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学原理资料整理

美学原理资料整理

1、美感: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关照、欣赏的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引起的满足感、愉悦感和幸福感,外物的形式契合了内心的结构所产生的和谐感,暂时摆脱了物质束缚后精神上的自由感。

这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所获得的最高享受,也是人类心灵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2、距离说:在我与物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以审美的态度来观赏外物,这时就产生了美。

代表人是英国的爱德华。

布洛。

3、移情:所谓移情,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将自己的知觉、情感外射到外界的事物上,设身处地的把原来无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他也有了感知和情感,从而构成了物我同一,甚至物我两忘的境界。

移情说作为一种正式的审美经验理论形成于19世纪的德国,其代表人物是利普斯。

4、美的规律: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所谓“美的规律”是指事物之所以具有美的特征,之所以成为美的对象的规律。

美的规律实际上就是美的事物的本质,或者说是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本质。

意思是说任何事物,凡是符合美的规律就是美的不符合就是不美的,换言之,凡是美的事物就是符合美的规律,反之就不符合美的规律。

5、崇高:是审美范畴的一种,又称壮美。

它主要指(1)崇高的对象通过感性形态体现出粗犷博大的形式,或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或雄伟的气势等;(2)让人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引起敬仰和赞叹的情怀;(3)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6、悲剧:也可称之为悲或悲剧性,不同于作为戏剧种类之一的悲剧,它比后者的含义更为广泛,它还包括现实生活中的悲剧和其他艺术种类中的悲剧(2分)。

究其实质来说,所谓悲剧是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的信号,是社会生活中新旧力量矛盾冲突的必然产物。

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式,是一种崇高的美。

7、有音乐感的耳朵:马克思说“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是没有意义的”。

听音乐要有“音乐感的耳朵”,欣赏绘画要有“善于识别形式美的眼睛”,这样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具备了各种必要的素质,欣赏者才会与创造者(或表现者)通过艺术作品达到共鸣—艺术欣赏活动的最高境界。

“有音乐感的耳朵”和“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是说美的形式能够被感官所感知。

仅仅具有内在的本质特征或普遍性,而没有得以表现出来的外部现象和个别性,没有凭感官可以直接把握的具体形式,就谈不上美。

因此,美首先必须是形象的。

8、净化:就是通过艺术作品,舒缓、疏通和宣泄过分强烈的情绪,恢复和保持心理平衡,从而产生一种精神上的快感,即美感。

9、自然美:所谓自然美,就是指客观世界中自然物的美,产生和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美,即自然事物、自然景观及其关系所呈现出来的美。

自然美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的,如原始森林等。

另一类是经过人类加工改造的自然美,如农田、果园等。

10、艺术美:即艺术中的审美现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

艺术美就是人创造、提炼的结果,是高于自然的,是人的精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和确证。

11、趣味无可争辩:这句谚语强调了审美趣味的个体性,因为它是人们的个人审美发展的产物;也强调了审美趣味的主观性,因为它是对审美现实的主观关系的表现。

趣味之所以无可争辩,按照康德的解释,是因为“每个人有他自己的趣味,”按照一个一定的客观原理检查和证明某种趣味,是绝对不可能的。

12、美是理性的感性显现: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由德国古典主义美学家黑格尔提出来的关于美本质的论断。

他认为美的根源在于理念,在于绝对精神,而感性的实在不过是理念生发出来的,是作为理念的客观性相。

与柏拉图不同,黑格尔的理念强调的是概念与实在的统一,在他看来,理念显现于现象,成为具体的统一体,才能有美。

1、如何理解美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1)人的本质力量包括自然的本质力量和精神的本质力量;(2)"对象化"是人"化"到对象中去然后再从对象中表现出来,使对象成为自己的"作品";(3)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关系中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全面地在对象世界中展现出来;(4)美离不开活的形象,美只能是充满了生命力的活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不可能是本质概念的对象化;(5)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人按照美的规律,按照对象的性质和特征,在对象中进行自我创造,从而把对象塑造成为美的形象。

2、美感是怎样产生的,如何理解美感的本质?⑴美感的产生是以人类的诞生为前提的。

因此,实践特别是人在劳动过程中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不仅是人类诞生的必要条件,也是美感产生的必要条件。

⑵美感是由动物的快感进化而来的。

就生存欲望来说,生存本能在工具的制造和使用过程中得到了发展,人类不仅活着,而且能不断地创造着、欣赏着。

正因如此,人不仅具有与动物一样的适应环境的快感,而且具有欣赏周围世界的美感。

就生殖欲望来说,“性的选择”在人那里经过社会化的装饰和打扮,在形式上转化为有意识的对于形体美的追求,在内在含蕴上升化为爱情。

⑶人类的美感,来源于动物性的本能,却超越了动物性的本能,它是在人开始制造工具、把自己从自然中分化出来后,对自己的生产和生殖活动所采取的观赏的态度。

正是由于这种观赏性的态度,使得美感超越了物质的生理的需要,而成为一种社会性的心理和精神的需要。

美感从根本上说,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而引起人的一种意识活动和情感活动,这种意识活动和情感活动只有在人对客观事物的美的审美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发生。

3、简述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及其影响?美学思想:(1)在《大希庇阿斯》篇中,他批判的总结了前人对美的各种看法,明确的反对了早已流行的对美的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解释,而是提出了“美本质”即“美的理式”这一概念。

总结说“美是难得”。

(2)他提出了著名的美是理念说或分有说,建立了他的本体论美学。

(3)否认美的客观现实的根源和基础,割裂了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他认为美本身是脱离个别美的事物,而是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

(4)提出和比例的、恰当的是美的。

(5)认为美和美本身是两种不同的事物。

影响:柏拉图在美学史上的重大贡献,就在于它最早创立了本体论的美学,揭示和肯定了美不同于平庸现实和感觉的高贵性的一面,从而使人对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他提出的“美是理式”标志着西方美学研究方法的创新,而他对美感的分析则体现着实践思想的萌芽。

他的美学思想具有承前启后的里程碑式的意义,对建设中国当代美学理论也具有积极的意义.4、如何理解科技美与艺术美的融合?(1)求真与寻美。

蔡元培先生说过“科学与美术有不同的特点…但是科学虽然与美术不同,在各种科学上,都可以应用美学眼光的地方”。

美感对于发现新的规律、创造新的理论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求真与寻美一样,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对于高科技产品的发明,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2)艺术与科学的异同与融合。

①它们都产生于神话,后来发展成两支,成为人类文化的两翼②创新性,没有创新,两者都将失去生命力,无法发展③协同性,美感是科学家灵感的激发剂,而艺术亦需要科学技术发展的帮助。

(3)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融合。

①创新需要多种思维②创新思维需要洞察力、想象力、审美鉴赏力③“求真寻美”是创新知识的动力和途径④科技美和艺术美在创新思维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如何理解自然美的崇高?自然界的崇高主要表现在自然物的形式上,它往往显示出自然物量的巨大和力的强大。

从而显现出人的感官难以掌握的无限大的特性。

自然界中暴风骤雨,虎啸山林等,以力的强大,显现出自然界的崇高美。

也就是说,自然的崇高美经历了一个人类由对自然的恐惧到产生审美愉悦的过程。

在克服对自然的恐惧之后,它们身上才真正体现出的自然界的崇高。

前面所说的自然现象都是自然界的崇高,是自然美的一部份,之所以把它们归为自然美,是因为这些审美对象都未经人类实践活动改造,之所以引起人的愉悦感、崇高感是因为:人在战胜自然界对象引起的恐惧和压抑中,对自身的力量产生欣羡和崇敬。

由此引起的崇高感也是更加高级的。

1、试述马克思关于两个尺度的论述,并谈谈你的理解?①在《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一书中,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因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

”;②人在劳动实践中创造美的事物的基本规律,就是把人类的主观愿望和目的与具体事物的客观属性结合起来,把人的本质力量表现为可供审美欣赏的形象;③这两种形式就是两种尺度即:外在的尺度和内在的尺度,外在的尺度从对象方面讲指事物的外部形态,从主体方面讲之人的外在肉体需要;内在尺度从对象方面讲,指事物的内在规律联系,表现为客体的内在规律,从主体方面讲,指人的高级精神需要表现为合主体的内在目的性;④人的内在尺度应该以充分把握和尊重其他物种的尺度和内在价值为原则,避免把后者当做实现人的价值的纯粹手段,在两者之间建立平等和和谐的关系。

2、试述距离创造美感?①距离说要在物我之间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从而以审美的态度来观赏外物,这时就产生了美,由布洛提出。

距离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否定的”、“抑制性的”,使我们从事物的实际利害关系中超脱出来,二是“肯定的”作用,摒弃利害之后,对象会呈现出新的美学意义。

②美在距离的说法从过去欣赏和创作的实践来看有一定的根据,抓住了美虽然离不开真,但毕竟不是真的特点,看到了欣赏和创造过程中的一些审美现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它的缺陷则是没有从美本身的形式和性质上来探究美,而只是从人对美采取的一定的距离的态度来探讨美,这就很容易把美看成是人对现实的某种态度。

事实上,美不是一种主观态度,而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这一现象美不美,不在于是否和我们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而在于是否能和我们发生审美关系。

这要求我们不是和生活保持距离,而是要深入现实生活.距离说只看到了欣赏和创造过程中的某些表面现象,并没有抓住美的本质。

3、结合美学史上关于悲剧理论的探讨,谈谈你对悲剧的认识?悲剧性的本质:悲剧是一种崇高美,是一种美学范畴。

关于悲剧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科学的研究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在这个基础之上对悲剧的本质作了深刻的说明。

恩格斯在评论拉萨尔的剧本《济金跟》是曾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至今的悲剧性突破’”悲剧本质在于客观现实中的矛盾冲突,这种冲突有其客观的历史必然性。

鲁迅也曾说过,“悲剧将有价值的东西撕裂给人看”。

这里说的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是指那些合乎历史必然性的人类进步要求和美好品质.这里说的毁灭是指这些有价值的东西,是指在历史条件下所遭受到的挫折失败和牺牲。

总之:(1)悲剧的本质在于悲剧人物的悲剧性格所导致的悲剧冲突。

(2)悲剧冲突的实质在于主体所代表的正义精神和永远不能满足的现实之间发生了矛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