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6 教案、说课稿、反思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6 教案、说课稿、反思

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第6课时解决问题(三)教学内容:P41页例6以及练习九1、4、5题教学目标:1掌握列方程求两个未知量的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2.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写出等量关系式。

3、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使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列方程解决复杂的分数除法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数量关系列出等量关系式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旧知导入:1、课件出示线段图:女生人数,引导学生根据以前学习的知识说数学信息。

2、课件出示:男生人数,现在将两者比较说一说。

引导学生们发现,当我们将不同的人数作为单位“1”时,就会出现不同的分率,这样的两个分率是倒数关系。

(二)探索交流1.出示例题。

2.阅读与理解。

(1)阅读题目,你获得了哪些信息?生:下半场的得分是上半场的一半。

我们班全场的得分是42分。

3.分析与解答。

(1)同伴交流,理清关系,找到单位“1”。

(2)学生汇报上半场+下半场=全场得分 将上半场作为单位“1”,下半场是上半场的12。

我们可以设上半场为X 分,下半场为12X 分. X+ 12X=42 (1+12)X=42 32X=42 X=42÷32X=42×23X=2828×12=14(分) 师:还可以怎样解决呢?引导学生思考,找到其他解决方法。

(如果有学生汇报,就分析学生的方法。

如果没有学生汇报,就讲解书上的第二种方法。

)老师讲解我们可以设下半场的得分x 分。

那么上半场的得分是2x 分. 2x+x=423x=42X=42÷3X=142x=2×14=28(3)对比分析、优化方法。

师:不同的方法,相同的结果。

刚才这几种方法,都很有道理。

请大家分析对比一下,这些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还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思考,第一、二种用方程解答的方法,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顺向思考,就能找到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

这样的数量关系和思考方法与用分数注意:这一种方法难度很大,作为一个难点突破,不要求全体学生呢个都掌握。

乘法解决问题是一致的。

4、回顾与反思:引导学生从检验方程的解、检验是否符合题中的数量关系。

进行验证。

28+14=42,全场得分的确是42、14÷28= 12,下半场的得分确实是上半场得分的12符合题意,解答结果正确。

(三)巩固练习提高能力。

基础练习 1.完成练习九1、4题。

先让学生自主解答,然后集体交流。

加强练习2、完成练习九5题。

(四)课堂小结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生1:学会了如何求两个未知量的分数应用题生2::应先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式,再设其中的一个量为x,找x和另一个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再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师:看来大家都很会学习,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还将遇到更复杂的实际问题,希望大家继续努力。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三)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次我讲授的内容是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例6,在学这一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分数乘法,还有分数除法的综合算式,及分数除法简单的解决问题。

对于如何确定单位“1”学生已有了一定的方法。

今天要学习的例题6中包含两个未知量,首先在题目当中,我们可以知道两个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在这一点上,要引导学生发现两个未知量之间存在的倍数关系与和差关系,这是一个难点。

其次在教材的编排上,还设计了逆向思考,以题中另一个量为单位“1”,对于学生而言非常抽象、思维难度很大、容易出错。

我也将其纳入到了教学过程中,看看学生能否掌握这样一种逆向思维法。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1、掌握列方程求两个未知量的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如果不设计第二种方程应该由80%左右学生能掌握)2、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写出等量关系式。

(等量关系,学生大多数应该都能独立判断)3、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使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

(学生的思维比较局限,不敢大胆思考,有方法的畏惧说,怕出错。

在平时还学要多多鼓励)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列方程解决复杂的分数除法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数量关系列出等量关系式。

三、说教法基于教材的特点,我设想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了解题中呈现的数量关系,帮助学生确定单位“1”的不同所带来的数量关系的变化。

帮助学生找到等量关系解决问题。

为了能突出重难点,我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1、在导入环节,我设计了两个常见的两之间的线段图,用提问的方式,一步一步引导学去发现当我们以不同的量为单位“1”时,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就发生了变化。

(两个分率互为倒数)2、在教授例题时,我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己去找题中的已知条件及问题,并独立思考找到算式之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式。

3、根据书上对例题的编排意图,我又设计了以老师主讲的第二种方程式的方法,对于这一方法难度很大,估计学生难以独立思考出来,所以我又选取了“填鸭式”教学法,结果可想而知,学生恐怕难以真正理解。

4、巩固练习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独立解决问题,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单独解决。

提出条件 自主探索 老师讲授 运用新知 思考问题 得出方法 观察对比 知识迁移 导入:引导学生发现单位“1”的变换,所带来的数量关系间的异同 新授:方法一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探究 新授:方法二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讲授 巩固练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找到单位“1”,找到等量关系,独立解决四、说学法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

有效的能被学生接受的学法指导应是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是通过优化教学程序来增强学法指导的目的性和实效性。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1、让学生亲自经历运用科学方法探索的过程。

主要是努力创设应用科学方法探索、解决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中体会科学方法引导学生以线段图为基础,经过抽象思维揭示内在规律,从而使学生领悟到把可靠的事实和深刻的理论思维结合起来的特点。

2、让学生在探索性实验中自己摸索方法,观察和分析现象,从而发现“新”的问题或探索出“新”的规律。

鼓励多动脑、多分析不断地寻找学生思维和操作上的闪光点,及时总结和推广。

3、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猜测、验证、发现等探究环节选择合适的概念、规律和解决问题方法,从而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

五、说教学过程1、旧知导入:引导学生从前面的例题之中,发现今天所学新知的重点,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索交流:希望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题目找到解题思路,在这一部分关键是引导学生找准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然后再通过对比观察,发现不同方法之间的相同与异同。

3、巩固练习:通过知识迁移,测试学生掌握的情况,看看学生能否独立解决问题。

六、说板书设计课题板书在中间,然后将例题6的等量关系式板书在课题之下,这样在列式的时候可以更清楚的知道两者间的关系,列出正确算式。

最后将例6的两种方程法板书在关系式之下,方便学生在练习时做参考。

七、说课综述以上是我对《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三)》这节教材的认识、及一些见解、附加教学过程的设计。

在整个课堂中,我希望学生能通过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牵引,运用到这一内容的解决问题上来,使能发现知识之间的关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但是在考虑到学生的学情之后我对课堂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又体现不足,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时,还是不能放心大胆的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这样导致了学生也不敢多思考,关于这一点还需改进,希望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能慢慢做到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多思考,发现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三)课后反思今天教学的内容并不是很多,只有一道例题,课时我在课堂上却花了比较长的时间。

首先是导入部分,就占用了较长时间,我的目的是为了给新课部分做铺垫,可在引导学生讲出了“以女生为单位“1”和以男生为单位“1””那两句话之后,我又并没有设计一两个巩固练习,导致学生在新授部分的时候,当我提问“如果以下半场得分为单位“1”呢?上半场与下半场得分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时,班上没什么学生马上反应过来,这样一来,感觉前面的功夫有些多余。

如果在那一部分我能设计一两个填空题或判断题会好一点。

其次是新授部分,受了教材的影响,我觉得教材既然这样编排,那么两种方程方法最好都能给孩子们讲述,在这一点上,我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这一点缺失特别体现在教学第二种方程法上,学生对于我讲的难以理解,反而还导致了学生对于第一种方程概念变得模糊不清,在要求学生比较两种方法的相同与不同时,学生都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在老师提出以后,跟上来的学生任然不在多数。

最后就是巩固练习,这一部分按理来说要留给孩子独立思考的时间,可以请中等生上台板书,但是考虑时间的不足,在做练习1时我直接找了两个成绩好的学生口述答完了,虽然是解决了这一道题,可其他学生就没有机会思考,可能还没有听懂这两个学生所讲的内容。

在完成练习2、3时,又匆匆带过,其实我在巡视的时候也发现了问题,可是没有时间讲解,只能听之任之。

今天的这一堂课有以上的不足,自己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也要多注意,以学生的学情为主,还要学会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学生“避重就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