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研究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研究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研究摘要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盈利是企业经营的直接目的,是企业经济运行围绕的中心。

本文从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两方面入手,探讨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提出了一些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经济效益效率成本一、概述利润是企业经济活动的血液,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经营追求的目标,如果没有利润,企业则无法改进生产技术、扩大规模,无法改善管理水平、因此,作为企业要盈利就必须讲求经济效益。

所谓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即:经济效益=生产总值 / 生产成本。

生产总值是指企业在一定期间内(一年)所生产的使用价值总量。

生产成本是指生产过程中人力和物力的消耗。

所以,换句话说,企业的经济效益实质上就是企业的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的比例关系,简单地说就是“所得”与“所费”或“产出”与“投入”的比例。

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一)提高生产效率。

1、人的因素。

(1)优化的人员配置。

对一个企业,即使每个员工能力都很强,并不意味着这个企业总体的人力资源能力就很强。

人力资源的强弱并不完全取决于每一个员工能力的强弱,而且跟企业对所拥有的员工的配置情况有相当大的关系。

如果配置合理、恰当,“三流的人”可能干成“一流的事”,反之,如果配置不合理、不恰当,“一流的人”可能只能干成“三流的事”。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一般来说,大部分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都没有达到最优状态。

比如,企业在不断发展和变化,员工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原先合理的配置过一段时间之后可能就变成不合理了。

因此,为了更好的盘活公司的人力资源,有必要从人员配置入手,根据公司的发展变化,及时对公司人力资源配置进行优化,实现最优配置。

实现人员最优配置的根本就是要现实人岗相宜,即每个人都做自己最擅长、最喜欢做的事,每个岗位的工作都由最适合的人负责完成。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企业可以分四步走:①进行岗位分析。

全面了解、获取与每个岗位工作有关的信息,并对每个岗位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特点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②研究每个岗位的任职资格和胜任力模型。

在岗位分析工作的基础上,充分研究该岗位应该配备什么样的人,更能创造出良好的业绩。

包括:需要掌握什么专业知识?具有什么样的工作能力?这个人的性格特点应该是什么?等多方面的问题。

但是不同的企业,由于组织环境和企业文化氛围的差异,即使是同一个岗位,任职资格和胜任力可能是不同的,因此,研究岗位的任职资格应该从企业的实际出发,不能简单套用别的企业。

③对公司人员的能力和素质进行评价。

对公司目前的各个岗位上的员工的能力和素质进行评价,充分了解每一位员工在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情况,并分析该员工能力素质与所在岗位的要求相匹配情况。

④优化人员配置,实现人岗相宜。

根据每个员工的能力和素质与各个岗位需要的任职资格和胜任力的匹配情况,优化人员配置,做到人岗相宜,达成最优配置的目标。

(2)提高员工素质。

①选派德才兼备的部门主管。

在一个企业的组织架构里面,部门经理处于中间层级,对上需要向高层管理人员汇报,争取公司的资源和高管的支持,对下需要管理好部门团队,使团队按时按质完成部门的绩效指标,并且让员工能够有很好的发展。

因此部门经理是承上启下的关键岗位。

拿破仑有句名言:一头狮子带领的一群羊,能打败一头羊带领的一群狮子。

因为领导的气质决定整个团队的气质。

一个部门主管有气势,他的整个部门就会虎虎生风;相反,如果一个部门主管缺乏战斗力,即使给他再优秀的员工也会死气沉沉,无所作为的。

电视剧《亮剑》里体现的“亮剑精神”也反映出选择优秀的部门主管的重要意义。

②提高员工素质,构建学习型团队。

提高员工素质是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事业。

其中构建学习型团队尤为重要。

在世界经济环境和企业环境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今天,企业之间的竞争已发展为全方位、多元化的竞争。

善于学习,善于思考,迅速把新知识应用于企业发展,已成企业成功的关键,“比别人学习得更快、更好,是未来惟一持久的优势”。

正如彼得.杜拉克所言:知识生产力已经成为企业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

因此,经济学家和管理专家一致认为:学习型组织是未来成功企业的模式。

所谓学习型企业,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形式。

这种形式的形成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并且是能有效地提高员工各类素质的基础手段。

学习型企业就是把员工的个人愿景逐步发展到他们的共同愿景,把不同个性的人凝聚在一起,朝着企业共同的目标前进。

它有着独特的魅力,因为它的核心宗旨是如何让企业中的员工活出生命的意义,让整个企业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而永葆青春。

它强调的是团队内外的交流的同时要求学会“互相学习”,即向员工(相互)学习,向客户学习、向竞争对手学习等。

推行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能有效地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调动员工参与实际工作的积极性,能极大地促进了工作效率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

创建学习型企业不是“搞运动”也不是某个人的“政绩运作”,更不是口号叫得响亮就可以达到实际效果的。

它是个系统工程,我们要结合本企业自己的文化特色、企业业务及其外部环境的机制,落实到实际中来,形成本企业自己的企业文化。

靠机会成功的企业不能走远路,有文化的企业才能经受各种考验。

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声的监督,是无为而治。

③建立有效地激励机制。

激励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影响工作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有:工作性质、领导行为、个人发展、人际关系、薪酬福利和工作环境等,这些因素对于不同文化的企业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同。

在制定激励制度时要体现科学性,企业必须系统地分析、搜集与激励有关的信息,全面了解员工的需求,不断根据情况的改变制定出相应的政策。

GE的奖励制度使员工们工作得更有效率,也更出色,其秘诀是只奖励那些完成了高难度工作指标的员工。

此外,有研究表明,要让奖金真正地发挥激励作用,那么奖金的金额至少要高于被奖励者基本工资的10%。

激励必须公正,激励制度一定要体现公正的原则。

一个人对他所得的报酬是否满意不是只看其绝对值,而要进行社会比较或历史比较,通过比较,判断自己是否受到了公平对待,从而影响自己的情绪和工作态度。

因此,企业要在广泛征求员工意见的基础上出台一套大多数人认可的制度,并且把这个制度公布出来,在激励中严格按制度执行。

④保持人员的合理流动。

人员流动是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永恒的话题。

人员流动过多过快,肯定是对组织发展有很大影响。

但从另一面来讲,人员流动过少,客观上也不利于组织健康运行。

如果一个公司老总,在今天还以自己公司人员比较稳定为作为一种评判标准,认为公司机制本身是健康的,而没有看到稳定的表面下面涌动着的、不安的暗潮,这其实是最危险的。

宏观上看中国历史,盛世之后就是大衰。

所以“居安思危”总是应该有的一种态度。

在变化为主旋律的今天,组织和人一样,如果长时间处于“固态”,就会形成“疲态”。

久而久之,就缺乏创新的动力和活力,会影响整个业务的进程和组织的完善。

在这种状态下,很多人就会从思想上懒散,在行动上偷懒。

这种气氛一旦出现,就很容易象“温水煮青蛙”似的蔓延开来,直到把组织拖累至死。

所以,健康的组织,要保持合理的流动性。

其实很多企业之所以出现问题,主要是在流动性控制方面处于被动状态。

人心一旦散失,再挽留已经来不及了,所以导致不可收拾的境地。

这种情况经常是“劣币淘汰良币”,不该走的走了,不该留的却留下。

一个组织要健康发展,必须要主动出击,无论从“末位淘汰制”,还是结构性调整,一定要按照组织战略目标和进程来进行。

如果需要人,也可以找到更合适人选来替代和更新。

这样的组织才是更健康的。

2、物的因素(1)选择合适的机器设备。

设备的选择原则是每个企业经营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合理地选购设备,可以使企业以有限的设备投资获得最大的生产经济效益。

这是设备管理的首要环节。

选择设备的目的,是为生产选择最优的技术装备,也就是选择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的最优设备。

一般来说,技术先进和经济合理是统一的。

这是因为,技术上先进总有具体表现的,如表现为设备的生产效率高等。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有时两者表现出一定矛盾。

例如,某台设备效率比较高,但能源消耗大。

这样,从全面衡量经济效果不一定适宜。

再如,某些自动化水平和效率都很高的先进设备,在生产的批量还不够大的情况下使用,往往会带来设备负荷不足的矛盾。

选择机器设备时,必须全面考虑技术和经济效果。

选用合适的机器设备通常要考虑以下因素:①生产性生产性是指设备的生产效率。

选择设备时,总是力求选择那些以最小输入获得最大输出的设备。

②可靠性可靠性是表示一个系统、一台设备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无故障地发挥规定机能的程度。

③维修性(或叫可修性、易修性)维修性影响设备维护和修理的工作量和费用。

维修性好的设备,一般是指设备结构简单,零部件组合合理;维修的零部件可迅速拆卸,易于检查,易于操作,实现了通用化和标准化,零件互换性强等。

一般说来,设备越是复杂、精密,维护和修理的难度也越大,要求具有相适应的维护和修理的专门知识和技术,对设备的润滑油品、备品配件等器材的要求也高。

因此在选择设备时,要考虑到设备生产厂提供有关资料、技术、器材的可能性和持续时间。

④节能性节能性是指设备对能源利用的性能。

节能性好的设备,表现为热效率高、能源利用率高、能源消耗量少。

⑤耐蚀性各种化工生产,都离不开酸、碱、盐类等介质,对生产设备基本上都有腐蚀性,仅严重程度有所不同。

因此,机械设备应具有一定的防腐蚀性能。

⑥成套性成套性是指各类设备之间及主辅机之间要配套。

如果设备数量很多,但是设备之间不配套、不平衡,不仅机器的性能不能充分发挥,而且经济上可能造成很大浪费。

⑦通用性这里讲的通用性,主要指一种型号的机械设备的适用面要广,即要强调设备的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

就一个企业来说,同类型设备的机型越少,数量越多,对于设备的备用、检修、备件储备等管理都是十分有利的。

选择有通用性的设备一来可节省设计费用,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二来对推动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有益,对改善企业管理有利。

以上是选择机器设备要考虑的主要因素。

对于这些因素要统筹兼顾,全面权衡利弊。

(2)完善企业制度,简化流程。

完善企业管理制度,需要一个系统的管理模式,而不是几个管理制度。

首先从岗位职责的健全做起,做到从部门到成员分工明确又积极协作,特别是核心管理、技术人员,要有明确的责权利;其次是管理制度,财务制度和客户管理是核心,建立人事、业务、后勤以及结合公司类别健全市场、生产、技术等制度。

其三管理的基础工作要跟上。

要结合岗位职责和管理制度的建立,做好各类档案、原始记录、台帐、表单的设计和建立,完善流程明确责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