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人生观
罗建
(北方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微电子系10-1班)
【论文摘要】
庄子的人生,追逐的是生活的理想境界以及对其的实践方法,是对精神自然状态的认知过程,从而达到超脱尘世,无拘无束的精神自由世界。
他的这种思想对后世文人乃至各种职业的人们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
淡薄;豁达;自由;自然
引言
在中国古代,涌现出无数的思想大家,他们的思想认知对后世人们的精神追求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而庄子以其独到的思想见解,更给后人以启迪。
他超脱自然,追求自由的豁达人生观,正是我们身处物质社会的人们应该学习的。
1、庄子的人生态度
人生为何而活,现在很多人都不禁问到这个问题。
追名逐利?富贵荣华?或许在当下这个现实的无法再现实的世界里,这是最重要的;但是对庄子而言,这不是!他宁愿做水中的一条游鱼,也不愿意放弃自由;他宁可毕生穷困,也不沾染名利;他即使在偏僻简陋的小巷中,也不忘自己的志向,致力于对道学的研究。
他以其超脱世俗的心态,潇洒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庄子·山木》中记道: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逢系履而过魏王。
魏王曰:“何先生之惫邪?”庄子曰:“贫也,非惫也。
上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
王独不见夫腾猿乎?其得楠梓豫章也,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虽羿、蓬蒙不能眄睨也。
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间也,危行侧视,振动悼栗,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
”由此可见,庄子对于自己的处境是何等的洒脱,对名利的淡薄之心也就不言而喻了。
对于庄子的人生观,或许还可以由此看出。
“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赉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如此!”“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这是庄子在即将去世的时候对弟子所说的话,试问当世之中还有何人可以有如此气概。
庄子所追逐的人生,是精神世界的享受,有着超越世俗的思想认知。
在他看来,生与死的界限本来就是不存在的,因为那是自然之规律。
既然终究要发生,又何必苦苦逃避,当死亡来临,只需一笑而过而已。
2、对自由的追求
庄子在《逍遥游》中说到:“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在庄子看来,人生在世,之所以会有诸多苦恼,就是因为受制于各种限制,不是一种真正的自由状态。
人要得到真正的自由,就要学会超越那些禁制,达到“无待”境界;然后还要放下自己的主体意识,升入到“无己”之境。
很明显,庄子所说的这种自由状态是绝对的自由,然而这种自由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可庄子在《天下》中这样记载:“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可见,庄子追求的乃是一种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有许多不可能实现的梦,但是在精神的世界里,我们却可以实现。
在那个虚拟的世界中,我们
自己的意志才是主导一切的根本。
或许庄子所追求的,也正是如此。
总结
春秋战国时期,烽烟四起,战乱不断,人们要么追逐天下霸权,要么疲于在战火谋取一丝生机。
在那个时代,庄子是寂寞的,他所坚持的人生观正如屈原所说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他总是独立于世俗之外,不屑于荣华富贵,名利权势,于是拒绝了宰相高位;他坦然于生死,对生与死的界限有着不同于世人的见解,于是面对发妻之死的时候,他还可以鼓盆而歌;他始终追求与自然的统一,于是当梦中的蝴蝶翩然起舞的时候,自己竟也飘飘然化蝶于百花之中。
庄子,总是和自由,豁达,乐观联系在一起。
在那个他无法改变的世界里,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思想理念,探索人与自然的界限,生与死的距离;他始终追求着自己所向往的自由世界,超然于物外,无拘无束。
正是因为如此,中华民族才诞生了这样震古烁今的超然人生观。
【参考文献】
(1)崔大华《庄学研究》[M],人民出版社, 2005。
(2)张运华《先秦两汉道家思想研究》[M],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3)殷翔昊《庄子的超然人生》,当代人(下半月)2008年第8期,16-002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