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第一章新闻活动
1.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1)报纸、广播、电视,在新闻学上总称新闻事业,在传播学上称为大众传播媒介(简称大众传媒)或新闻媒介。
新闻事业的迅速发展,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读报、听广播、看电视、上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人们通过这些传播工具来了解国内外的重大事件。
(2)了解和传播新闻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从广义上说,新闻活动不限于和大众传播工具的直接接触,也包括人们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所进行的一切活动。
(3)在当今世界上的任何国家、任何阶级、任何行业,每天都需要获取一定的新闻,才能在社会中求得生存,求得发展。
在信息时代,中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地区比以往任何
时候都渴求信息,为沟通信息所进行的新闻活动也比以往任何年代更加频繁,也更加复杂多样。
二、新闻活动是人类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
1.原始社会的新闻活动
(1)形式:用火做信号、用图画传递信息或口头语言。
(2)人类的新闻活动起源于原始社会,新闻活动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
(3)在原始社会,新闻活动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
(4)结论:
①客观世界的变动关系到人类的生存。
②人类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需要。
③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
2.奴隶社会的新闻活动
(1)社会条件
①产生了阶级和阶级斗争,出现了日益庞大的国家统治机器。
②出现了社会分工:农业与牧业,农业与手工业、商业,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
(2)发展原因
①社会关系比原始社会复杂,奴隶主阶级的统治集团为了运转国家机器,上下左右就需要互通消息,使各部门协调一致,维护统治。
②社会分工产生后,从事不同产业的人们出于交换产品的需要,就得彼此了解,尤其是商业活动,更需要大量的信息。
③奴隶社会的生产比过去发展了,社会有了剩余产品,就有余力来养活一批采集、传递新闻(情报)的专职人员(首先是在军事上,以后用在政治、经济上)。
3.封建社会的新闻活动
(1)发展条件
①国家的形式更加完备,建立了中央集权制。
中央集权制的巩固始终和灵敏的情况反映相联系。
国家建立了规模巨大、完整的通信网。
②封建社会的战争,敌对双方都需要了解对方的情况,摸清对方的变动;双方内部也需要大量的新闻。
农民起义前也需要大量的联络发动工作。
③封建社会的农民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一定的自主权,他们需要了解一定的情况来维持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④地主阶级需要用新闻宣传从思想上软化或者说奴化农民。
⑤社会分工比过去更加明确,尤其是大量城镇的出现,使城乡之间、城镇内各行各业之间的联系频繁起来,这就需要有更多的新闻活动。
(2)新闻活动的“不变”和“变”
①不变:
a.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被统治阶级,都必须要有一定量的新闻才能生存下去。
从事新闻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
b.驱使人们不由自主地从事新闻活动的原因是人类之间的联系和客观世界的永恒变动。
②变:
a.新闻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
表现在参与传播人数的增多、传播空间范围的扩大以及传播专职人员的出现。
b.新闻的内容大大丰富、复杂化。
原始人的新闻活动集中于了解自然界的变动、部落间的战争,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新闻活动则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
c.传递新闻的手段多样了。
从语言和极为简单的符号、信号到用手写的文字再到印刷品。
4.结论:变动产生新闻,关系决定需要
社会对新闻的需求量直接决定了人类社会新闻活动的规模、方式和内容。
而社会对新闻的需求量是由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社会生产力水平越高,人类相互之间的关系就越密切,社会的变动就越剧烈。
社会变动越剧烈,所产生的新闻就越多;人类相互之间的关系越密切,社会对新闻的需求量也越大。
三、变动产生新闻、关系决定需要
1.变动产生新闻
新闻的本质是报告世界的最新变动。
变动产生新闻,新闻在事物的变动之中。
新闻记者与编辑必须要从变动中去寻找新闻,挖掘新闻,然后才探索变动的原因、结果以及变动的意义。
2.关系决定需要
“关系决定需要”,即事物的变动跟人们有什么关系。
如果与“我”无关,当然不必去关注。
而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密切程度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关。
四、新闻活动的渠道
1.亲身传播
(1)方法
①言语传播:面对面交谈,远距离电话会谈。
②文字传播:私人信件、电报、传真、E mail、手机短信。
③体态语言传播:以手势、眼神、面部表情等来传达一定的情感、情绪等信息。
④信号传播:如革命战争年代,党的地下工作者常在窗外悬挂实物以显示安全或危险。
(2)特点:个人对个人的传播,信息传播有明确的对象,属于定向传播。
(3)好处:传播信息针对性强、反馈快、互动快,不同的方法可以交替使用。
(4)不足:传播面窄、传播速度慢、保真度差。
2.大众传播
(1)种类: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杂志、书籍、电影。
(2)特点:一个媒介面向全社会传播信息,没有明确的传播对象,是无定向传播。
(3)长处: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保真度好。
(4)不足:没有明确的传播对象,反馈慢、互动性差(除了网络媒体)。
3.群体传播
(1)种类:群众集会、新闻发布会、座谈会、各种讲座、报告会、小组讨论会。
(2)特点:一个人面对一群人所进行的传播,既属于定向传播,又属于无定向传播。
1.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一、概念题
1.自我传播(人大2015年研)、人内传播(华农2011年研;湖南大学2010年研;武汉理工2010年研)
2.亲身传播(上海交大2007年研;江西师大2007年研)
3.大众传播(复旦大学2011年研;南京理工2010年研;武汉理工2009年研)4.公共传播(复旦大学2013年研)
5.组织传播(华南理工2014年研;华科2011年研;南京理工2011年研)
二、简答题
1.简述人们获取新闻、交流信息的不同渠道。
(中南财大2008年研)
2.简述人际传播的定义及其特点。
(北师2013年研)
相关试题:什么是人际传播?请简述人际传播的特点。
(首都师大2013年研)
三、论述题
“新闻的生产方式、接收方式随时代变化而改变,而人们对新闻的需求是永恒的。
”请解释这句话。
(人大2015年研)
1.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概念题
1.自我传播(人大2015年研)、人内传播(华农2011年研;湖南大学2010年研;武汉理工2010年研)
答:自我传播,又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人内传播,是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自我传播一般是由感受刺激、神经传导、大脑活动和肌体反应等若干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而这些环节和要素同时也是人的身体所固有的功能。
自我传播的特点有:①传播不是孤立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它的输入源泉是外部环境,输出的对象也是外部环境。
②传播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③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被动的反应,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
④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任何一种其他类型的传播,都必然伴随着自我传播的环节,自我传播的性质和结果,也必然会对其他类型的传播产生重要的影响。
2.亲身传播(上海交大2007年研;江西师大2007年研)
答:亲身传播是指以人体自身为媒介,尤以语言为主要手段,以表情和动作作为辅助手段的传播方式。
亲身传播的最大特点是信息传播有明确的对象,属于定向传播。
传播信息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