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汉综合交通枢纽发展回顾与展望

武汉综合交通枢纽发展回顾与展望

武汉综合交通枢纽发展回顾与展望何继斌熊建平[摘要]30年来,武汉不断在综合枢纽实践中探索谋划发展腾飞之路,无数交通枢纽工程,编织了今天武汉现代化的交通网络,提升着九省通衢的交通水准和能力。

在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新的历史时期,把武汉建设成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中部经济中心,对实现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具有带活全局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水陆空综合交通枢纽规划武汉2009年,是新中国建国60年,武汉市规划局成立30年,也是武汉市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取得突飞猛进的30年。

30年来,武汉不断在综合枢纽实践中探索谋划发展腾飞之路,从枢纽布局到交通管理,从设施建设到科技创新,从铁路提速到通江达海,从村村通路到国际空港……一件件交通大事,无数交通枢纽工程,编织了今天武汉现代化的交通网络,提升着九省通衢的交通水准和能力。

作为共和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和我国区域发展的重要地理中心,在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新的历史时期,从国家战略和武汉实际出发,把武汉建设成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中部经济中心,对实现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具有带活全局的重要意义。

1铁水公空齐发展,交通枢纽创佳绩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30年,武汉交通运输业抓住机遇,铁水公空构建中部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大框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巨变。

2008年全市完成旅客周转量596.7亿人公里,货物周转量1421.8亿吨公里,分别是1979年的12.3倍和5.6倍。

武汉地区十一五投资千亿构建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交通枢纽功能比肩京沪穗。

1.1铁路干线交织,枢纽地位增强武汉铁路通车已有百年之久。

至改革开放前,武汉铁路初步形成“一纵二横”的布局,成为华中地区的铁路枢纽。

上个世纪90年代,武汉铁路迎来了一次建设高潮,使得交汇于武汉的铁路干线达到4条,形成“两纵两横”的布局,“南来北往、承东启西”的作用更加突出;2个客运站和3个编组站也使客货集散能力得到显著增强。

武汉一跃成为了全国性的铁路主枢纽。

2005年,武汉铁路局成立,掀开了武汉地区铁路发展的新篇章。

一大批重点工程围绕武汉纷纷上马。

武广高速客运专线正式动工。

这条铁路通车后,将使武汉到广州的车程由原来的11个小时缩短为4个小时,到香港也仅需5小时左右。

2006年,武昌火车站改造工程启动,新武汉火车站和亚洲最大的武汉北编组站也破土动工。

改造后的武昌站拥有9条到发线、5座站台,设有无站台柱雨棚等现代化设施。

其新建的三层候车大厅,高峰期候车能力达到8000人,为改造前的4倍。

新建的武汉火车站将拥有20条到发线和11座站台,日均发车300列。

2007年,汉口火车站扩建工程、汉宜铁路建设工程和武汉集装箱中心站工程陆续开工。

到2009年,汉口火车站将被恢复成百年老站原貌,拥有16条到发线,站台数增加到8个,可供14列客车同时到达,候车面积和旅客吞吐能力将翻一番。

2008年,武合铁路正式开通运营,是国家规划的“四纵四横”快速客运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合铁路与宁合线、沪宁线相通,武汉-合肥-南京-上海全程达到时速200公里要求,从武汉乘高速列车至合肥、南京、上海分别只需2小时、3小时、5小时,可实现当天往返。

武合铁路建设,打通了长江沿线的高速通道,贯通东西向客货运走廊。

1.2水运稳步发展,港口干线振兴武汉自古因水而盛,一直是长江航运的中枢之一。

改革开放以后,武汉水路运输稳步发展。

先后完成武汉港客运总站、青山外贸码头、阳逻国际集装箱转运中心、阳逻港口园区、沌口汽车滚装专用码头的建设工程以及杨泗港集装箱码头的扩建工程。

这些重点工程的竣工,不仅为武汉经济腾飞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也为武汉打造长江航运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武汉在不断增强水运枢纽地位的同时,还将视野扩展到世界,完成了远征海外的历程。

1985年,武汉开辟了直航至日本大阪的国际集装箱运输业务。

1992年,武汉又首航了至俄罗斯的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江海直达国际航线。

在拓展海外航线的同时,武汉港也加速了对外开放的进程。

至2007年,武汉港先后开辟了武汉至香港、日本、韩国、俄罗斯、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江海直达航线,以及武汉经转国内港口的国际中转航线,联通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截止2007年,全市共有生产用码头泊位335个,总延长2.2万米,最大靠泊能力5000吨。

在汉航运企业拥有各类船舶1700多艘,总运力156.7万载重吨。

2007年完成吞吐量5278万吨,比1978年增长2.4倍,其中集装箱吞吐量38.8万TEU,占全市外贸集装箱运输的90%以上。

完成货运量2899.44万吨,周转量203.96亿吨公里,分别比1978年增长24.5%和64.2%。

1.3公路密集成网,干支实现一体上个世纪80年代,武汉公路干线和重要支线基本实现了油路化。

1990年底,武黄汽车专用一级公路竣工通车,武汉首次拥有了高等级公路。

进入21世纪后,武汉迎来了公路运输的突破性发展。

2000年,国家公路“两纵两横”规划中的京珠、沪蓉两条国道主干线在武汉西南交汇。

武汉市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以两条国道形成的半环为基础,建设了环绕武汉的绕城公路。

以此为契机,武汉对原有公路网进行升级改造,并新建一批高速出口通道。

这样,加上原有的4条国道和16条省道,武汉勾勒出了高速互通的出口路网。

与此同时,武汉市凭借绕城公路建设的东风,迅速部署了“打通周边路、新建城乡路”的攻坚任务。

现在,从武汉出发只需1小时就可抵达“武汉城市圈”中的其他8个周边城市。

全市80个乡镇全部通班车;1943个建制村通班车,通车率高达97.1%,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

截止2007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8950.58公里,其中等级公路8506.48公里,高速公路370公里,路网密度分别为117.3和4.8公里/平方公里。

共有营运载客汽车4525辆,营运载货汽车84940辆。

全市有客运站38个,客运线路1121条,平均日发班次11847次。

其中,跨省线路312条,平均日发班次614次;跨地(市)线路425条,平均日发班次4196次。

基本形成了高中档客车配套、中长短线衔接、四通八达的客运网络。

1.4航空加速发展,航线辐射国内外改革开放30年,也是武汉航空创新发展、锐意进取的30年。

这期间,武汉航空经历了飞机性能从低到高、机场从小到大、运量逐年攀高、市场不断对外开放、航线从国内走向国际的辉煌历程。

1987年,武汉首次开通了至香港的直航包机航线。

1992年,武汉开辟了至泰国的第一条国际航线,标志着武汉航空由国内走向国际。

1998年,中国南航湖北分公司开通武汉至日本福冈的国际航线,这是由武汉始发的首条国际航线。

至2007年,武汉地区共有空中航线135条,其中国际航线11条,可通达4个国家和地区;国内航线124条,可飞往包括香港、澳门在内的全国57个大中城市。

年客运量达到712.6万人,年货运量为8.89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168和110倍。

在不断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武汉航空市场也在逐步对外开放。

1997年,武汉航空口岸正式对外籍飞机开放,当年分别接纳了澳门航空公司和香港港龙航空公司的首航班机。

2006年,武汉被确定为国内首个航空改革试点城市,正式开放武汉国内航空市场,允许国内航空公司在汉设立分公司,积极支持国内外航空公司开通武汉直达的国际航线。

武汉天河机场驻场飞机已达28架,其中B737-300型10架、B737-800型9架、新舟60型3架、运七型6架;辐射国际国内的航线有158条,可直达国内外60个大中城市;包含两家基地航空公司在内,有27家航空公司进场经营;机场日平均运输起降约为120架次,是华中地区重要的航空运输枢纽。

1995年,武汉正式启用天河机场。

天河机场是当时华中地区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航空枢纽,年设计旅客吞吐量达到250万人次。

2007年底,天河机场第二航站楼顺利通过竣工验收。

新建航站楼占地11.6万平方米,是原有航站楼的4倍;站坪25万平方米,机位24个;货运仓库2万平方米。

年设计旅客吞吐量达到1300万人次,高峰小时旅客吞吐量4649人次,年飞机起降12.2万架次。

2007年,天河机场日均起降250架次,完成旅客吞吐量835.8万人,货物吞吐量8.9万吨,在国内机场的排名从17位提升到12位。

2008年4月,武汉天河国际机场第二航站楼(T2)投入运行,是中国大陆地区最繁忙的民用机场之一,旅客吞吐量和货邮吞吐量均位居前列。

2中部崛起大武汉,九省通衢展宏图武汉,作为我国特大城市之一,长江、汉水黄金水道穿城而过,干线铁路和高速公路南北、东西交汇,国内主要城市2小时航空辐射四方,经过30年交通运输大发展,武汉俨然已成为我国中部重要的水陆空综合交通枢纽。

沿海、沿江、沿京广等三条国家一级经济发展带中有两条交会于武汉,“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使武汉成为更大范围区域经济中心,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占据中国中部“天元”地位,综合区位竞争力在全国排名第一,其水陆空枢纽交通发展必将续写出新的辉煌篇章。

2.1铁路中心的巩固是武汉综合枢纽的重要保障根据《全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1世纪,武汉铁路将呈“米”字型加“井”字型的态势,武汉铁路在中部乃至全国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而且,这一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巩固。

一方面,武汉有京广线、京广客运专线、武九线、汉丹线和沪蓉客运通道衔接北京、广州、上海、成都、九江、襄樊等6个方向,将建成为中国铁路四大枢纽之一、铁路六大客运中心之一、中国铁路四大机车客车检修基地之一以及3个大型路网型编组站,成为国内惟一拥有三大客运车站、两座跨长江铁路大通道和亚洲最大编组站(武汉北编组站)的特大城市。

另一方面,到2020年武汉铁路枢纽形成客货分离的双“十”字形的铁路线网布局。

届时,将有京广线、京广客运专线贯通南北,武九线、汉丹线和沪汉蓉客运通道承东启西,使武汉成为全国铁路主通道的交汇点。

武汉在中国铁路网中的地位将更加举足轻重。

2.2黄金水道的振兴为武汉枢纽地位提升注入强心剂武汉港是长江流域通江达海港口的起始点,有条件成为中国中部通达世界的水上门户,中国内河最大的国际性港口。

武汉港口群规模庞大,分工明确。

其主要的经济腹地是武汉市、湖北省及长江上、中游各省市,还承担晋、陕、豫等省大宗煤炭中转和进口矿石接卸任务。

作为通海港口,对发展外向型经济,沟通沿海与内地、东部与西部、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促进腹地经济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武汉新港是振兴黄金水道的重点项目,是武汉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汉新港的发展目标是“亿吨大港,千万标箱”,将打造为集先进港口技术为一体的现代港,中西部走向海外国际港,水水、水陆中转的枢纽港,港口与产业相互促进的先导区。

“十一五”期间,武汉航运中心的框架将基本形成;货物吞吐量将突破亿吨大关,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50万TEU;长江、汉江等主要航道通航能力全面提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