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课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二课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

பைடு நூலகம்
在很大程度上, 在很大程度上,唯心主义之产生正是为了解决精神的来 源问题。唯心主义哲学家们有各种不同的理论, 源问题。唯心主义哲学家们有各种不同的理论,但基本思路是 一致的,便是设定宇宙有一个精神本质,它是人的精神(灵魂 灵魂) 一致的,便是设定宇宙有一个精神本质,它是人的精神 灵魂 的来源, 的来源,保证了精神的不会完全毁灭和人类精神追求的永恒价 唯心主义的困难在于无法证明宇宙精神本质的存在。其实, 值。唯心主义的困难在于无法证明宇宙精神本质的存在。其实, 无论说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还是精神,都是无法证明的,这基本 无论说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还是精神,都是无法证明的, 上是信念的问题。我们只能在经验范围内证明某物是否存在, 上是信念的问题。我们只能在经验范围内证明某物是否存在, 而无论科学如何发展,人类的经验永远是有限的, 而无论科学如何发展,人类的经验永远是有限的,我们永远不 能对宇宙整体有所经验。宇宙整体之性质是一个超验的问题, 能对宇宙整体有所经验。宇宙整体之性质是一个超验的问题, 对于宇宙有一个精神本质的论断,唯心主义不能证实, 对于宇宙有一个精神本质的论断,唯心主义不能证实,唯物主 义也不能证伪。 些聪明的唯心主义者对此心里是明白的, 义也不能证伪。有 些聪明的唯心主义者对此心里是明白的, 柏拉图称之为“信仰的冒险” 帕斯卡尔称之为赌博, 柏拉图称之为“信仰的冒险”,帕斯卡尔称之为赌博,并且都 认为值得冒这个险,值得一赌。他们的意思是, 认为值得冒这个险,值得一赌。他们的意思是,虽然无法证明 有无,但宁信其有,这比宁信其无好, 有无,但宁信其有,这比宁信其无好,有助于我们过一种崇高 的生活。 的生活。
“一元论”和“二元论” 一元论” 一元论 二元论” “一元论”是主张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的 一元论” 哲学学说, 哲学学说,它分为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 义一元论。 二元论” 义一元论。“二元论”是主张世界存在物质 和精神两种性质不同、互不依赖、 和精神两种性质不同、互不依赖、彼此平行 的本原的哲学学说。 二元论” 的本原的哲学学说。“二元论”企图调和唯 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但最终倒向唯心主义。 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但最终倒向唯心主义。
什么是不可知论? 什么是不可知论? 贝克莱的名言“存在就是被感知。 贝克莱的名言“存在就是被感知。”意思是认识的对象是观念而不是事 我们只能通过感知认识事物,感知之外有什么东西是无法确定的。 物,我们只能通过感知认识事物,感知之外有什么东西是无法确定的。至 休谟更把精神都否定了,因为我们没有关于“自我”的知觉。 休谟更把精神都否定了,因为我们没有关于“自我”的知觉。然后是康德 哥白尼革命” 康德认为“自然的法则在我们的理性中” 的“哥白尼革命”,康德认为“自然的法则在我们的理性中”,法则是理 性加于自然的,而不是自然加于理性的。 性加于自然的,而不是自然加于理性的。 其实哲学意义上的“不可知论”是从“本体’ 超验”的角度来说的, 其实哲学意义上的“不可知论”是从“本体’、“超验”的角度来说的, 而不是从现象界的角度说的。可能还是有人误会了“不可知论” 而不是从现象界的角度说的。可能还是有人误会了“不可知论”。 康德被休谟的“怀疑论 ” 从 “ 独断论 ” 中惊醒 ( 见 《 未来形而上学导 独断论”中惊醒( 康德被休谟的 “ 怀疑论” 康德指出:对于知性范畴的超验使用将导致“独断论” 论》)。康德指出:对于知性范畴的超验使用将导致“独断论”,康德提 认识何以可能”的问题,试图审查人类知性(理性)能力, 出“认识何以可能”的问题,试图审查人类知性(理性)能力,考察人的 认识能力、认识范围,康德从未否定人们可以认识现象意义的自然界, 认识能力、认识范围,康德从未否定人们可以认识现象意义的自然界,康 德对牛顿物理学有坚定的信心,但是康德指出, 德对牛顿物理学有坚定的信心,但是康德指出,人也仅仅只能通过知性范 畴来把握这个现象界,对于“超验世界” 人需要用其他的方式加以把握, 畴来把握这个现象界,对于“超验世界”,人需要用其他的方式加以把握, 而知性范畴则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于是, 而知性范畴则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于是,为后世的非理性哲学思潮的兴起 留下巨大的发展空间。 留下巨大的发展空间。
第二课第一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2、为什么说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 、 在的关系问题? 在的关系问题? 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 是什么? 是什么? 4、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什么? 、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什么?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或者物质与意识 物质与意识、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或者物质与意识、精 思维与存在 神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是精神还是物质, 第一,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是精神还是物质,即思维 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 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把 所有的哲学流派划分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所有的哲学流派划分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阵营。凡 承认物质、 承认物质、自然和客观存在为第一性的就属于唯物主义阵 反之,凡把本原和第一性归结为精神、意识、思维的, 营;反之,凡把本原和第一性归结为精神、意识、思维的, 就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就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第二,世界是否是可知的? 第二,世界是否是可知的?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的问题。 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的标准。唯物主义哲学家一般都坚持世界是可知的。 的标准。唯物主义哲学家一般都坚持世界是可知的。而唯 心主义哲学家则分为两派:一派主张世界是可知的; 心主义哲学家则分为两派:一派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一派 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人类的认识不能达到对世界的认识, 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人类的认识不能达到对世界的认识, 或不能彻底认识世界的本质。 或不能彻底认识世界的本质。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 由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这一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 由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这一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 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 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 前提; 前提;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 的依据, 的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 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 一性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一性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 基本问题, 基本问题,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实际生活并决定着人 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方向。 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方向。
关于哲学所包含的内在矛盾,康德最早做了明确的揭示。 关于哲学所包含的内在矛盾,康德最早做了明确的揭示。 他指出:由头脑(他所说的知性 来解答灵魂(他所说的理性 他所说的知性)来解答灵魂 他所说的理性)所 他指出:由头脑 他所说的知性 来解答灵魂 他所说的理性 所 追问的问题,必定会陷入二律悖反。他因此而断定, 追问的问题,必定会陷入二律悖反。他因此而断定,只能把 此类问题的解答权交给信仰。不过,在罗素看来, 此类问题的解答权交给信仰。不过,在罗素看来,哲学面向 宗教,敢思科学之不思,渴望对宇宙和人生有一种普遍理解, 宗教,敢思科学之不思,渴望对宇宙和人生有一种普遍理解, 又立足科学,敢疑宗教之不疑,寻求确切的知识, 又立足科学,敢疑宗教之不疑,寻求确切的知识,正是这一 结合了两种对立因素的品格使之成为比科学和宗教更加伟大 的东西。 的东西。 也许有人会说,既然哲学所追求的目标——把宗教和科学 也许有人会说,既然哲学所追求的目标 把宗教和科学 结合起来,用头脑解答灵魂的问题——注定不能实现,它的 注定不能实现, 结合起来,用头脑解答灵魂的问题 注定不能实现 努力岂不徒劳。这种看法未免肤浅。从目标不能实现看, 努力岂不徒劳。这种看法未免肤浅。从目标不能实现看,也 许可以说徒劳,但这个徒劳向目标前进的过程却是富有生产 许可以说徒劳, 意义的。对于人类精神发展来说, 意义的。对于人类精神发展来说,科学理性与宗教渴望是两 种不可或缺的动力。正是在哲学中, 种不可或缺的动力。正是在哲学中,它们由于彼此发生的紧 张关系而同时得到了激励。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张关系而同时得到了激励。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在历 史上,凡大科学家都怀有从整体上把握世界的宗教渴望, 史上,凡大科学家都怀有从整体上把握世界的宗教渴望,凡 大神学家都具备寻求可靠根据的科学理性,而他们往往都也 大神学家都具备寻求可靠根据的科学理性, 是大哲学家。 是大哲学家。
哲学和宗教都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方式, 哲学和宗教都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方式,两者所要解决 的问题之性质是相同的,即都是终极关切。和哲学一样, 的问题之性质是相同的,即都是终极关切。和哲学一样, 宗教所关心的也是世界和人生的最根本问题, 宗教所关心的也是世界和人生的最根本问题,要对世界的 本质和生命的意义给出一个完整的说明。但是, 本质和生命的意义给出一个完整的说明。但是,它们寻求 解答的手段却完全不同。在宗教看来, 解答的手段却完全不同。在宗教看来,世界和人生的整体 是一个神秘,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不可能将它弄明白, 是一个神秘,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不可能将它弄明白,惟 有靠神的启示来接近它。因此,人在神面前应知谦卑, 有靠神的启示来接近它。因此,人在神面前应知谦卑,满 足于不容置疑的信仰。相反, 足于不容置疑的信仰。相反,哲学却不肯像宗教那样诉诸 天启权威,对终极问题给出一个独断的答案, 天启权威,对终极问题给出一个独断的答案,而是只信任 理性,要求对问题作出理由充足的解答。在这一点上, 理性,要求对问题作出理由充足的解答。在这一点上,哲 学又和科学一样。 学又和科学一样。 如此看来,哲学的追问是宗教性的, 如此看来,哲学的追问是宗教性的,它寻求解决的方 法却科学性的。哲学家有一个宗教的灵魂, 法却科学性的。哲学家有一个宗教的灵魂,却长着一颗科 学的脑袋。灵魂是一全疯子,它问的问题漫无边际, 学的脑袋。灵魂是一全疯子,它问的问题漫无边际,神秘 莫测。头脑是一个呆子,偏要一丝不苟, 莫测。头脑是一个呆子,偏要一丝不苟,有根有据地来解 疯子提问,呆子回答,其结果可想而知。 答。疯子提问,呆子回答,其结果可想而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