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研究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研究

1 引言1.1 论题提出背景手机是21世纪最为普及的电子产品之一,也是应用最广泛的交流工具。

在欧美亚洲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大学生频频出现过度使用手机的情况,这是由于年轻人比其他年龄群体更容易产生手机使用问题[2]。

再看大学校园,无论是课堂上还是宿舍里,长时间低头玩手机的学生比比皆是。

高频率、长时间地使用手机的个体,在心理上会对手机产生依赖,重度者一旦离开手机就会心神不宁,并伴随各种负面情绪。

由于手机的普及率比电脑更高,手机成瘾已经取代了传统的网络成瘾,成为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受到了社会和研究者的关注。

大学生作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个体,需要来自各方面的社会支持。

研究表明,高水平的社会支持可以增加大学生的归属感,从而增进其幸福感[6]。

而社会支持不足则有可能引发各种问题,如适应不良[7]等。

早期有关成年人社会支持的研究较多,近年来,学术界将研究重心逐渐转移到了青少年、特别是大学生的社会支持问题上。

由于不同的学者研究方向的差异,尚且没有统一而完整的社会支持理论体系,因此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是一个亟待研究的新兴领域。

对大学各个方面的适应,是大学生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在竞争加剧的当今社会,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面临重大考验。

良好的学校适应不仅是本科阶段学业顺利完成的必要条件,还会继续对个体今后的工作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3]。

另一方面,一旦学校适应不良,则有可能引起抑郁[4]、成瘾[5]等心理和行为问题。

由于关系到自身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重视学校适应问题。

根据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完善学校适应的理论框架,构建切实可行的支持体系,成为了当今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也是社会各界日益关注的课题。

由此可见,研究大学生的手机成瘾倾向、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国外的研究起步较早,但是存在文化差异。

因此,切合我国大学生实际状况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并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1.2 概念界定1.2.1 手机成瘾倾向手机成瘾倾向,又叫手机依赖倾向、手机过度使用倾向。

是指由重复地使用手机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持续的需求感和依赖感的心理行为倾向。

[8]1.2.2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缓解精神紧张状态、减轻心理应激反应、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11]。

社会支持不仅能够在个体面对压力产生积极影响,也能在日常生活中帮助个体将心理健康状态维持在稳定的水平[9]。

1.2.3 学校适应学校适应是学生在学校的环境中,能够遵守学校的各项行为规范要求,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并能主动与别人交往,掌握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具有较为积极的情绪状态。

[10]1.3 研究现状1.3.1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研究现状2007年我国香港大学生的手机成瘾率为28.7%,2010年贵州大学生的手机成瘾率测得29.84%[12],而2012年山东省的大学生手机成瘾率为32.75%[13]。

我国大学生手机成瘾呈现出分布范围广、比例逐年升高的倾向。

我国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现状研究成果丰富多样,进行人口学变量的归类后具有以下特点:1,手机成瘾倾向在性别[16][17][18][19]、专业[16]和是否独生子女[19]上无显著差异。

也有研究认为文科专业大学生的手机成瘾倾向显著高于理工科学生[14];2,大一新生和大四毕业班学生的手机成瘾倾向普遍高于处于中间层的大二和大三学生[14][16][18];3,担任学生干部的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更为严重,在恋爱的大学生在总分和各因子上的得分也显著高于不在恋爱的大学生[17][19][21]。

综上所述,手机成瘾的研究涵盖的范围广泛,内容丰富,但是存在分歧的部分也很多,需要进一步研究。

1.3.2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研究现状研究显示,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来源平均不足3人,且物质支持高于情绪支持[27],且主要来源于家庭[25] [26]。

大学生获得的情绪支持主要来自于同学和朋友[25],但是在遇到不顺心时,大学生更愿意向同学、朋友甚至网络上陌生人倾诉,以获得关心和安慰;向家人、老师或者心理咨询人员求助的大学生较少[26]。

不同群体的大学生获得的社会支持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大一得到的社会支持最多,大二最少;文科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水平较高,理工科学生则偏低。

虽然男女大学生获得的社会支持总量相差无几,但是女生的感受力普遍比男生敏锐,她们感知到的支持比男生更多,也更善于利用外界提供的社会支持[27][28][29]。

1.3.3 大学生学校适应的研究现状对大学生适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生的适应情况上,对整个大学阶段大学生学校适应的研究较少。

以大学新生为对象的几项研究表明,学校适应及各个因子存在显著的专业差异,文科大学生在总分、人际关系、校园生活、学习、择业和自我适应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理工科学生,但是满意度因子的得分显著低于理科学生 [22] 。

独生子女的适应状况优于非独生子女;生源地城镇化水平越高的学生的适应性越好。

[23] 潘朝霞等的研究显示,男生的学习适应和环境适应因子得分显著低于女生;大一学生在环境认同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二学生、职业选择因子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大三学生[24]。

1.3.4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相关研究现状已有文献主要以手机成瘾倾向、社会支持、学校适应三者之中的二者进行关系研究,其结论显示:一,有关中学生的研究发现,社会支持水平越高越不容易产生手机依赖[5],而以大学生为对象的研究则指出客观支持水平低的个体更容易手机成瘾[18] 。

二,暂时没有结论直接显示手机成瘾倾向与学校适应存在相关,但是社会适应水平越好,对手机的依赖就越少[5]。

此外,人格因素既影响手机成瘾[13][21],也对学校适应有预测作用[30],是二者关系的中介。

三,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则学校适应越顺利[31][32],进一步研究表明,高水平的社会支持通过提高大学生在校园环境和人际交往方面的适应水平来促进整体的学校适应[7][31] 。

上述研究结论显示,手机成瘾倾向、社会支持和学校适应三者很有可能是互影响、密切相关的,但是目前国内还没有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社会支持和学校适应的整体关系研究。

1.4 研究意义我国的先前研究中,已有关于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社会支持或学校适应中某两者的部分关系研究,尚无对三者的整体研究以及为何相关的解释。

以中学生为对象的研究显示,手机依赖和社会支持能够预测中学生的社会适应状况[5],鉴于社会适应与学校适应的内容不同,大学生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生活环境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大学生群体的手机成瘾倾向、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可能产生不同的结论。

本研究通过文献搜集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大学生群体手机成瘾倾向、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现状,讨论三者的影响因素和相关关系,并对如何降低手机成瘾倾向、提高社会支持水平以及增强学校适应能力,向社会、家庭、高校和大学生提出针对性建议。

2 研究设计2.1 研究目的与假设2.1.1 研究目的通过文献法和问卷法,分析大学生群体手机成瘾倾向、社会支持和学校适应的总体情况及其差异,并探讨手机成瘾倾向、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为大学生的学校适应和心理健康工作提供建议。

2.1.2 研究假设一、大学生手机成瘾情况存在,社会支持水平较高,学校适应状况良好。

二、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社会支持和学校适应在人口学变量上差异显著。

三、大学生学校适应与手机成瘾倾向呈显著负相关,与社会支持呈显著正相关,即学校适应随手机成瘾倾向的升高而降低,随社会支持的提高而提高。

2.2 研究方法2.2.1 研究对象以盐城市两所本科院校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取整体取样和分层抽样的方式对420名学生进行问卷施测。

回收有效问卷375份,有效率为89.3%。

2.2.2 测量工具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由熊婕[33]等于2012年编制,问卷采取5点评分,从“非常不符”到“非常符合”分别判定为1到5分。

量表共16个条目,分为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和心境改变四个因子。

总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3,重测信度为0.91,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社会支持量表:由肖水源编制,包括10个项目,共3个因子: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表格中简称为利用度)。

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该量表进行了部分条目的修订,将选项中的“同事”改为“同学”,“单位”改为“学校”,删去“配偶”和“儿女”的选项。

研究表明,修订后的量表与未修订量表的相关系数为0.93,符合信效度要求[b],可以用于测量大学生的社会支持。

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由方晓义等[34]于2005年编制,该量表符合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

量表共60个项目,分为人际关系适应(表格中简称为人际适应)、学习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和满意度七个因子。

量表分为5级评分,从不同意到同意依次判定为1到5分。

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高达0.93,重测信度接近于1,信度效度均达到心理测量指标。

2.3 施测步骤及数据处理问卷在课堂上发放,主宣读指导语,要求被试独立完成,并当场回收问卷。

将整理出的有效问卷数据采用SPSS19进行分析,主要进行描述统计、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

3 结果3.1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研究3.1.1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现状研究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分为5级评分,平均分超过3分即判定为手机成瘾,本研究中33.87%的大学生被判定为手机成瘾。

使用智能手机的大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96.53%。

手机成瘾倾向总分均值为44.70分,标准差9.881,最高分为76分,最低分16分。

由表3-1可得,戒断症状因子的均值最高,其次是突显行为因子和社交抚慰因子,心境改变因子的均值最低。

注:M代表平均数,SD代表标准差.下表相同3.1.2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现状研究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总平均分为35.96,标准差为5.670。

其中最低分为19,最高分为51。

由于客观支持因子里,多选项目大量存在,而其他两个因子以单选题为主,计分方法不同,故无法进行因子间的均值比较。

由表3-2可得,危机情况下,给大学生提供支持的平均人数超过3人,其中情绪支持多于物质支持。

表3-2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类型比较3.1.3 大学生学校适应的现状研究大学生学校适应的得分总体上呈正态分布。

总平均分为190.31,标准差为4.287。

其中最高分270,最低分105。

由表3-3可得,大学生学校适应中自我适应因子的均值最高,其次是情绪适应和人际关系适应,满意度因子的均值最低。

表3-3大学生学校适应的基本情况3.2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社会支持和学校适应的差异比较3.2.1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社会支持和学校适应的性别差异比较表3-4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社会支持和学校适应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M±SD)注: *P<0.05, **P<0.01, ***P<0.001 下表同.由表3-4可得,手机成瘾倾向总分、社会支持总分、学校适应总分在性别上的差异均不显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