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发展的现状及前景分析1.建筑业现状1.1行业发展过多依赖外部投入建筑业的增长方式是典型的外延型增长,即行业发展主要依靠外部经济要素投入的拉动,其中特别依赖资本投入的拉动。
客观地说,三十年中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带动效应,而非通过行业和企业的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形成,亦不是通过企业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的提高实现的,因而这种增长和成长缺乏与之相对称的价值内涵和可复制性。
1.2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1.2.1技术人员比例低在我国建筑业854万正式职工中仅有178万技术人员,其比例仅为20%,是排名第一的教育业的四分之一。
另外,由于大量农民工的加入,目前建筑业就业人员达到了3893万,这使得建筑业的技术人员比率仅为4.6%。
建筑业较低的收入水平,也从侧面反映出行业劳动密集型的特征。
2010年职工年收入为27529元,是年收入最高行业的39%(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1》)。
1.2.2平均技术含量低我国国民经济仍处于经济恢复发展时期,由于长期供给不足以及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造成了通用基础设施、普通工业及民用建筑供应的巨大的缺口。
因此,建筑业至今面临的主要任务,仍然是以满足社会对此类建筑的巨大需求为主。
形成产值的建筑产品中,主要为技术含量较低的普通建筑,因此对从事建筑施工的劳动力技术要求较低。
1.2.3 资金投入低建筑业资本含量低,表现为典型的非资本密集型行业。
2005年建筑业人均固定资产为2.8万元,仅是第二产业平均水平11.24万元的四分之一。
根据2004年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建筑业人均资本水平是所有非农产业中最低的行业。
2010年人均固定资产净值为1.99万元,仅是工业平均水平22.13万元的十一分之一(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1.2.4低收益高负担同样表现出明显的劳动密集型特点。
低效是针对建筑业运行效率和社会贡献的评判,对建筑业内部企业来说,行业的基本经济状况则更多地表现为效益低下和负担沉重。
建筑业的效益和收益状况,长期以来,建筑业产值利润率维持在2%~3%,属于国民经济中的低利行业,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
在低利润的同时,负债率却高居不下,以2005年数据为例,建筑施工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高达65%。
1.2.5竞争激烈建筑业企业面临和感受最为深刻的状况,是行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建筑行业竞争的特点是,市场整体处于过度竞争状态,而局部市场则表现出竞争不足。
在工程数量大、竞争最为激烈的普通房屋工程领域,直观的竞争现象就是建筑企业数量的激增,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行业内规模相当、业务相类似企业的同类同质竞争,竞争手段主要以价格竞争为表现形式,并伴有为项目业主方垫付部分工程款项的融资条件竞争。
2、建筑行业前景展望2.1 建筑业前景展望由于环境因素不会发生重大变化,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我国建筑业的基本构架、格局和基本形势不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2.2行业地位不会变长远看,我国国民经济进入新一轮的增长周期,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投资额占国民产出的比率不断上升,建筑施工面积和建筑施工领域就业均呈现显著增长。
尽管2011年中央政府打击高房价政策会动摇房地产商的投资热情,但是拉动内需的要求,以及国家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大量开工,国内固定资产投资仍显火热。
短期看,建筑业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和吸纳富余劳动力就业这两大任务仍旧不会改变,因而其支柱产业地位不会变化。
2.3企业模式不变在行业地位难以出现本质性改变、当前经济政策和经济环境不会出现重大变化的前提下,建筑施工企业总体上很难改善自身处境。
2.4政策指导思想不变2.4.1 拉动经济建筑施工行业虽然低效,但效益体现在建筑业价值链的其他部分及相关行业,从宏观经济整体而言,外部要素对建筑行业的投入,仍然很好地拉动了经济发展,在这一拉动过程中,建筑施工行业成为国民经济很好的转泊平台。
2.4.2缓解就业压力平衡城乡发展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已经发生并将继续发生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领域,以及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
在这个进程中,如何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是大量经济社会稳定问题的关键。
根据过去十年的新增就业统计,建筑业成为最稳定的吸纳就业的领域之一。
2.5国有企业地位不会变大型国有施工企业,成为承接各地大型公共建设项目的主力,尤其在铁路、公路、隧桥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工程,以及奥运、世博等标志型工程的承建方面表现尤其突出,占有产值份额巨大。
经过近30年的改制,建筑行业的国有企业改制浪潮已趋平稳,目前国有大型施工企业及地方大型施工企业在建筑市场所占的市场份额稳定在20%左右(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0》),国有及集体建筑企业的数量今后无疑将持续减少,但行业中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在产值贡献方面的基本格局将不会发生重大变化,在技术和单位产值贡献方面,大型国有企业仍将发挥主导作用。
3、我国建筑行业前景分析3.1城市化发展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城市化的发展仍将继续。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国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使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日益突出,这种矛盾也不同程度制约了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调整城乡的经济结构,也就是要大力发展城市化。
在此状况下,基础设施的缺口明显;同时,原有城市整治的工程量也非常巨大,未来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新城建设、城市轨道交通、道路、园林绿化、景观、地下需求等为主要需求,尤其在大城市中表现突出。
3.2住宅将保持巨大的需求我国城市住宅除了面对新增城市人口的需求之外,还要满足已经到来的居民住宅更新换代的巨大需求,住宅建设市场还有很大的开发建设潜力。
预计未来,除了在新开发的土地上建设住宅外,对于危旧居民区实施的拆迁重建所占的比重将会加大。
但是在中国建筑行业高速发展的同时,行业发展同样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市场环境严峻,行业内部恶性竞争严重,企业的利润率却很低,财务杠杆很大企业经营的风险很高。
面对这种形式,寻求未来发展道路是所有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企业的利润率却一直在低水平,我国的建筑产业制度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明显,现在国家非常重视建筑的转型,企业应当考虑如何抓住这一机遇,利用自身优势,在今后的发展中处于优势地位。
3.3交通建设仍然处于高峰。
在铁路轨道应该交通方面,自2008年,我国在大规模的铁路建设投资的带动下,铁路制造业呈逐年高速增长的态势。
在5年内,全国电力机车、货车的保有量增长了50%,产值年均增幅近30%,远远高于世界2%的平均增速。
2008年实现产值1285.1亿元,同比增长了29.8%;2012年实现产值3540亿元,同比增长16.3%;比2008年增长了2.8倍。
在2013年12月28日,厦深铁路、西宝高铁、柳南客专、衡柳铁路、渝利铁路、广西沿海铁路等7条铁路开通运营。
至此,我国铁路营运里程突破10万公里,时速120公里及以上线路超过4万公里,其中时速160公里线路超过2万公里;高速铁路突破1万公里,在建规模1.2万公里,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中国铁路总公司表示,2014 年全年建设目标将全面完成,其中,64个新项目的密集开工将是2014年铁路投资的重要亮点。
国内铁路市场还面临着多重积累因素,包括高铁客流快速增长使动车组需求预期向上修正、各地积极推动城际铁路建设、铁路产业基金等投融资改革措施正在落定等。
在主要经济体增长乏力的背景下,全球轨道交通装备市场在2013年突破了1,600 亿欧元,并不断创出新高。
4、智能化建筑现4.1我国智能建筑实施我国在2008年10月正式实施《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 50314-2000),在该标准中明确提出了智能建筑是“以建筑为平台,兼备建筑设备、办公自动化及通信网络系统,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向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
4.2我国智能建筑现状我国智能建筑的起步较晚,直到80年代末才有较大的发展,近几年来,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相继建起了数幢具有相当水平的智能建筑。
北京的发展大厦可谓是我国智能建筑的雏形,而后相继出现了上海的金茂大厦、青岛的中银大厦等具有相当高水平的智能大厦。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建成的智能建筑约有一千四百栋,基本按国际标准设计、施工和管理。
当前国内的智能建筑开始转向大型公共建筑,例如,会展中心、图书馆、体育场馆等,据国外预测,本世纪全世界的智能建筑将有一半以上在中国建成。
5、智能化建筑前景分析5、1智能建筑的重要性智能建筑是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的具体体现之一,被认为是本世纪建筑发展的主流。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加大力度发展信息高速公路。
中国也把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纳入了重要的议程。
智能建筑与国际信息高速公路接轨,也将促进信息高速公路的极大发展。
智能建筑要想给人们带来安全、舒适、高效等的工作和生活空间,关键要综合运用现代高科技,进行规范化、标准化、集约化的开发与设计,既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又不破坏周边环境,向“绿色建筑”的方向发展,才能实现智能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5.2 以人为本.智能建筑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作为人居住和活动场所的建筑物要适应信息化带来的变化,智能建筑的产生和发展是必然趋势。
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视频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使得智能建筑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未来智能建筑正朝着集约化、系统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应该指出,绿色、环保、节能是智能建筑发展的主流方向,同时,在智能建筑的建设中,应避免重技术、轻管理,重硬轻软的情况,构造出以人为中心的数字化的高效家居办公环境。
、6、结束语经过三十年特别是近十年来的飞速发展,我国建筑行业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未来不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建筑行业发展的基本态势将是使这一格局固定化。
这一过程中,各类所有制和不同规模企业的经营模式的差异性将表现得更为明显,各自业务范围的边界轮廓将逐步明显,尤其在东部建筑业发达地区,各类企业的市场分工将逐步明确,企业间等级区分分明。
这一格局一旦形成,各类企业的市场地位也将随之确定,等级间相互难以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