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设计七年级地理学科组2022年9月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单元整体分析【课标解读】·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
·运用地球仪或软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
·结合实例,说出地球自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运用模型或软件,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说出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
·结合实例,说出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通过阅读地形图、图像,观看影视资料,观察地形模型或实地考察等,区别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的形态特征。
·在世界地形图上指出陆地主要地形和海底主要地形的分布,观察地形分布大势。
【教材教法】1.教材分析“地球和地图”部分是地理学习的基础内容,主要包括地球与地球仪、地球的运动、地图的阅读及地形图的判读四方面的内容。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教学时要注意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图文并茂,使教材知识系统化,又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近年来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根据经纬度(线)特点确定重大事件发生的经纬度、半球位置等知识的考查较多。
对地图的考查也较多,尤其是在各类经纬网地图上判别方向、在地图上判断重要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等,其中经纬网图、等高线图将是重中之重。
读图题主要考查经纬网的平面图、极地地区经纬网图、地球公转图、地形图的判读等。
考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轴、两极、赤道、经纬线、本初子午线、东西半球及南北半球划分、地球公转及五带的划分、地形图的判读等。
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图文资料分析题等。
重点:经纬度的变化规律及在经纬网上确定任意点的位置、地图的判读。
难点: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
2.教法建议由于本章内容包括经纬网和地图等大量基础知识,在教学中建议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图示法:利用挂图、手绘图、动图等不同方式来表示经纬网、半球的划分、地球的运动、地形图的判读,增强直观性。
要尽量从学生的经验出发,遵循从感性认识开始,然后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充分利用地理事实材料,同时结合绘图、填图等活动,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
(2)比较法:本章教学内容涉及了很多新的名词、概念,如:经线、经度、纬线、纬度等,采用列表、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对这些空间概念形成直观的感知,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归纳法:对于地形图的判读,采用归纳法,总结各部分的名称。
【学情学法】1.学情分析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学生对地球的形状有所了解,但具体描述一定要准确,对于地球大小的一些具体数据要加强记忆。
由于学生年龄小,空间想象能力较弱,教学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采用投影仪、录像等形式将重要信息加工成声、情、形的动态信息,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设计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创新意识。
课堂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的机会,帮助学生提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参与性、开放性的教学模式。
2.学法建议学习本章内容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努力做到学用结合,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身边的事例拉近学生与地理的距离;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让学生收集地理图片、地球方面的材料,并且开展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获取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师生、生生互动,讨论、分析地图,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知识进行归纳整合,来突破重点。
结合地球模型,初步认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并通过读图、举例、绘图等形式,认识地球的大小和形状,再根据制作的模型来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
本节教学内容涉及了很多新的名词、概念,如,经线、经度、纬线、纬度等,虽然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它们的确切定义,但仍会给刚开始接触这些知识的学生带来困难。
同时,这些名词多为空间概念,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为此,教学要多利用图像,采取比较的方式,帮助学生对这些空间概念形成直观的感知,了解这些名词、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识别地图、填图等活动,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思路】本节课程设计特别注意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抓住学生对地球和地球仪的好奇心理,让其在自觉的“动手”和“动口”过程中掌握知识要点,在“发现”中获得地理兴趣,从而不断地主动学习,改变过去的死记硬背、机械接受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2.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3.了解地球仪的主要用途;并通过制作简易地球仪,感知地球仪的基本结构。
4.运用地球仪,知道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并能够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5.熟知经纬网的构成,能够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认识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
【教学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媒体演示法、对比法。
【教学准备】地球仪、多媒体资料【教学课时】 3-5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苏东坡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为什么有如此感慨呢?(引导学生思考,说出想法)过渡:地球太大,我们太小,所以很难“亲眼目睹”地球的全貌。
那地球的真面目到底如何呢?我们又该怎样研究地球呢?让我们一起走近地球,一探究竟。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二、新课学习(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师问:地球是什么形状呢?生答:地球是一个球体。
师: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是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但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题。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图 1.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师:播放视频《地球的形状》生答:四个阶段:天圆地方(直觉)---太阳、月亮(推理)---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实践)---地球卫星照片(确证)师: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你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或者想到的,你能说出一些反映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吗?生:讨论思考生活中与地球形状相关的地理现象。
生:联系生活中看到的现象,讨论登高望远、海边看船、月偏食等现象产生的原因。
师:我们把人类认识地球探索地球的过程演示了一遍,从“天圆地方”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再从麦哲伦环球航行到地球卫星照片,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由直观经验到猜想再到实践,由现象到真理的漫长岁月,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从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中,同学们都有哪些感想?我们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生答。
师小结:我们要学习先辈,对待任何事物要有科学、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为探索真理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
我们还要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实践,这样才能发现真理,取得成功。
承转:我们认识了地球是球形的,那么她是不是一个标准的球体呢?(可加入学生讨论)现在利用人造地球卫星,我们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一般来说,人们往往用表面积、周长、半径等数据来说明地球的大小。
生:看课本第4页图1.2师:多媒体播放视频《地球的大小》,后学生回答。
师小结:精确的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
因此,准确地说,地球应该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当然,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还是微不足道的。
例如:赤道半径只比北极半径长21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成地球仪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
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板书: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二)地球仪师:由于地球太大,为了研究方便,人们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如教材图1.3“地球仪”所示。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生:仔细观察地球仪,并思考:地球仪与真实的地球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学生回答)师说明:1.形状不同:地球是不规则球体;地球仪是正球体;2.结构不同:地球仪底座、支架、地轴、经线、纬线等;地球上没有。
生:认识地球仪上的“一轴两点两线”;找出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等。
师:地球仪如何表示出地球表面上如此众多真实的地理事物呢?生:读书,回答。
师归纳:地球仪是人们按照地球的形状,并且以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的模型。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大小和名称。
地球仪可以让我们更直观的了解整个地球的全貌,还能帮助我们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情况。
今后,我们经常要借助地球仪来学习地理知识,所以,同学们应当学习有关地球仪的知识。
三、本课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知识,了解了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初步认识了地球仪。
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地球仪的一个重要图示--纬线和经线。
四、作业设计“玩转”小小地球仪:熟悉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名称。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2课时--纬线和纬度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讲述: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状况。
教师提问:大家看看你们做的地球仪与老师的地球仪除了大小外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相同之处:地轴、南极、北极。
不同之处:大家有没有发现老师的地球仪上面有很多点和线?这些线就是纬线和经线,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地球仪上的一个重要的图示──纬线和经线。
二、新课学习(一)纬线师:展示经纬仪生:思考并回答,共同评价活动结果。
(二)纬度师:纬线有无数条,如何把它们区分开?生:观察地球仪,讨论纬度、南北半球是如何划分的,请用合适的方式(语言、图示等)进行描述。
问题引领:(1)以赤道为起点,纬度数值的大小排列有什么规律?(2)纬度最大值的纬线有什么特征?最大值出现在哪个地区?(3)纬度在地球仪上是怎样排列的?如何区分度数相同的纬线?(4)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它们的纬度分别是多少?(5)南北半球和南北纬的划分有什么关系?北纬是否全部在北半球,南纬是否全部在南半球?梳理表格:三、本课总结今天这节课是我们“玩转地球仪”的第二节课,对纬线、纬度有了一定的认识,也懂得了任何知识的获得都需要我们付出一定的努力。
四、作业设计绘制纬线简图,要求体现出纬线和纬度的特点,标注南北纬度和南北半球。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3课时--纬线和经线纬度和经度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提问:我们如何才能在地球表面上准确地找到某一个点,或者为某一个点准确地定位呢?我们已经学习了纬线和纬度,要想在地球表面上准确地找到某一个点,或者为某个点准确定位,光知道纬线和纬度还不够,学完了今天这节课,就可能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