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改进措施:基础薄弱的他在学习上“前学后忘”,需要时常复习旧知。
还要改变他惧怕学习的畏难情绪,激发竞争心理。
尽量争取家长的配合,逐渐地让他学会不懂就问。
对其严格要求,与他人对比让其意识自身不足,明白自身问题。
与家长联系,要求家长每周给其默写,抽背课文。
课堂上多给他发言机会,引导他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适当地多给他做些练习卷,检查他各方面知识的掌握情况。
采用多种方法(谈心、讲名人故事等)激发他的好胜心、荣誉感,每一次测试都要求他:字迹端正,认真审题,努力思考,反复检查。
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当前,语文教学界正如火如茶地进行着课程标准的改革工作。
新课标所诠释出的教育理念推动着教学的发展,也引领着像我一样的徘徊于教育改革门槛的青年语文教师的成长。
下面我先谈一下对语文新课标的理解。
首先,新课标让我对语文教学理念有了崭新的辉煌。
新《语文课程标准》突出了四个理念,但贯穿整个语文课程的新理念却是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
究竟是以传授知识为本,或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以教师为中心,或是以学生为中心;是以被动接受性学习为主,或是以自主学习为主。
这是新旧教学理念的分水岭。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提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是语文教育界思想解放的重要成果。
关于语文的工具性,过去我们讲得很多。
语文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工具,是人脑思维的工具,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是人类传承文化、积累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的工具。
如果认识到此为止,语文就可能陷入“纯工具论”的误区或“工具理性主义”的泥潭。
只是工具,就可以因为某种需要而转换职能、失却本我,嬗变为和其他工具等同的工具,语文就异化了。
语文作为工具,是和人、人的生命,具体的人、社会历史的人紧紧地联在一起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离开了人,语文就不复存在,就没有存在的价值。
语文离不开人,它富于人性、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语文为个体的人所掌握,又显示个性、具有灵性,是智慧之泉,是创造之源。
语文反映社会历史的变迁,积淀社会文明的精粹,散发民族文化思想的光辉。
因此,语文又是民族之根、国家之魂。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在语文课程中的体现,是依托“文”来体现人的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的课程。
因此,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的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是激发人的生命力、创造力的过程,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生命运动的过程。
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该文件来源于[一起学习网] 】主体──主人决定学习语文的过程是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新理念的确立,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教师更新课程观、学生观、质量观,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新理念指导下的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
由于旧观念的痕迹很深,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很艰难的、有时甚至是很痛苦的。
人们常说,在历史的转折关头,有人被飞驰的时代列车抛弃;同样,在教育理念的转变时刻,也有人由于因循守旧而被时代洪流所淘汰,这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其次,新课标也带动了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定位。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感受、体会、体验、揣摩。
要重感悟、重语感训练。
“好读书,不求甚解”。
只要学生通过上下文在一定的语境中,明白意思就行了,不求精确,只求明了。
1、重读书,特别是重自读、重自由读书。
当前,语文课上齐读书太多,整齐划一、气氛热烈,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消减课堂上的沉闷。
但齐读太多,教师不便了解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易发现读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久而久之,还可能出现“滥竿充数”的“南郭先生”。
因此,对“齐读”要适时、适度,不是不用,但不宜多用。
2、重积累,包括课内积累和课外积累。
对语文教学来说,主要是语言积累,佳词妙句、古诗、儿歌、精彩片断都应要求熟读成诵,内化成自己的语言。
语文学习,不是先学语言规律再去说话、作文,而是通过接触大量典范的语言现象,自己悟出语言的规律和法则,所以在一定的意义上说,语文学习是“举三反一”。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大量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
3、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实践活动中学法、悟法。
方法常常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中介。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就为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识字教学“注重教给识字方法”,阅读教学要求学生学会朗读、默读。
“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有条件的学校还要求“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的阅读”。
作文教学“应注意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让学生在习作实践中学习观察的方法、构思的方法、表现的方法和自我修改的方法。
其中首次出现“表现”这一概念,颇具深意。
“表现”是学生在观察客观事物中将主观意愿和客观事物结合、反映个性心理的一种写作方法,是习作的个性化行为。
作文教学强调“写真实”是正确的,但在写真实的前提下要引导学生善于表现“自我”,表现有别于他人的主观感受、主观体验。
学生个性化作文是学生个性心理的独特反映,这种独特性常常闪烁着创新的火花。
此次《语文课程标准》,不再强调每篇课文必分段、归纳段意、概括中心。
由于每篇课文的要求不同,在单元里的地位不同,课文的题材、体裁、表达方式也不同,因此,对课堂教学结构的分析应提倡多样化、个性化、多种样式并存。
有的课,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段落入手来设计教学结构。
但注意不要割裂课文,不要打乱作者的表达思路。
有时,学生由于预习不充分,究竟对哪一段感兴趣说不出所以然,而是随口应答,教师应分辨真伪,作出正确判断。
有的课,以学生自读为主,辅之以合作学习。
在读书中,遇到疑难处,自己运用工具书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由教师从旁指点。
读书是一个过程,学生在读中感知。
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形成语感、在读中学会读书。
教师在读中相机指导,或矫正目标、或提出要求、或纠正错误、或进行激励、或梳理归纳。
在读的过程中,学生的读中感悟和教师的读中指导要自然、和谐,不要代替学生思考,更不要打乱学生的思路。
读的过程应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读书的主人。
制定读的目标、确定读的重点、选择读的方法、评价读的效果,都应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师生共同商定。
有的课以合作学习为主,先分组、后交流,然后提取各组之长,师生共同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的重点以及作者的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
有的课可直接从课文的重点切入,以点带面,从部分返回整体。
引导学生用学习重点段的方法去自学其他段落。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需要的不同决定课堂教学结构的多样化。
要提倡不拘一格、标新立异,鼓励教师大胆尝试、勇于创新。
总之,所有的课都应强调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自主学习,要改变那种逐词、逐句、逐段分析课文的方法,改为重点精读、非重点略读和浏览。
改变繁琐分析、零碎解剖以及每课必分段、必概括中心的做法,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
让学生在通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点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特定的意义。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新课程标准给我们教育工作者带来一场春天的及时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不愿作岸头的看客,而愿是捕击浪尖的弄潮儿;我不愿作踟蹰门槛的怯懦者,而愿是正对失败,执着前行的探索着。
我将凭着自己的努力和执着为语文教改推波助澜。
漫漫长路,有春风沐浴,有春雨滋润,我将不再迷惘,不再彷徨!教学内容:分8个单元,选编了32篇课文。
其中24篇精读课文,8篇略读课文,还有八次语文实践活动。
课文后面还有6篇选读课文和语文趣味活动。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认识常用汉字460个,其中283个会正确书写(含8个多音字),能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字义;认读177个字(含5个多音字)运用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检字法,能在阅读中独立识字,理解生词的意义。
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初步学会默读,能边读边思考。
背诵优秀诗文15篇。
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学习有创意的阅读。
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能不拘形式的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达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学习修改作文中明显错误的词句。
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语句。
过程方法: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思。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揣摩语言,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的基本结构。
留心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养成看报的习惯,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2万字。
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愿意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在家庭和学校生活中,初步学习运用语文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情感态度: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初步养成独立识字的习惯。
乐于书面表达和交流,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产生热爱家乡、热爱首都北京的情感;懂得关爱父母;懂得做人做事要自尊自强;学习优秀人物不怕困难,勇于实践的精神;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神奇和动物的可爱;懂得从小要热爱、保护动物,增强环保意识;学习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产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了解科学技术的发达,产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有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初步养成独立识字能力,认识364个汉字。
初步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的使用硬笔书写正楷字,写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用普通话交谈。
创设情景,及时、得当的指导,利用多种方式进行口语交际。
3、重视朗读和默读,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注重预感的培养和感悟。
鼓励学生多角度的思维和发表不同见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质疑、讨论、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
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课内外结合,扩大阅读量,同时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重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加强读写结合的运用。
5、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留心观察,勤于思考,激发习作兴趣,教给学生想象的方法。
交给修改方法,提高修改作文水平。
教学难点:1、边读边思考,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愿意和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