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若尔盖湿地生态退化原因及保护方案

若尔盖湿地生态退化原因及保护方案

若尔盖湿地生态退化原因及保护方案焦晋川,钟信,秦嘉励( 四川农业大学林学园艺学院雅安 625014 )E-mail:jjc19841201@摘要:若尔盖湿地是我国宝贵的湿地资源,享有“高原之肾”的美誉。

它在涵养水源、保持生物多样性、调节区域气候、控制碳循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湿地面积不断萎缩,沙化面积逐渐扩大,生物多样性丧失严重,致使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明显下降。

如果不采取切实可行的保护对策,该湿地将面临巨大的生态灾害。

笔者对若尔盖湿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调研,研究表明:各种自然因素和过载放牧、挖沟排水、滥垦滥伐、开采泥炭等人为因素是若尔盖湿地退化的根本原因,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叠加效应加速了其退化,高寒高海拔环境,尤其是低温导致了退化生态系统的难恢复性。

采取全程控制与末端治理相结合的防控手法并配合经济转型与生态补偿才是若尔盖湿地保护的根本出路。

关键词:若尔盖湿地;沙漠化;生态补偿1 前言若尔盖湿是全球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泥炭沼泽,也是黄河长江上游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之一,享有“高原之肾”的美誉。

区内自然资源丰富,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核心保护区,对研究自然环境变迁,古生物物种保存、繁衍、分化等具有重要意义等。

但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湿地面积不断萎缩,沙化面积逐渐扩大,生物多样性丧失严重,致使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明显下降,如不立即采取切实可行的保护对策,该地区将面临巨大的生态灾害。

迄今为止,有关若尔盖湿地保护及沙漠化治理的工作主要包括地质考察[1~2]、动植物种类调查、建立保护区以及少量治沙工作等。

对当地生态退化原因及保护方法进行详尽、全面的论述尚不多见,对如何处理湿地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更未见报道。

这使得众多研究成果在当地施用不得力,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有的甚至出现理论不能与实际结合的情况。

这很难满足对本区生态重建和保护的需要。

笔者通过文献调研,走访和实地观测等研究方法,对本区生态影响因子进行了全面调查,结合国内外关于湿地生态保护的经验与教训以及当地实际情况,探讨了该湿地生态保护方案及未来规划方向。

以期能为若尔盖湿地生态重建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实现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做出贡献;为青藏高原及西部地区更大规模的草原、湿地的沙化治理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对策。

2 若尔盖湿地的自然及社会经济状况2.1 自然环境特征若尔盖湿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N33°11´—33°57´,E102°02´—102°52´),平均海拔3500m,面积30万km2。

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寒温带气候特征。

长冬无夏,春秋短,冬季寒冷干燥,多风雪,温季短暂多冰雹。

日照强烈,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0.6℃—1.2℃,- 1 -极端最高温度24.6℃,极端最低温度-29.5℃。

霜冻期平均22d,年日照2507h,平均年降水量约为600—750mm,5月—10月为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90%。

蒸发量1212.7mm,相对湿度68%,绝对湿度5.1毫巴,干旱指数1.85[3]。

本区沼泽覆盖率达20—30%,贮水量8.4亿m3。

地貌类型主要为低山、丘陵、河谷与阶地。

闭流、伏流与古冰蚀谷地宽阔,各类湖泊,碟型洼地星罗棋布,为湿地发育提供了有利条件[3]。

湿地中潜水距地面多少于1m。

闲流或伏流宽谷地表大面积积水,潜水多是带状或泉源溢出,直接或间接补给湿地。

本区广泛发育了高原草甸土、高原沼泽土、高原泥炭土,集中分布于黑河流域中下游宽谷和湖滨洼地,地面常年积水或为季节性积水。

除此之外,本区还发育有高原褶土,生草冲击土等类型土壤[4]。

2.2 生物资源状况本区植被以高山草甸、沼泽植被为主[5]。

草甸植被分布于山原及丘陵地带坡地、阶地和宽谷,主要为莎草科、禾本科植物。

沼泽植被集中分布于黑河、白河中下游、牛轭湖、山前洼地及丘间和山间伏流宽谷等排水不畅的地带[6]。

在山坡、沟谷两侧分布有灌丛植被,环绕丘状高原的山原地带为森林植被[5]。

本区有多种特有植物和濒危稀有植物,渐危种有扁茎眼子菜、衫叶藻(Hippuris vulgaris)、异枝狸藻(Utricullarla intrifoliata)、小狸藻(U.minor)、睡菜(Menyanthes trifoliata)、水间荆(Equisetum fluviatile)、小叶眼子菜(P.vaseyi)、沮草(P.crispus)等;稀有植物有高山水韭(Isoetes hypsophila)、刚毛荸荠(Eleochalis valleculosa)、楔叶蓼(Polygonum sieboldi)、沼生水马齿(Callitriche hermaphroditica)等;特有种有花葶驴蹄草(Caltha scaposa)、西藏蒿草、木里苔草和华扁穗草(Blysums sinocompressus)[7]。

本区具有特殊经济价值的植物众多,亟待研究、保护、开发和利用。

本区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0多种,见表1:表1 若尔盖湿地地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统计表Tab.1 Statistical graph of the national protected animal in Zoige wetland一级保护动物二级保护动物珍稀鸟黑颈鹤、白鹳、黑鹳、玉带海雕、金雕、白尾海雕、胡兀鹫大天鹅、小天鹅、疣鼻天鹅、棕头鸥、草原雕、鸢、大鵟、普通鵟、秃鹫、猪隼、红隼、燕隼、普通雕鴞、纵纹腹小鴞、高山兀鹫、灰鹤、大鵟、灰鹤珍稀兽野驴、藏牦牛、藏羚羊、河曲马马鹿、水獭、荒漠猫、猞猁、藏原羚其中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是本区具标志性的代表鸟类,属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和世界濒危珍禽。

若尔盖湿地是黑颈鹤重要的繁殖栖息地之一[8.9]。

本区还有78种具有科学和经济价值的动物。

其中鸟纲65种,爬行纲3种,两栖纲3种,哺乳纲7种[9]。

2.3 社会经济状况本区主要居住着藏、羌等少数民族和汉族居民,为保护高寒沼泽湿地的典型生态系统和黑颈鹤等珍稀物种已经建立了辖曼、阿坝的曼扎塘、玛曲的首曲、碌曲的尕海等自然保护区。

本区草原辽阔,水草丰茂,是我国五大牧区——川西北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牧业发达,- 2 -是当地主要经济活动。

但从经济收入总体分析看来还很不发达,特别是第二、三产业非常落后。

区内没有铁路,也不具备发展空运的条件,河流虽多但水浅河弯,封冻期长,故水运也无法进行,运输以公路为主。

由于本区地处高原气候恶劣,滑坡、泥石流频发,公路质量差,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3 若尔盖湿地生态环境退化现状3.1 湿地萎缩1983年一项针对白河、黑河1.8万km2区域的调查显示,该地区的大气降水入渗量远大于排泄量,湿地的含水量极高。

但是,随着潜水面的降低,湿地已大面积萎缩,人畜不能近的沼泽已经几乎消失殆尽。

据调查现在已有近80%的沼泽干涸,多处湖泊和海子消失,沟河断流。

3.2 沙化严重本区沙化面积大,速度快。

目前区内沙化面积约4.67万hm2,尚有潜在沙化草地6.1万hm2,分别占全区草地面积的5.77%和7.55%[11],并在卫星图象中有明显的反映[12]。

另有资料表明本区生态退化速度极快[11],最严重的地方沙化面积每年以200%的速度递增。

照此推算,20年后若尔盖湿地将成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沙漠。

4 若尔盖湿地生态环境退化的危害4.1 生态危机若尔盖湿地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在生物多样性保育、气候调节、碳汇、水源涵养、土壤固持等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沼泽积水的干枯使得原有植物死亡,动物被迫迁移,也为生物入侵形成了条件。

若尔盖湿地提供着6万藏羌族同胞的生活用水,对长江和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做出的贡献不可估量。

如果任由其发展下去,黄河、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将由此毁灭。

本区紧邻岷江源头,湿地退化将直接导致岷江源头环境恶化,危及到岷江流域。

大量湿地物种的灭亡,更是巨大的生态损失。

4.3 社会危机生态和谐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据调查,生态退化已严重危害了当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并威胁到川西平原的农田灌溉,以及长江、黄河沿岸灌区农业生产。

不仅使这些地区蒙受经济损失,而且容易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

本区风景优美,又是红军长征之地,在旅游业发展空间巨大。

本区位于九寨黄龙旅游核心区内,距九寨沟直线距离仅92km,距成都的直线距离仅300km,生态退化还将威胁到四川旅游业的发展。

5 若尔盖湿地生态退化原因分析5.1 自然因素本区地质构成多为三迭系砂岩、板岩、石灰岩和冰川运动的松散堆积物。

区内黄河上游、- 3 -黑河中下游和白河下游流域等地的土壤中以粒级的沙质为主,充填粉沙和粘土,含沙量高,抗蚀力低,故易沙化[12~17]。

第四纪冰川运动,导致河流中心不等量下沉,河流不同程度改道,干涸的河床和沉积的河沙成为了形成草原沙化的又一主要沙源[11]。

若尔盖湿地气候恶劣,多风少雨,生态系统脆弱。

高寒气候使得生态系统生产率极低,植被难以恢复。

植被退化、湿地萎缩给若尔盖地区生活的啮齿动物(主要是高原鼠类:喜码拉雅旱濑和高原鼠)的生存提供了条件,引起鼠虫危害。

以高原鼢鼠为例,一只高原鼢鼠每年可打洞并推出土丘18个,每个土丘可覆盖1—3m2,每只高原鼢鼠每年可破坏草场超过500m2。

这些高原鼢鼠推出的土丘覆盖大量的草场植被,形成新的沙源,加快了草原的沙化。

现今,若尔盖草原鼠害面积已经达到800.5万亩,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81.85%。

由于宗教信仰,当地居民不愿意在动物被捕的地方活动,就使灭鼠变得更加困难。

5.2 人为因素5.2.1 过度放牧本区生态退化的首要原因是长期超载放牧。

从政策上来看,本区畜牧业走的是一条数量型粗放发展的路子。

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和盲目攀比,牧民不断增加牲畜数量。

由于牲口的频繁啃食、趴食草根、瘙痒、践踏等行为使草场植被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导致生态退化。

5.2.2 人为挖沟,排干沼泽为提高草原载畜量和草场利用率,人为的开沟放水已导致大面积沼泽草地脱水而板结硬化。

脱水的沼泽盐渍化,牧草无法生长。

由于气候恶劣,高大乔木更是难以存活,土地被先锋杂草迅速侵占。

表层被大风吹走后露出的土壤几乎不会长出植被。

随着水量减少,由沼泽→半沼泽→草甸→草原→荒漠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18]。

5.2.3 滥垦乱挖垦植和采挖是造成湿地生态退化的又一因素。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当地采取大面积耕翻草地种植粮食(青稞)和牧草的措施,破坏了草原原生植被和土壤腐殖质层,致使耕作层土壤粗瘠化。

古河床上沉积的粉沙翻露出地表后成为形成沙化草地的沙粒来源,加之滥砍草原植被和不规范采挖野生药材,导致退化面积逐年扩大[11]。

5.2.4 泥炭开采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泥炭是一种重要的有机矿产资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