁最后下等到(介词)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从(介词)项王自度不得脱自己(代词)美人和之他(代词)此天之亡我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使各自为战替(介词)为之奈何处理(介词)愿为诸君快战给(介词)期山东为三处分作(动词)今独臣有船只有(副词)籍独不愧于心乎难道(副词)若非吾故人乎旧的(形容词)故分其地为五所以(连词)其不至固宜本来(副词)今日固决死一定(副词)乃引兵解而东归修饰关系(连词)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因果关系(连词)楚兵且破将要(副词)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况且(递进连词)4. 常见实词乃引兵解而东归松弛(形容词)乃引兵解而东归带领(动词)张良、陈平说曰劝说(动词)汉王复入壁营垒(名词)诸侯不从约遵从(动词)其不至固宜应该(动词)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靠近(动词)举九江兵发动(动词)诣项王往(动词)今可立致也到来(动词)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几(数词)力拔山兮气盖世超过(动词)田父绐曰欺骗(动词)期山东为三处约定(动词)项王身亦被十余创受(动词)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回头(动词)5. 常见虚词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趁着(介词)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假使(连词)则楚易败也就(承接连词)请今进兵请别人允许自己做某事(表敬副词)虞兮虞兮奈若何你(代词)莫能仰视。
没有谁(无定指代词)然今卒困于此可是(转折连词)然今卒困于此终于(副词)江东虽小虽(转折连词)6. 词类活用乃引兵解而东归向东(名词作状语)汉欲西归向西(名词作状语)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在夜里(名词作状语)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向东(名词作状语)项王军壁垓下修筑营垒(名词活用作动词)亦足王也称王(名词活用作动词)项王乃复引兵而东往东走(名词活用作动词)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往西(名词活用作动词)马童面之面对(名词活用作动词)令诸君知天亡我使……灭亡(使动用法)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使……为王(使动用法)7. 特殊句式此天亡楚之时也判断句此项王也判断句君王能与共天下省略句使各自为战省略句随刘贾、彭越皆会垓下省略句项王军壁垓下省略句饮帐中省略句乃陷大泽中省略句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省略句然今卒困于此状语后置我何渡为宾语前置第三课时一、导入:有一位英雄,铁血柔情;有一位英雄,勇冠三军;有一位英雄,豪爽仁义。
尽管他失败了,他的一生,也是一首可歌可泣的失败英雄的史诗。
这位英雄就是西楚霸王项羽,前两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今天我们更进一步走进文本来鉴赏体味末路英雄的悲壮之歌。
二、子曰:温故而知新,我们首先来回顾检查一下本文中的重点语言点三、品读研讨精彩片断,分析人物形象,认识其悲剧性格。
(投影)项王自叙七十余战,史公所记独钜鹿、垓下两战为详。
钜鹿之战全用烘托法,无一及战事,而羽垓下显出项羽兵法及斩将搴旗之功。
项羽英雄,史公自是心折,亦由其好奇,于势穷力尽处自显神通。
钜鹿、鸿门、垓下三段,自是史公《项羽纪》中聚精会神、极得意文字。
(郭嵩涛《史记札记》)关于垓下的记述,究竟有怎样的艺术魅力,值得郭嵩焘如是说。
下面我们走进垓下之战的三个精彩的描写场景鉴赏体会细节描写及项羽的性格特征。
1、在战中这三个场景中勾画出你认为精彩之处,反复诵读品味,然后任选一处赏析项羽的性格特征,(形式为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并展示,不足之处由教师点拨。
)(1)四面楚歌(悲壮)霸王别姬慷慨悲歌(表现了英雄末路多情而又无奈的心境)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一向叱诧风云的西楚霸王,这时又是这般儿女情长,情意绵绵。
英雄末路的挽歌:《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力拔山兮气盖世”,力量可以拔起大山,豪气世上无人可比。
既有对自己辉煌岁月的回首,也有对兴亡盛衰的无尽感慨,对“时不再来”的无限懊悔。
“时不利兮骓不逝”。
可是这时代对我不利,我的乌骓马再也跑不起来了。
一种英雄末路的感慨油然而生,让人倍感苍凉。
“骓不逝兮可奈何”,乌骓马不前进我能怎么办?抒发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叹。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啊虞姬,我可把你怎么办呢。
表达了项羽其强弩之未不仅于战无计,而且连自己的爱妃也保护不了。
包含着对虞姬深沉的、刻骨铭心的爱!“垓下歌”为项羽生命的绝唱,以此诗谢天下,写出英雄的失路之悲将一腔悲愤,万种低回,天高地迥,托身无所的悲叹发挥到极致。
虞姬所和歌“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2)东城突围(勇武)自述败因(自负、勇武)斩将溃围(无畏善战)一写突围失道,轻信农夫陷入大泽中,表现其有勇无谋二写自认兵败被围,乃“天之亡我,非战之罪”,展现其恃勇自负。
骁勇善战。
钱钟书分析项羽在垓下之围之后的心态:“认输而不服气”(承认失败无可挽回,将失败归于天意,并不是仗打得不好。
)三写东城快战,连斩敌将,令部下叹服,最后展现其勇猛无敌所向披靡的英姿。
有万夫不当之勇。
(3)乌江自刎船待渡-拒渡(宁死不辱、知耻)项羽为什么不肯过乌江,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项羽他高傲霸气,这是一个热血男儿的英雄情怀,这是一代叱咤风云的雄主的豪迈气概,同时这也是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性格原因。
曾有人悲哀地说,或许项羽少那么一点霸气,那么一点高傲就能渡过乌江待他日东山再起。
骏马赐亭长、头颅赐旧友(仁爱重义、视死如归、侠骨柔肠)乌江自刎(壮烈)生死都是英雄本色,成败总要光明磊落,轰轰烈烈之后天地复归于平静,只剩下古战场之外的野草鲜花一代代诉说着英雄的故事。
2、品味语言描写,品味细节描写,体会人物的性格(可以抓住”可奈何”、”耐若何”得出:穷途末路;抓住”所当者破,所击者服”得出:骁勇善战;抓住”不忍”、”为若德”得出:侠骨柔肠,)3、师结:由以上我们可以窥出千古英雄的多情、知耻、重义、仁爱,一个既叱咤风云又儿女情长;既恃勇自负,又痛苦绝望的悲剧英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