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夫之美育思想初探

王夫之美育思想初探

[ 3]
, 二气絪缊运化、 天资始万物都
遵循一定的规律即 道 、 理 , 而 天以其阴阳五行 之气生人 之时 , 理皆寓焉而凝之为性。 气运化成 人形质时 , 理、 道寓气中凝为人性, 正所谓 神之有其 理, 在天为道, 凝于人为性。 人性一经形成也不是 一成不变的, 王夫之 还肯 定了 人性在 后天 的变 化 发展。 王夫之认为作为万物资始者的天是至 善的化
[ 15]
第1期
刘翠红: 王夫之美育思想初探
81
超越的人生过程就是一个自育和他育相结合的美育 过程。 三、 诗乐美育 ! ! ! 文之以礼乐而涵养其性情 王夫之反对释、 老禁欲和理学 存天理, 灭人欲 的主张, 他认为情与欲是人性不可或缺的部分 , 所谓 天以其阴阳五行之气生人 , 理即寓焉而凝之为性 , 故有声色臭味以厚其生, 有仁义理智以正其德 , 莫非 理之所宜。声色臭味, 顺其道则与仁义理智不相悖 害, 合两者而互为体也。 他又说 : 情者 , 性之依 也; 拂其情, 拂其性矣。性者 , 天之安也; 拂其性 , 拂 其天也。[ 20] 情、 欲与仁义礼智合而为性体 , 在感性 生命丰厚的基础上赋予人以道德理性, 这才是健康 合理的人性。违背情就违背了性进而违背了天 , 所 以不能压制、 禁锢情与欲 , 而是要顺应天性并给予适 当合理的满足以发展人的天性。这个重任王夫之就 委之于文艺尤其是诗乐了。 以诗乐育人是实施美育、 培养完善和谐人格的 最佳途径, 这是由诗乐本身特性决定的。王夫之认 为诗道性情, 他说: 诗以道性情, 道性之情也。性中 尽有天德、 王道、 事功、 节义、 礼乐、 文 章, 却分 派与 易、 书、 礼、 春秋去, 彼不能代诗而言性之情, 诗亦不 [ 21] 能代彼也。 情感领域是诗的独特领域 , 王夫之维 护了诗的纯审美性。王夫之认为诗的本体是浸透着 情感的意象, 他说: ∃诗言志, 歌永言 % 非志即为诗 , 言即为 歌 也。或 可 以 兴, 或 不 可 以 兴, 其 枢 机 在 此。 饱含着情感的审美意象才能真正感动人, 也 只有这样的诗才是真正的诗。诗乐都是以直觉形象 直接激起并推动人的情感 , 最终对人 心、 人性 起作 用。前面讲到, 情感不但是人性的组成部分, 在人的 学习、 修为过程中也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所以王 夫之强调了诗乐美育在培养完善和谐人性过程中的 重要作用。他说诗乐能 涵泳性情而涤荡志气。 [ 23] 即诗乐能使情感和谐 , 能净化心灵、 鼓舞志气; 诗道 性情 , 人满怀或喜或悲之情可通过诗乐宣泄出来, 一 吐为快; 还有前人多论及的 兴、 观、 群、 怨 说, 无论 是作者之 兴、 观、 群、 怨 还是 读者各以其情 而自 得 的 兴、 观、 群、 怨 , 王 夫之 都 要让 人 情 无 所 [ 24] 窒 , 这都道明了诗乐对人情感的满足与 宣泄的 作用 , 这就有利于人身心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 情 感的宣泄与满足不等于纵情, 人的情要发而有节, 即 使怨也要 以其群者而怨 , 要有目的有意识的去调 节、 陶冶、 规范人的性情, 使之合乎一定的社会要求 和理性规范。王夫之还说: 乐之用大矣, 以之格神 人, 易风俗 , 宣天地之气而人 心之和。 [ 25] 即 诗乐可 以陶冶性情、 怡养人格 , 以使人性和谐平衡; 而且能
[ 8]
生境界 王夫之是气一元论者, 认为太虚 絪缊的阴阳二 气是万物的本原 , 他说: 太虚即气 , 絪缊之本体。 阴 阳合于太和, 虽其实气也 , 而未可名之为气, 其升降 飞扬 , 莫之为而为万物 之资始者 , 于此言之则 谓之 天。[ 1] 天者 , 资始万物之理气也。[ 2] 人物之生, 皆 絪缊一气之伸聚
王夫之是中国古典文化精神的集大成者, 他的 思想倍受海内外学界的关注, 但前人对其美育思想 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全面。综观儒、 道、 释各家, 中 国古典文化的精粹是一种独特的人文传统, 以人生、 人的精神为关照, 以塑造理想的人为目标。王夫之 作为儒家思想的总结和集大成者也不例外, 他的美 育思想也是以这一传统为核心的。王夫之 天人合 一 的思想, 超越当下人格使之 无限趋向完美 的思 想, 他的诗教、 乐教观 , 还有美育渗透进德育、 智育而 起作用的思想等是他美育思想的精华所在, 也凸显 了中国式美育的独特之处。 一、 美育的终极追求 ! ! ! 天人合一 的理想人
第 24 卷第 1 期 2008 年 2 月
德州 学院 学 报
Journal of Dezhou University
Vol 24, No 1 F eb. , 2008
王夫之美育思想初探
刘翠红
( 德州学院中文系 , 山东德州 253023)

要 : 王夫之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 , 目前学界对其美育思想缺乏系统的思考和全面的探讨。 王夫之美育 的
收稿日期 : 2007 05 23
[ 4]
Hale Waihona Puke 。宇宙 万物的 具体 规定 性和 客观 规律 性是
理 ; 势 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而 ∃势% 字 精微 , ∃理% 字广大 , 合而名之曰∃天% 。 [ 9] 天 就不但
作者简介 : 刘翠红 ( 1978 ) , 女 , 山东宁津人 , 助教 , 硕士 , 主要从事中国古典美学研究。
80
德州学院学报
第 24 卷
包括万物的客观规律性, 还包括万物变化、 发展的必 [ 10] 然趋势。还有 道者 , 天地人物之通理 , 道 也 是宇宙万物共同遵循的普遍规律。王夫之肯定了人 与这至真之天的合一 : 无以知天 , 于事物知之尔。 知事物者心也。心者, 性之灵天之则也。 ( ∀读通鉴 论# 卷七 ) 人 心可 以 通过 认 识事 物及 其 规律 来 知 天 , 人的认知之心是 天之则 , 人与万物有共同的 本原 , 天理、 人心一也, 这样基于天人合一基础上的 认识最终又走向天人合一。张世英在其∀天人之际# 中认为王夫之 格物致知 的 致知 远不止是单纯的 理性认识。 盖耳目止于闻见 , 唯心之神彻于六合 , 周于百世。[ 11] 德性之知, 循理而及其原 , 廓然于天 地万物大始之理 , 乃吾所得于天而即所得以自喻者 [ 12] 也。 张世英认为这里的 心之神 、 德性之知 是 指 把握天人合一之无限整体的功能 , 因此 致知 既是人的 主客二分的认识功能或理性功能 , 又是 超主客二分、 超越理性的功能 。超越主客二分而 把握天人合一的无限整体, 就是要达到王夫之追求 的 彻于六合, 周于百世 、 廓然于天地万物大始之 理 , 即了悟自然万物的生命律动 , 洞彻天地的玄妙 之机 , 澄明天人合一的无限整体的至美生命境界。 这一点在王夫之诗学理论中体现得更纯粹。他 论诗始 终 围绕 情 景关 系, 他 曾 描述 意象 的 由来 : &&取景则于击目经心、 丝分缕合之际, 貌固有而 言之不欺。而且情不虚情, 情皆可景 ; 景非滞景, 景 总含情。神理流于两间, 天地供其一目 , 大无外而细 无垠。[ 13] 诗人胸中涌动着情, 举目所见天地之景就 都浸润了诗情。当下之景与审美心灵相凑泊, 内心 与外物在审美直觉中达到一种相冥契的境界, 天地 之至美就产生了。诗人在此瞬间能廓然天地万物 , 直见天地之神理。王夫之推崇意境深远的诗, 认为 诗人有 广远而微至 的胸怀才能使诗作 风日云物 , 气序怀抱 , 无不显著。 甚至诗之境界 长可千年 , 大 可万里, 一如明月之在天而不改。 外在景物与人 的情性相互浑融、 相为澄明, 使人进入到一种超越时 空而无限寥廓深远的浑涵境地 , 人的精神也达到了 无限自由的境界。 在诗的审美境界中, 人心洞彻了浃于天地间的 神理而 彻于六合, 周于百世 , 王夫之吸收了以真美 为主的审美意境说 , 同时保持了以美善为主的儒家 传统 , 以他天才的融会贯通将至真、 至善、 至美统一 于诗的 天人合一 境界之中。这种至善、 至真、 至美 的 天人合一 的境界也是人精神极度自由的境界 , 在这种境界中人心灵体验到了 一种极其美妙 的畅 适。这境界正是王夫之人格美育的终极追求。他还
终极 目标即使人实现一种 天人合一 的理想人生境界 ; 王夫 之认为 美育应与 人生过 程相始 终 , 是 人面向 理想境 界 对自己当下人生的无限超越的过程 ; 王夫之重视 培养完美和 谐人格 的美育过 程中诗 乐所起 的作用 ; 他还 探讨了 教 学过程中美育原则的应用等。在中国美育思想史上王夫之的美育思想处于集大成又使之走向历史终结 的地位。 关键词 : 王夫之 ; 美育思想 ; 人生境界 ; 理想人性 中图分类号 : G 40- 01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4 9444( 2008) 01 0079 04
身 , 他说 : 天 唯其大 , 是以 一阴 一阳皆 道, 而 无不 善。( ∀船山全书# 第六册第 959 页) 天之道, 惟其气 善 , 是以理之善。[ 5] 宇宙本 原的气本 善, 其 所涵之 理、 道也必具备善的品性, 气 絪缊不息 、 运化生人 , 则 人所分得的一份理气也必是善的 , 王夫之说: 性者, 气顺理而生人, 自未有形而有形 , 成乎其人 , 则固无 恶而一于善, 阴阳健顺之德本善也。[ 6] 就是说, 初生 时人秉天理而 成之性必然是善的品性 , 这 天命之 性 也成 为人 后 天不 断 向善、 与 天 合一 的 先天 依据。 王夫之的 天 是人格化了的 天 , 有 元亨利 贞 之德 , 而且能氤氲二气、 运化五行、 资生万物, 这 样的 天 就是尽善尽美的境界。因为在儒家看来, 尽善就已经是最高的美 , 是理想人格追求的极至境 界。人继天理而亦有人道 , 在人生过程中要使人道 无限合于天道, 使人性无限趋合于天之至善、 至美的 品性。这样 , 王夫之把尽善的人格与人生境界神圣 化、 审美化了 , 在赋予 天 以极至人格的同时也将人 格天道化, 在这种泛道德化的天人交泰中要实现天 人交融合一的审美境界。 作为中国文化精神的集大成者 , 王夫之的 天 还具有至真内涵。他说 : 万物皆有固然之用 , 万物 皆有当然之则, 所谓理也。[ 7] 理当然而然, 则成乎 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