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绘画
李墨纯编写
两宋绘画,无论在题材内容还是风格技巧上都展现出跨时代的进步与极度的繁荣。
其题材之丰富,样式之创新,风格之多元,技巧之成熟,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南宋邓椿《画继》所列画科基本囊括了此后甚至包涉今天中国画的所有基本科类。
而其时的绘画大舞台上也往往是:工笔、青绿重彩、水墨淡设色、白描、减笔写意等各路画风齐临登场。
在体裁样式上,巨幅壁画、高屏大障、长卷立轴、灯片、扇画、小幅册页等也为时人所喜爱。
代表皇家美术最高水平的宫廷绘画在此时形成鼎盛局面。
“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的创作意图及其一洗铅华力倡天真清新的艺术风格脱颖而出,影响了中国艺术几百年;山水画,在皴法、构图、透视、色彩铺陈上,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质感强烈,气势宏伟;及至南宋,马远、夏圭等人又创对角式构图,以写江南湖光山色,简率豪放,遐思不绝。
花鸟画则更趋严谨精致,饶有装饰趣味。
绘画作为固定的行业与社会建立了更为广泛的联系,突破了宗教美术和狭小贵族圈子的羁绊,并以绝对入世的状态“飞入寻常百姓家”。
一、雄旷清远的北宋山水画
北宋时期,人们从山水画中寻求乐趣的心态十分普遍,“不下堂筵,坐穷泉壑”成为社会时尚,反映自然美的山水画空前兴盛。
当时水墨山水画家的杰出代表有齐鲁画派的李成、关陕画派的范宽。
李成善画烟林平远之景,变雄劲、深厚为清旷萧疏,现存《读碑窠石图》,表现文人
旅途怀古之思。
驴背上的旅行者伫立古碑前凭吊史事,发思古之幽情,
而四野古木参天,老干虬曲,荒草疏疏,气象萧凉,启人遐思;范宽
的山水则体现秦陇一带突兀奇崛、森林繁茂的雄伟景象,气势逼人,
如《溪山行旅图》,是一件令人心灵为之震颤的山水画作品。
那顶天
立地、迎面矗立的山峰,象一尊巨大的丰碑,记载着大自然的性情,
表现了它雄伟磅礴的气概。
一线飞流,倾泻而下,投入朦胧薄雾的怀
抱……它绕过山岗,汇成河流,展现在我们眼前。
岩石与溪流形成刚
与柔的对比,体现着天地万物的阴阳结合。
崎岖的山道上,一队驮马
行旅悠悠经过,在这巨峰与密林之中,显得那么渺小,微不足道……
在这样的一件艺术品之前,我们几乎忘记了他的技法,甚至已不把它
当作绘画看待,而是真正陶醉于其间的自然造化之中。
据记载,范宽
崇尚老庄哲学,这一切是否是他悟道的一个体验呢?
北宋中期郭熙的山水,以幽奇神奥取胜,布置造妙,变化多端,
画山石形如“鬼面”,皴如“乱云”,写瘦树枯枝,状如“蟹爪”、“鸦爪”,有《早春
图》,赞美春回大地,荡漾着清新的气息。
他还著《林
泉高致》,强调山水画要有“可居可游”的生活情趣,
并总结“高远、深远、平远”的构图与透视方法。
《窠
石平远图》为其晚年作品,以其独创的“卷云皴”山石,
体现了郭熙山水画成熟时期的特征。
画中以简练单纯的
笔墨,严谨的布局,清朗疏旷的幽寂空间,呈现出气象
萧疏的深秋意境。
北宋后期的水墨山水画以米芾、米友仁父子最为著
名,他们擅长“墨戏”,善用多层烘染和横点子的排比,使水墨画的积墨、破墨、渍染、渲淡等技巧得以充分发挥,达到云山空蒙、烟云变灭的效果,世称“米家山水”。
就青绿山水而言,北宋的画风由灿烂辉煌转向柔和温雅,含蓄深沉,气势极为宏大。
如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展示祖国锦绣山河的神奇美丽。
全图12米,画面视野开阔,境界幽深,色调爽秀明快,展卷观赏,路转峰回,美
不胜收,令人有壮游千里之感。
二、精诗工画的李公麟
北宋的人物画,著名者有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
清秀娴丽,气度恢宏,而其构形技法,到北宋后期为
李公麟(1049--1106)发扬光大,其线条健拔却又粗
细浓淡,构图坚实稳秀而又灵动自然,画面简洁精练,
但富有变化;题材广及人物、鞍马、山水、花鸟,既
有真实感,又有文人情趣,而且所作皆不着色,被称
作“白描大师”。
三、文人画与苏东坡
北宋中期以苏轼(1037 -1101)为代表的一批著名文学家纷纷参加绘画活动,他们不仅大胆创新,而且还提出了许多反映文人士大夫审美情趣的美术理论,给宫廷绘画占主导地位的美术界带来了新的活力。
这股新潮日益发展,至元代完善为书卷气浓厚的“文人画”。
苏轼强调绘画抒写主观情感的功能,主张诗画相融相通,要求作品有诗的境界,物象有活的精神,是宋代文人墨戏的创导者与实践者。
他的传世作品《枯木竹石图》,绘干扭枝曲的枯树,若挣扎伸展,坚硬顽强;虽笔墨不多,却有孤傲险怪之气,与其傲岸豪放的性格相一致,抒写了胸中的磊落不平。
在苏轼的倡导下,绘画讲究自我表现,追求意境、“神似”的风气,得到文人士大夫的普遍认同。
文同、李公麟、王诜、赵令穰、米芾父子等紧步其尘,躬行实践,使中国绘画的精神内涵日益深厚。
绘画有无书卷气也成为后人评价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
四、宋徽宗与院体花鸟画
北宋末期的宫廷画院在政和、宣德年间达到鼎盛,这与酷爱艺术的宋徽宗赵佶(1082
-1135)大力倡导与积极参与有关。
赵佶在美术
上却深有造诣,所创“瘦筋书”,纤而不弱,端而
不板,婀娜刚劲,秀丽精工,别具一格。
他收藏历
代书画,分门别类,著录评论,编成《宣和书谱》、
《宣和画谱》等。
他还增加画院画师的俸禄,将画
院列入科举制度中,择取诗意考录画师,使画师完
全职业化。
赵佶善绘山水、人物、楼阁,尤长于花鸟,其用笔挺秀灵活,舒展自如。
传世作品有《芙蓉锦
鸡图》轴、《祥龙石图》卷、《听琴图》轴、《腊梅
山禽图》轴、《瑞鹤图》卷、《鸲鹆图》轴等。
由
于他的努力,许多画师,如费道宁、李唐、苏汉
臣、张择端等,皆脱颖而出,树誉艺坛。
五、精美绝伦的《清明上河图》
宋徽宗时的画院待诏张择端,为山东东武(今诸城)人。
他长于界画,尤精于舟车、市桥、人物、山水,传世《清明上河图》,以描绘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清明节这一
天都市与城郊百姓的种种活动,展现了京城工商业与交通的繁华面貌,兼顾世风民俗与雅情美趣,成为宋代风俗画的特异瑰宝。
六、诗意裁剪的“马夏边角”
宋室南渡,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绘画重心也随之南迁,江南秀丽的风景便成为宫廷画院画师们模写的对象。
如西湖、钱江风光,往往是画家乐于描绘的
题材。
然而江南山水以疏淡秀逸见长,与北方雄浑奇伟之势不同,为了
展现江南烟笼雾罩、清旷空灵的美景,画家马远创造了构图简洁、以偏
概全的方法,即突出主景于一隅,其余用渲染手法逐渐变化为朦胧的远
树水脚、雾雨烟岚,并通过指点眺望的人物,把欣赏者的注意力引向虚
旷的空间,给人以遐想的余地,人称“马一角”。
如《踏歌行图》、《松
下高士图》、《射鸟图》等。
南宋画院另一位画师夏圭,亦善于以虚代实、
计白当黑,将景物集中于一侧,表现浩渺的空
间,后人称之为“夏半边”。
如《松溪泛艇图》、
《烟岫林居图》等,意境高简,发人幽思。
夏奎与马远相比,画面
空白更多,辽阔平远之势更足。
马远、夏圭构图多取一角半边之景,将江南山水空灵清秀特点
展示出来,画风相同,人们并称之为“马夏”。
他们对水墨苍劲、意境清远的南宋山水画风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
七、寓意深远的水墨画
梁楷曾任画院待诏,后不满政局,弃职为僧。
他的画风以简练迅疾出名,用线条颇
含水墨变化之趣,多书法飞白遒劲之势,人称“折芦描”或“钉头鼠尾
描”。
传世《李白行吟图》,舍弃一切背景,缪缪数笔,就勾勒出李白
游吟时飘然潇洒的神情,以少胜多,而寓意深远,耐人寻味。
后人称其
作为“减笔画”。
牧溪的作品虽不如梁楷那么简练,但所绘大多为佛教禅思题材,寓
有静心、忘物、四大皆空的思想,而且形象刻划与写情传神俱得,如《观
音图》、《猿猴图》等,落墨不多,却形神兼具。
他的画大多流传于日本
佛寺,深受日本僧俗欢迎。
“禅宗画”除寓以禅思、用笔简练外,大多崇尚设色淡雅,或仅用水
墨而不设色。
它的出现,与“马一角、夏半边”的简率画风互相呼应,
墨戏情趣愈见浓郁,为元代文人画的大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两宋绘画无论在题材内容还是风格技巧上都展现出跨时代的进步
与繁荣,其成熟、饱满、勃勃生机及精湛、细微的精神面貌都给后世以
深远影响。
(李墨纯,艺术研究员,青年作家,陶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