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行为主义

第四章行为主义


在魏斯看来,有机体只在新生儿时才是 一个生物实体,随着他的成熟和发展, 有机体的行为在其与其他机体的相互作 用中,遇到社会力量的强大作用,而出 现了适合社会的行为。但是,这并不否 认生物力量的作用。这样心理学最重要 的任务之一就是研究社会力量对人类行 为的影响。
六、拉什里:
拉施里(1890-1958)是华生在霍普金斯大学的学生。 19l5年在该校获哲学博士学位。他先后在明尼苏达、 芝加哥和哈佛大学执教,最后到耶克斯灵长类生物实 验室工作。拉施里的主要贡献是在神经心理学方面做 了许多精致的实验研究,为华生行为主义的客观方法 提供了实验支持。其中动物的脑切除实验研究最著名, 并在该实验的基础上提出大脑活动的等功原则和整体 活动原则。 主要著作有《意识的行为主义解释》(1923)、《脑的 机制与智力》(1929)。1929年拉施里当选为美国心理 学会主席。 拉施里坚持华生的行为主义立场。他认为,心理学不 应当把意识作为研究对象。
二、行为主义的局限:
㈠、生物学化倾向严重:否认心理和意识的存在,
把行为归结为刺激-反应的联结,而刺激、反 应又被分析还原为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等生理 活动 ㈡、缩小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否认意识、心理、内 省及相关的概念,使心理学犯了客观主义的错 误,成为没有头脑的心理学 ㈢、犯了环境决定论的错误:忽视刺激反应之间人的 主体性因素的作用,把人视为一架被动的刺激 -反应机器,把环境看作是人的行为的决定力 量
四、魏斯: 魏斯(1879-1931)出生于德国.幼年随家 人移居美国。1916年在密苏里大学梅耶 教授的指导下获哲学博士学位。后一直 在俄亥俄州立大学执教,并从事儿童发 展的研究。 应该根据社会学和生理学的内容来理解 行为 “生物社会行为主义”
魏斯创造了“生物社会的”(biosocial)一 词,进而把人类行为区分生物物理反应 和生物社会反应。生物物理反应主要是 生理学的研究对象,指感觉——大脑皮 层——效应器的生理机制,主要是物理 条件影响下的感觉——运动机能;而后 者正是他的心理学所要研究的,指机体 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也就是感觉——运 动机能与社会组织的相互影响。自称 “生物社会行为主义”者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华生认为,一个人除了能对自己进行内 省观察外,绝不能对其他任何人进行内 省。就是对自己内省观察,也由于缺乏 一致的标准.即使使用经过严格训练的 被试,同样难以获得一致的结果。内省 只能给心理学带来分歧和混乱,必须加 以抛弃,寻求客观的方法。华生指出, 心理学研究的方法有五种:观察法、条 件反射法、言语报告法、测验法和社会 实验法。其中前四种方法是主要的。
㈡、研究对象: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行为 行为就是一种可以观察到的有机体反应,其 本质是人和动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刺激-反 应是有机体所有行为的共同要素 行为包括人类行为和动物行为。 华生认为,心理学研究行为就是要确定刺激 和反应之间联结的规律,以便人们在已知刺 激时就能预知机体的相应反应,或者已知反 应来反推其有效刺激,从而达到预测和控制 有机体行为的目的。
(四)人格理论
在华生看来,人格是个体整个行为模式的 总体,即一个人在反应方面全部(包括现有 的和潜在的)的资产和债务。 华生后来更具体地指出,人格就是个体一 切动作的总和,是个体各种习惯系统的最 终产物。 某一个体在某一年龄阶段的人格,就是他 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各种习惯系统或活动流 的横切面部分,根据某一个体人格中占优 势的习惯系统,就可对个体人格进行分类 并据此而判断其主要人格特征
㈠、观察法: 自然观察:不需要借助于仪器控制的 观察 受控观察:实际上就是通常意义上所 说的实验法;由于采用这种进行观察 时,要受仪器设备的控制,因此又称 为受控观察
㈡、条件反射法: ——行为主义心理学中最重要,也是最能体 现行为 主义观点的研究方法 条件反射法给华生提供了一种完全客观的 分析行为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可把行为 分解为最基本的单元:刺激-反应,从而 为实验室内研究人的复杂行为提供了方便 小阿尔伯特实验
第二节 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
华生(John B. Watson,1878-1958)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行为—《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行为主义 诞生的 标志 ㈠、学科性质: 心理学是一门纯粹的自然科学 要使心理学取得与生物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 同样的地位,就必须放弃心理学研究中一切带 有主观性的概念和术语,而采用更客观的研究 对象和方法 行为主义与生理学的区别仅仅在于对问题的归 类不同,而不是基本原理或特定观点的不同
第四节 对行为主义的评价
一、行为主义的贡献: ㈠、强化了心理学的自然科学特征: 以客观行为代替了主观意识,以实验法代替了内省法,使心 理学可以获得比较客观的研究结果 ㈡、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促进了动物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发展
㈢、促进了心理学的应用研究:
由于行为主义的目标就是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因而特别强 调社会环境对人的塑造作用
㈡、情绪理论: 意识经验不是情绪行为的必要构成要素, 情绪只不过是对特定刺激所作出的身体反 应 婴儿有三种内在的情绪反应:恐惧、愤怒 和亲爱,每种情绪都是由特定的刺激引起 的。 条件化是情绪发生和复杂化的机制
㈢、思维的外周理论:
思维就是一种内隐的感官运动,思维与言语在本 质上没有什么区别:言语是一种外部的语言习惯, 是大声的思维;而思维则是一种内隐的语言习惯, 是无声的谈话——儿童早期思维时总是伴随着出 声的外部言语,但后来逐渐过渡为小声言语,直 到最后听不见其言语 思维的外周理论的证据:对儿童早期和聋哑人的 自然观察 华生的思维的外周理论既缺乏足够的证据,又存 在着内在的模糊性,他过分强调外周事件,以至 于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和大脑在思维中所起的作 用
㈤、社会实验法: 行为主义原理在社会问题研究中的应用。主要是 S-R的应用 四、在具体问题上的观点: ㈠、本能理论: 早期:并不否认本能,只是要用反射概念来解释 本能 后期:完全否认本能,认为所有行为都是学习的 结果 “活动流”(activity stream)概念 :“一切复 杂的行为均来自简单反应的成长或发展” 观点的转变:由“相互作用论”转向“环境决定 论” ,因而特别重视学习问题
㈢、言语报告法: 通过被试报告其体内的变化来实现 “以语言报告,把内省从前门出去而又从后门迎 进来了” 华生认为,语言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反应,听取别 人在接受某种刺激后的语言反应并不违反行为主 义所坚持的客观性原则
㈣、测验法: 测验不仅是心理学中纯粹应用的技术方法, 也是心理学的一种特殊研究方法 华生所说的测验法并不是运用语言所进行 的行为测验,而是测验被试对测验刺激情 境所作出的反应
第四章 行为主义
第一节
行为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
第二节
3 第三节 第四节
其他早期行为主义者 对行为主义的评价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重 要流派之一,它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 一势力„第二势力为精神分析,第三势 力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由美国著名心理 学家华生于1913年开创的行为主义心理 学,很快席卷美国,而且几乎遍及全球, 在心理学史上称为“行为主义革命”。 自1913年至1930年,以华生为代表的行 为主义心理学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第一 代,即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经典 行为主义
华生认为,所有人的素质在出生时都是 相同的,但不同的生活环境及教育训练, 而形成各种相异的行为习惯系统即人格, 特别是在幼年和少年影响更明显。但这 并不是说,个体的人格形成后将一成不 变,在一定条件下还是可以改变的。
人格虽然是比较稳定的习惯行为模式, 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彻底改变人格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 改变个体的环境来重塑个体,用此方 法使新的习惯加以形成。他们改变环 境越彻底,人格也就改变得越多。”
拉施里用老鼠及其他动物做脑切除实验,研究了 脑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他在实验中发现,动物 在学习过程中大量未损伤的脑部神经组织对被切 除组织的功能有补偿作用。他进而认为学习过程 是神经系统整体参与的过程,如果系统的部分受 损或丧失功能,其他部位的组织可以代替其作用。 根据其研究结果,他提出了大脑皮层的整体活动 原则和等功原则。所谓整体活动原则是指,切除 大脑皮层对学习效率影响的大小是以切除分量的 多少为转移的,切除分量越多影响越大。而且受 影响的大小,也随学习活动的复杂程度而不同, 活动越复杂,受影响越大。所谓等功原则是指, 皮层的一定部位,从其对任务的功效来说,本质 上是与另一部分相等。因此,切除大脑皮层的不 同部位,对动物的学习效率并不发生不同的影响。
《意识的行为主义解释》、《脑的机制与智力》 大脑功能两大原则: ——整体活动原则:切除大脑皮层对学习效率 的影响 大小是以切除分量的多少为转移的, 切除分量越多影响越大,而且受影响的大小也 随学习活动的复杂程度而不同,活动越复杂, 受影响越大——等功原则:皮层的一定部位, 从其对任务的功效来说,本质上是与另一部分 相等的,因此切除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对动物 的学习效率并不发生不同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