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话痔疮1、痔疮形成主要成因 ? 中医如何解释 ? (成因、范畴 ?痔疮病因病机 ,古今多从人体的阴阳气血盛衰 ,脏腑经络的顺逆交错和内外病因的相互影响等方面去探讨。
主要归结于体内调节机能失常 ,解剖生理上的缺陷 ,加上各式各样的外在诱因如年龄、风俗、习惯、气候、怀孕、饮食、先天禀赋、消化道疾病情况等 ,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
它的病因病机是多方面的 , 也可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
现分述如下 :(1脏腑本虚 :《丹溪心法》指出 :「痔者皆因脏腑本虚 , 外伤风湿 , 内蕴热毒 ,醉饮交接 ,多欲自戕 ,以致气血下坠 ,结聚肛门 ,宿滞不散 , 而冲突为痔者。
」《窦氏外科全书》也载 :「人生素不能饮酒亦患痔者 , 脏虚故也」。
《薛氏医案》则有 :「痔疮之症或禀受胎毒…… 。
」说明机体本身的结构弱点、生理特性或全身性变化 ,均是发生痔疾的基本因素。
(2饮食不节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 :「因而饱食 ,筋脉横解 ,肠澼为痔。
」《疮疡经验全书》指出 :「饮食不节 , 醉饱无时 , 恣食肥腻 , 胡椒辛辣 , 炙煿醇酒 , 禽兽异物 , 任情醉饱, …… 乃生五痔。
」饮食过饱 ,过多 ,食用肥腻炙煿的肉类 ,易生湿积热 ;大量食用烈酒及辣椒、胡椒、姜、葱、蒜、肉桂等热性调味品 , 可刺激肛门直肠黏膜 , 使之充血灼痛 , 所以古人认为痔的发生与饮食有密切关系。
(3便秘 :历代医家都认为便秘是发生痔的病因之一 , 因长期便秘 , 粪便蓄积直肠 , 可使周围血行受阻 , 瘀积成痔。
《诸病源候论》曰 :「忍大便不出 ,久为气痔。
」窦汉卿指出 :「恣意耽看 ,久忍大便 ,逐致阴阳不合 , 关格壅塞 , 风热下冲 , 乃生五痔。
」意即久忍大便 , 肠道失润 ,致使大便干燥 ,解时努挣耗气 ,气血下陷 ,擦破肛门 ,风热下冲 , 造成痔疾。
(4久泻久痢 :《备急千金要方》曰 :「久下不止 , 多生此病。
」《医宗金鉴》亦曰 :「有久泻久痢而生痔者。
」因久痢久泄使脾气亏耗 ,肺气也受影响 , 最后导致大肠之气不足 , 于是气血流注 , 湿浊聚于肛门。
(5久坐久行 ,负力远行 :如《外科正宗》载 :「夫痔者 ,乃素积湿热 , 过食炙煿 ,或因久坐而血脉不行 ,又因七情而过伤生冷。
以及担轻负重 , 竭力远行 , 气血纵横 , 经络交错, …… 以致浊气郁血流注肛门 , 具能发痔。
」久坐久站使气血不和 , 负重远行则耗气而虚 , 均使气血邪毒瘀积于肛门。
(6妊娠及月经失调 :如《外科启玄》曰 :「痔曰肠澼是也。
妇女因产难久坐 , 或经行时气怒伤冷受湿 , 余血渗入肛门边而生。
」《薛氏医案》有 :「妇人因经后伤冷 , 月事伤风 , 余血在心经 , 血流于大肠 , 则生痔」 ; 《医宗金鉴》有 :「又有产后用力太过而生痔者。
」(7房事过度及忍精不射 :如《诸病源候论》有 :「诸痔皆由伤风 ,房室不慎 ,醉饱合阴阳 ,致劳扰血气 ,而经脉流溢 ,渗漏肠间 ,冲发下部。
」《古今医统大全》有 :「忍精不泄而成痔漏。
」(8情志失调 :《薛氏医案》曰 :「喜则伤心 , 怒则伤肝 , 喜怒无常 , 气血侵入大肠致谷道无出路 , 结积成块 , 生血生乳 , 各有形相。
」 (9遗传因素 :如《疮疡经验全书》有 :「亦有父子相传者 ,母血父精而成。
」2、临床主要表现症状 ? 常见族群 ?痔疮好发于二十至五十岁的人身上 , 其临床症状有 :(1便血 :便血是痔疮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 其特点是 :呈间歇性 , 排便过程中点滴而下或喷射而出 ,亦可是卫生纸带血 ,血色鲜红 ,量或多或少 , 便后血常能自止。
(2肛门肿物脱出和突起 :肛门肿物脱出是内痔常见症状 , 而突起是外痔典型表现。
痔病初期痔核脱出可自行复位 ,到中后期痔核脱出需用手托或卧床休息才能回复 ,严重者于下蹲、行走、咳嗽时痔核即可脱出 , 较难缩回 , 甚至长期不能复位。
(3肛门不适 :痔核脱出患者可感觉肛门坠胀不适 , 分泌物刺激肛周皮肤可引起局部瘙痒 , 外痔部分受到磨擦、挤压可有灼热、疼痛感。
3、大致上而言 , 中医如何治疗痔疮 ? (大方向中医治疗痔疮乃强调辨证论治的原则 , 就是根据患者的体质及症状选择合适的中药处方。
中医对痔疮的治疗可分外用法 (如 :洗剂及内治法。
不论内服或外用 ,皆由具改善血液循环作用的活血化瘀中药(如 :当归、红花、具清炎作用的清热燥湿热中药 (如 :黄柏、黄芩、具止血作用的中药 (槐角、地榆、具软化及润滑大便作用的中药 (如 :大黄、生地黄、麻子仁等、具促进肠道蠕动作用的理气中药 (如 ; 枳实、厚朴、及缓解疼痛的中药 (如 :芍药、甘草所组成。
4、痔疮中医治疗 ,有分哪些辨证分型 ? 症状 ? 中医如何治疗 ? (常使用哪些药方 (药材 ? 可达到什么功效目的 ?内治法古代对痔疮的内治多主张「清热解毒 ,凉血祛瘀。
」宋‧窦汉卿在《疮疡经验全书》中说 :「以一诸痔 , 各类不同…… 大半以凉血为主 , 徐徐取效。
」元‧朱震亨主张「痔疮专以凉血为主」 (《丹溪心法》。
刘元素谓 :「当泻三焦 , 火热退 , 使金得气而反制木 , 木受制则五虫不生 , 痔有愈矣」 (《河间医学‧痔论》。
东垣、子和亦认为有火、有热。
治疗上用凉血地黄汤、防风秦艽汤、止痛如神汤等 ,主以凉血清热 ,除湿化瘀。
这些治法在临床中 ,疗效确切。
但临床上有因风、湿、燥、热而病者 ; 有气血两亏 , 脾、肺、肾虚而病者 ; 有虚实夹杂者。
所以在治疗上就应随证施治 , 既要扶正 , 又要祛邪。
(1风伤肠络主证 :便血色鲜红 ,滴血或射血 ,或有肛门瘙痒 ,口燥咽干。
舌质红 , 苔薄白或薄黄 , 脉浮数。
治法 :清热凉血祛风。
方药 :凉血地黄汤。
方解 :方中以生地黄、当归尾、赤芍凉血和血 ;黄芩、黄连、天花粉清热泻火 ;地榆、槐角能清大肠之火而凉血止血 ,配以升麻、甘草等以清热解毒 ;荆芥祛风解表 ,凉血止血。
诸药合用 ,共奏清热凉血之功。
(2湿热下注主证 :便血色鲜红 ,量较多 ,肛内肿物外脱 ,可自行回缩 ,或脱出物渗出液较多 , 黏膜糜烂 , 或伴大便黏滞不爽 , 肛门灼热 , 潮湿不适。
舌质红 , 苔黄腻 , 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 :清热渗湿止血。
方药 :脏连丸合萆薢渗湿汤。
方解 :方中以黄连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 ,猪大肠的脏器疗法 ,给病变部位作引经药物 ,使药力直达患处 ,可提高疗效 ,两者合用具有清化大肠湿热之功。
萆薢分清化浊 ;牡丹皮清泻肝火和凉血消瘀止血 ,黄柏以苦胜湿 ,以寒清热 ;茯苓、薏苡仁、泽泻、滑石、通草以淡渗湿。
诸药合用 , 共奏清热渗湿止血之功。
(3气滞血瘀主证 :肛缘肿胀 , 隐见紫瘀 , 内痔脱出 , 表面紫暗糜烂 , 疼痛剧烈 , 肛管紧缩 , 便秘溲黄。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 苔白或黄 , 脉弦或涩。
治法 :行气化瘀 , 消肿解毒止痛。
方药 :止痛如神汤。
方解 :方中以熟大黄主泻火解毒 ,活血行瘀 ;辅以黄柏、枳实清热燥湿 ,泻热通便 ;皂角刺消肿排脓 ;归尾、秦艽养血祛风 ;苍朮、防风、泽泻、槟榔以祛风利湿 ,降气止痛。
诸药合用 ,共奏解毒消肿 ,行气化瘀止痛之功。
(4脾虚气陷主证 :痔核脱出 , 不易复位 , 肛门下坠感 , 便血色淡 , 伴气短懒言 , 纳呆便溏 , 神疲乏力 , 面色无华。
舌质淡 , 苔薄白 , 脉细弱或芤。
治法 :补中益气 , 固脱止血。
方药 :补中益气汤加减。
方解 :方中黄耆补中益气 ,升阳固表 ;党参、白朮、炙甘草甘温益气 ;脾虚则运化失司 ,易致气滞 ,故用陈皮理气化滞 ;升麻、柴胡协同参、耆以升举清阳 ,使下陷之气得以提升 ;血生于气 ,气虚则血弱 ,故用当归补血和营 ;赤石脂涩肠固脱止血。
诸药合用 ,具有补中益气 ,升阳固脱止血的作用。
5. 阴虚肠燥主证 :便血色鲜红 , 量少 , 大便干结难解 , 形体瘦弱或伴口咽干燥 , 潮热盗汗。
舌质红 , 苔薄 , 脉细数。
治法 :滋阴清热润肠。
方药 :增液承气汤合润肠汤加减。
方解 :方中玄参、生地黄、麦门冬能滋阴增液 ,润燥滑肠 ;芒硝、大黄软坚润燥 , 泄热通下 ; 桃仁、当归、火麻仁补血行瘀 , 润燥滑肠 ; 生甘草清热解毒。
诸药合用 , 攻补兼施 , 是「增水行舟」之法。
外治法(1熏洗疗法 :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 ,自古至今一直广泛应用于临床 , 为肛肠疾病的主要外治法之一。
功效 :清热解毒 , 疏风胜湿 , 化瘀消肿 , 活血止痛 , 收敛止痒等。
适应证 :用于治疗外痔发炎、内痔脱出、术后局部肿痛作痒等。
方法 :先熏后洗 ,先将药液以适量沸水稀释 ,先熏肛门处或纱布浸入药水 ,稍微拧挤后 ,敷于患处 ,待药液温度适中后 ,再坐浴浸泡患处 , 每日 1~3次 , 每次 15~20分钟。
常用方药 :苦参汤、却毒汤、五倍子汤、硝矾洗剂、莲房、枳壳汤等。
(2敷药疗法 :本法系将药物直接涂敷患处或肛内 ,多于熏洗后敷药。
功效 :清热解毒 , 消肿止痛 , 化瘀止血 , 祛腐生肌等。
适应证 :多用于外痔肿痛 ,内痔脱出糜烂 ,或术后肛缘水肿 ,换药等。
方法 :用药膏直接涂布患处 ,纱布或棉垫固定 ;也可用药膏制成大小不等的纱布条 ,以适量敷贴于患处或术后创面 ,也可纳入肛内 ;如为散剂 , 可将药粉用水或生麻油调成膏后涂于患处 , 或直接撒布患处。
每日 1~2次。
常用药物 :生肌五红膏、白金散、五倍子散、云南白药、生肌散等。
(3塞药疗法 :是外敷疗法的一种类型 , 用药制成栓剂 , 塞入肛内 , 药栓溶化后 ,药物即对局部病灶起治疗作用。
中医运用栓剂治疗痔最早见于《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三》 :「治五痔二年不差者方…… 七月七日多采槐子 ,熟捣取汁纳铜器中 ,重棉密盖着宅中高门上曝之 ,二十七日已上煎成如鼠屎状 , 内谷道中 , 日三 , 亦主瘘 , 百种疮。
」功效 :清热利湿 , 解毒消肿 , 止血止痛 , 收敛固脱等。
适应证 :用于内痔出血 , 脱出 , 术后伤口换药等。
方法 :用栓剂 1枚于肛门熏洗后或每日排便后纳入肛内齿在线 , 每日 1~2次。
常用药物 :各种外敷药膏制成的栓剂等。
5、中医是否可用针灸治疗 ? 包括哪些穴道 ? 功效目的 ?痔疮使用针灸来治疗 ,古来有之。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有针刺治疗痔疮的经验和穴位记载。
而晋代的《针灸甲乙经》云 :「痔痛 , 攒竹主之 ; 痔 , 会阴主之。
」之后历代医家记载有许多治疗痔疮的穴位和方法。
且经过当今医家证实 ,针灸对痔出血、脱出、肿痛、肛门下坠都有较好的疗效。
针刺 :取穴长强、承山、大肠俞、痔疮穴 (尺泽下 3寸等 , 以中强度刺激 , 留针 20分钟 , 每日 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