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管理)清华大学热能工程培养方案本科生壹.培养目标热能工程系主要培养清洁能源转换和利用和环境保护领域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对该学科领域的教学、科研、工程技术、运营管理等各方面的人才需求。
学生应具备宽广的自然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坚实的工程技术基础理论,且且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
学士学位获得者应能成为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或工程管理人员。
二.学制和学位授予本科学制4年,对完成培养要求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三.培养方案热能工程系有本科专业壹个: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属于“动力工程和工程热物理”壹级学科。
本科培养总学分170,其中春、秋季学期课程学分140,平均课程周学时20左右。
夏季学期实践环节15学分,综合论文训练15学分。
科课程设置1.人文社科类课程(35学分)a.“俩课”:(共5门,14学分)思想道德修养2学分毛泽东思想概论3学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3学分邓小平理论概论3学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3学分b.人文选修课(任选6门,13学分)c.体育课(4学分)前四个学期必修4学分体育(1)体育(2)体育(3)体育(4)后四个学期限选体育专项(1)体育专项(2)体育专项(3)第1~4学期的体育(1)~(4)为必修,每学期1个学分,共4学分;第5~7学期的体育专项为限选,不设学分,计通过和不通过;第8学期的体育为任选。
体育学分不够或不通过者不能获得本科学位。
d.外语课(4学分)以英语水平考试Ⅰ、Ⅱ为标志,目标管理,获学士学位必须通过水平考试Ⅰ,获4学分。
全校英语课程分层次、类型供学生选修,每门课2学分,作为选修课程学分;本科新生入学第壹学期按入学分级考试成绩选修课程。
2.自然科学课(36学分)1)数学(7门,21学分)a.必修:16学分10420743微积分I3学分10420753微积分II3学分10420764微积分III4学分10420684几何和代数(1)4学分10420692几何和代数(2)2学分b.选修:在以下课程中必须任意选≥4学分的课程。
(或在导师指导下选修其他数学课程) 10420243随机数学方法3学分10420803概率论和数理统计3学分10420252复变函数引论2学分10420262数理方程引论2学分2)物理(12学分)10430484大学物理B(1)4学分(春)10430344大学物理(1)(英)4学分(春)10430494大学物理B(2)4学分(秋)10430484大学物理(2)(英)4学分(秋)10430484物理实验(1)2学分(秋)10430484物理实验(2)2学分(春)3)生物和化学(≥1门,≥3学分)10440103大学化学A3学分(秋)10440103大学化学(英)3学分(秋)10440111大学化学实验B1学分(秋)10450012现代生物学导论2学分(秋)10450021现代生物学导论实验1学分(秋)3.信息技术基础课(≥10学分)1)电工电子类课程a必修20220044电工和电子技术4学分b选修20220314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1)4学分(秋春)20220324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2)4学分(秋春)20220053电工技术3学分20220064电子技术4学分2)计算机应用基础类课程a限选20220233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3学分20740053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3学分30340143过程工程基础3学分b任选20330013实用软件技术基础3学分20740042计算机文化基础2学分信号和系统4学分也可选修其他计算机类相关课程4.机械大类核心课程(36-40学分)1)设计和制造类课程4门20130423机械制图基础3学分(秋)20130463机械原理3学分(秋)可选2学分课20130473机械设计3学分(秋)可选2学分课(课号待定)制造工程基础3学分(秋)2)力学和材料类课程3门20330343材料力学4学分(秋)可选3学分课20330334理论力学4学分(秋)20120023工程材料3学分(秋)3)热学和流体类课程3门20140064工程热力学4学分(秋)30140284传热学4学分(秋)20330274流体力学4学分(秋)可选3学分课4)测量检测和控制工程基础2门30120143测量和检测技术基础3学分(秋)30130123控制工程基础3学分(秋)5.专业方向课组1)专业限选课a技术基础课(2门,7学分)30140294燃烧理论4学分30140323应用流体力学3学分40140873制冷技术原理3学分40140883动力系统建模和仿真3学分b专业课(8学分)要求:以下课组须交叉选,即:Ai+Bi+Cj(i≠j)或SCj+Bi(B类任选壹门)A类:1.30140314热力设备传热和流体动力学4学分2.40140704动力机械及工程原理4学分3.40140694流体机械原理及设计4学分B类:1.40140652热能工程课程设计2学分2.40140672动力机械及工程课程设计2学分3.40140662流体机械课程设计2学分C类:1.40140682热能工程基础2学分2.40140642动力机械及工程基础2学分3.40140632流体机械基础2学分2)专业选修课(³12学分)40140012热工实验技术及数据处理2学分40140072受压容器强度2学分40140312联合循环系统2学分40140362热力涡轮机装置2学分40140762热能动力系统2学分20140052弹性力学和有限元2学分40140522流体机械系统仿真和控制2学分40140552液力传动2学分30140012专业英语阅读2学分40140752多相流动基础2学分40140712可再生能源及其利用技术2学分40140722现代热物理测试及分析技术2学分40140742高新科技中的传热学及应用2学分30140342工程声学基础2学分30140352先进控制系统2学分40140782热力系统综合自动化技术2学分40140772动力系统监测和诊断原理2学分40140842燃料电池发电技术基础2学分能源动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能源利用和环保、热科学及应用、制冷和低温、推进技术、新能源利用等领域课程若干门,每门2学分。
本系和外系开设的相关课程(包括专业必修课类中未选的辅修专业课Ci)6.实践环节(31学分)12090043军事理论和技能训练3学分10640852外语强化训练2学分20510082金工实习C(集中)2学分20130212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2学分40140593专业认识实习3学分40140494生产实习(含组织参观)4学分40140600综合论文训练15学分硕士生壹、培养目标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坚持又红又专,德、智、体全面发展,要求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能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二、学习年限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的学习年限壹般为二至三年。
在职硕士生的学习年限可适当延长半年至壹年。
三、适用专业⑴工程热物理⑵热能工程⑶动力机械及工程⑷流体机械和工程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期间,需获得学位(必修)课程学分不少于14,必修环节学分不少于4,非学位课程学分不少于5,总学分不少于23(其中考试学分不少于17,自学课程学分另计)。
1.学位(必修)课程(14学分之上,考试)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至少3学分)社会主义和当代世界(60610021)1学分(考试)自然辩证法(60610012)2学分(考试)②第壹外国语(基础部分)(60640014)2学分(考试)③基础理论课(至少4学分)数值分析A(60420004)4学分(考试)数值分析C(仅限长工龄单考生)4学分(考试)偏微分方程数值解法(60420084)4学分(考试)应用数学方法(60420074)4学分(考试)其他数学类硕士学位课程④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至少6学分)高等传热学(60140014)4学分(考试)高等热力学(70140014)4学分(考试)分析和计算流体力学(70140024)4学分(考试)流体力学(60330034)4学分(考试)粘性流体力学(70140113)3学分(考试)之上四门至少选壹门现代控制理论(60250074)4学分(考试)沸腾传热及俩相流动(70140033)3学分(考试)热力系统及设备最优化(70140043)3学分(考试)过程数据的计算机处理(70140053)3学分(考试)热工动态学(70140063)3学分(考试)叶轮机械气动热力学(70140073)3学分(考试)燃烧过程的数值方法(70140083)3学分(考试)空调系统过程分析和模拟(70140093)3学分(考试)高等燃烧学(70140104)4学分(考试)水利机械流动理论(70140123)3学分(考试)弹塑性力学(60330084)4学分(考试)断裂力学(60330053)3学分(考试)水利机械空蚀和磨损(70140133)3学分(考试)水利机械装置系统动态仿真和优化控制(70140142)2学分(考试)系学位委员会认定的其它专业基础课或外系相关专业学位课程(考试)2.必修环节(至少4学分)①文献综述和选题报告(60141001)1学分(考查)要求查阅壹定数量的文献资料,写出不少于八千字的书面报告,内容由文献综述和选题报告俩部分组成。
考核成绩含书面报告成绩和口头报告成绩俩部分。
文献综述和选题报告第三学期初(即10月底)完成。
②学术活动(60141002)1学分(考查)要求参加10次之上,其中2次为跨二级学科的学术报告。
每年应有不少于500字的小结,经导师签字后自己保存,第五学期初交研究生科记载成绩。
(登记表将在入学初由研究生科发,学生根据参加活动情况按时填写且请负责人签字后自己保存)③社会实践(60140003)2学分(考查)入学后的第二学期末,按研究生院要求参加有组织的为期4~6周的社会实践壹次,要求写出书面,内容包括思想小节和技术报告俩部分,且在全系组织的社会实践汇报会上总结汇报,由同学互评,思想工作组给出成绩。
3.非学位课程(至少2门课、5学分之上,其中考试学分至少为3)①实验类、计算机类、跨二级学科的专业课程(至少选1门)至少3学分(考试)②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环境类课程2学分之上③热能动力工程前沿(90140012)2学分4.自学课程和研究课题有关的专业知识,可由导师指定内容系统地自学,且列入个人培养计划。
自学课程学分另计。
5.补修课程凡跨学科录取的硕士研究生,壹般应在导师指导下补修俩门或俩门之上的本科生必修的主干课程,补修科只计成绩,不计入研究生阶段的总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