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大学文理学院调查报告题目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完成人姓名系别体育系专业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班级指导教师完成日期2012年5月如何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越来越突出。
为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
2001年,明确提出了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权利的“两为主”政策;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要求多渠道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在入学条件等方面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2009年,中央拨专款用于补充接受农民工子女的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公经费和改善办学条件。
经过这些努力,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
但目前一些地方仍然存在公办学校入学“门槛高”、农民工子女学校教学质量低等问题。
如何进一步解决好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上学问题呢?一要强化流入地政府责任。
广大农民工为流入地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流入地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到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建立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就学经费保障机制,对接受农民工子女人数较多的学校给予补助,做到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
二要发挥公办学校主渠道的作用。
充分挖掘公办学校的潜力,降低入学门槛,简化入学手续,不得随意设置入学条件限制。
对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要与当地学生在收费、管理等方面同等待遇。
三要大力提倡社会办学力量。
农民工子女完全进入公办学校就读在短期内解决是不可能的,这就要充分发挥民办学校的作用。
各地政府部门要在办学场地、办学经费、师资配备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
加强督导,规范行为,促进其办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按照现行的有关政策,这是流动人口在公立小学每学期200元、中学每学期300元、高中每学期500元的借读费,对于一些以从事体力劳动为主,经济收入微薄的进城民工家庭来说,这确实是一道“门槛”。
不过从采访情况来看,他们虽然不能从“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义务教育体制的高度来理解这是“目前过渡时期弥补城市教育经费不足的一种合理过渡方式”,虽然也希望能像郑州等城市一样降低借读费标准或者免收借读费,但大多数还是表示能够理解.(二)不过实际的情况是一些学校收费比教育部门规定的标准要高,有的甚至提出了“赞助费”的要求。
额外的经济要求成为一些进城民工“不可承受之重”,有的不得不为孩子的教育支付巨额费用,有的则在无奈中选择放弃:让孩子返回原籍读书或者干脆处于辍学、失学的状态。
(三)在教育部门“降压”的同时,流动人口子女们的义务教育却被无形中抬高了“门槛”。
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文录认为,外来流动人员为本地的经济发展和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辛勤劳动,但收入低廉,为流入地降低了财政的支出。
此外,外地务工的流动人口在农村交纳了教育附加费,在城市打工也缴纳了工商税、暂住费等一系列的费用。
他们负担了城乡的双重费用,因此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不能以“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为由,以财政或其它原因推卸对他们子女上学的责任,更不应该有漠不关心甚至排斥的思想和意识。
(四)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未来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他们能不能在合适年龄受到必要的教育。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我省在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学问题上还缺乏主动。
有专家认为,流动人口子女日益增多这是大势所趋,政府争取主动、未雨绸缪才是良策,等到城市有能力接纳了才接纳,很多孩子就有可能失去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
可是,进城务工子女越过“经济门槛”向城市课堂迈进,是不是就意味着“万事大吉”了?他们中的一些人发现自己试图融入的脚步又被另一道门槛阻挡着。
小刚这个孤独的外乡小孩被安排在课堂的一个角落里,没有哪个老师关心他是否听懂了一节课的内容,还被同学们赐予了“弱智”的外号;李东东因为与一个当地同学发生了龃龉,对方睚眦必报的父亲非要把这个小外乡赶走;而在最近的一次家庭调查中,借读生占85%的石家庄市正东路小学竟有80%的学生有自卑情绪……(五)在公立学校借读的流动儿童尤其是进城农民工的孩子不在当地,经济条件薄弱,常被另眼相看;由于流动性太大,学校有时会疏于管理;由于没有学籍,成绩因此不计入教学考评,并且无机会参加评三好和一些竞赛,诸多原因让一些孩子们在心理上感到自卑和不平等。
省妇联韩红红认为,如果他们伴随着这种心理成长,他们可能会趋于“激进”化,如果没有合理、平等的教育机制,这一群体可能成为不健康的社会群体。
所以说,要从“今天的教育问题,明天的社会问题”的高度来认识解决这一问题的迫切性。
作为一直关注儿童成长的韩红红希望全社会能为流动儿童创造这样一种理想的状态:“以完全开放的心态来接纳流动儿童,到哪儿他们都能顺利地上学,到哪儿他们都能平等地学习,那时候,‘流动’两个字就会成为历史名词。
”(六)了解几个城市相关的农民工子女上学的情况内五个区,每个区建一至二所中学,缓解教育资源紧张的状况,从而解决外地子女入学难的问题。
但是仅仅这些是不够的,有关专家呼吁,我省也应该与一些外省市区实现“接轨”,转变“包袱”观念,通过改善学籍管理办法、简化就学手续、降低收费标准、减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费用等多种措施,来降低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的“有形门槛”。
与此同时,在目前公立教育资源紧张的情况下,还可考虑这一弱势群体的特殊性,在农民工居住集中地区开办专门的民工子弟学校作为“次渠道”满足一部分民工子女上学的需求。
在河南各地的农民工子女,几乎全部能够顺利进入他们务工所在地的中小学校,令进城农民工发愁的子女上学难问题,在河南省已基本解决。
2005年至2006年,河南省共安排“两免一补”资金26.2亿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180万人次,资助金额和受助学生人数均居全国首位。
进城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9.6%。
2007年,河南省将继续坚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认真做好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并将继续简化各种入学手续,城镇公办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接收经教育行政部门认定分配的农民工子女入学,不得收取借读费,做到农民工子女与城镇职工子女统一管理、统一编班、统一教学、统一安排活动、平等对待。
河南省许多学校已经将迅速提高农民工子女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作为下一步工作的着力点。
在河南各地的农民工子女,几乎全部能够顺利进入他们务工所在地的中小学校,令进城农民工发愁的子女上学难问题,在河南省已基本解决。
2005年至2006年,河南省共安排“两免一补”资金26.2亿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180万人次,资助金额和受助学生人数均居全国首位。
进城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9.6%。
2007年,河南省将继续坚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认真做好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并将继续简化各种入学手续,城镇公办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接收经教育行政部门认定分配的农民工子女入学,不得收取借读费,做到农民工子女与城镇职工子女统一管理、统一编班、统一教学、统一安排活动、平等对待。
河南省许多学校已经将迅速提高农民工子女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作为下一步工作的着力点。
一、农民工经济承受能力较低,子女教育支出过高。
农民工远走他乡,更多的是迫于窘困的生活。
面对子女教育,没钱可以扼杀一家人的梦想。
根据有关规定,城市公办学校对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要与当地学生在收费、管理等方面同等对待,不得违反规定向农民工子女加收借读费等其他任何费用。
尽管如此,无论怎样省吃俭用,农民工的低收入仍无法担负庞大的教育支出。
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已入学儿童中约有10%因家庭贫困难以维持学业。
改善农民工的生活状况,提高其生活水平,已经成为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有待就学的农民工子女数量过多,公办学校接受能力有限。
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还显示,我国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有近2000万。
其中,失学率高达9.3%,近100万名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
面对如此庞大的就学人群,公办学校的接收能力显得十分有限。
非法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取缔,更是雪上加霜,增加了失学儿童的数量,为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加大了难度。
更多的“希望学校”“农民工子女学校”等有待成立,以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三、国家政府扶持范围有待拓宽,力度有待加强。
国家政府一再出台文件,积极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但很多扶持范围有待拓宽,力度有待加强。
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件事情,它涉及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如改善农民工生活状况,提高其社会地位,健全相关保护政策,大力兴办农民工子女学校,关注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等。
四、关注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内心世界。
从农村走进城市,环境的改变与身份的转变向农民工及其子女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
面对特殊的身份、周围异样的眼神,和种种摆在眼前的困境,许多农民工及其子女都无法适应突来的改变。
家长“畏难”,送子女入学不积极;孩子心理负担重,久而久之开始封闭自我,排斥入学。
为他们创造一个和谐温暖的环境,也是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关系到我国人力资源的储备、社会治安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状况,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全局性的特点,这一问题的解决必须从根本上改善农民工生存现状。
新义务教育法的实施,从法律上确定了流动人口子女居住地政府要为他们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
然而,记者最近在银川、南昌、南宁等地采访发现,尽管当地政府也出台了很多政策,但生活在城市的农民工子女仍然遭遇“择优入校”、变相收费、公办学校资源匮乏“三重障碍”。
“择优录取”:成绩瓶颈难煞农民工贺先生前年从新疆来到银川务工,今年将女儿接到银川读书。
开学已一周多,小女儿到哪里上学的事情让贺先生很是犯愁。
他告诉记者,自己住在银川市一家公办小学附近,一开学,就立刻找到了这所学校教务处,为女儿报名。
然而,学校给予贺先生的答复是:对前来报名的外来打工人员子女,学校将进行考试,优秀的学生可以留下来读书,而贺先生的女儿数学成绩差,因此不予录取。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广西、宁夏、江西等省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校对农民工子女“择优录取”的门槛。
广西柳州市中学教师曾范序颇为无奈地说:“学校容量确实有限,只好采取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
”变相收费“借尸还魂”以“择优录取”为名,“变相收费”“红包开路”是农民工子女入学面临的又一障碍。
南昌市《关于农民子女教育工作暂行办法》规定,农民工子女根据居住所在地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就近安排入学,不得收取借读费和与就学有关的赞助费、捐资助学款等。
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公办学校却巧立名目,变相收费。
当记者问一位农民工家长为何不去公办学校给孩子报名的时候,这位家长说:“公办学校,我们交费交不起,还有借读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