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地理必修一12月月考试题

高一地理必修一12月月考试题

义乌外国语学校12月月考高一地理试题(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60分)1.考试的这一天(今天),太阳直射点: A .在南半球并向南移动 B .在南半球但向北移动 C .在北半球并向北移动D .在北半球但向南移动2.北半球各地昼渐短、夜渐长的时期是: A .春分日至秋分日 B .秋分日至春分日 C .夏至日至冬至日 D .冬至日至夏至日 3.当本初子午线与昏线重合时,北京时间为:A .9月24日2时B .6月22日8时C .3月21日0时D .12月22日12时 图为某地5月5日前后几天的天气变化资料统计图,回答4~6题。

4.这次天气变化过程最有可能是由:A .反气旋造成B .气旋造成C .冷锋造成D .暖锋造成 5.这次降水的形成原因是:A .气流下沉造成B .气流对流上升造成C .暖气团主动沿锋面爬升造成D .暖气团被迫抬升造成6.此系统易造成:A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B .东北、华北地区的夏季暴雨C .东南沿海的台风天气D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天气 图5为“某地天气系统和地质构造示意图”。

读图完成7-9题。

7.关于乙地天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受冷锋影响,气温将降低 B.受暖锋影响,气温将升高 C.受冷锋影响,气压将降低 D.受暖锋影响,气压将升高 8.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A.图示地区地质构造为褶皱B.乙地背斜成山C.丙地向斜成谷D.丙、丁之间有断层 9.受侵蚀作用影响最强的地区是:A. 甲B. 乙C. 丙D. 丁10.秘鲁渔场若用下图洋流剖面示意图来解释其成因,应选: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11~12题。

11.a 、b 、c 、d 代表的地质作用分别是: A .岩浆冷却、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B .外力作用、岩浆冷却、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C .外力作用、重熔再生、变质作用、岩浆冷却 D .变质作用、岩浆冷却、外力作用、重熔再生12.岩石圈物质循环是自然界重要的物质循环,这个循环过程不能导致的结果是: A .形成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B .改变地表的形态,塑造出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C .实现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从而改变地表的环境D .通过大量的输送热能来改变大气运动读图A-06和A-07所示的两种地貌,回答13~14题。

13. 图A-06所示地貌名称为:A .三角洲B .沙丘C .冲积扇D .沙丘 14.图A-07所示地貌,其形成原因主要是:A .流水侵蚀B .风力沉积C .风力侵蚀D .流水沉积 15.造成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的主要外力是:A .风力B .冰川C .流水D .植物 读右图回答16~17题。

16. 从成因上看,山地M 属于: A. 背斜形成的褶皱山 B. 向斜形成的褶皱山 C. 断层形成的断块山ABCD图A-06 图A-07MD. 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17. 下列山地中,成因和右图所示不同的是:A. 庐山B. 喜马拉雅山C. 华山D. 泰山 读下图,完成18~19题。

18.沿箭头a 方向自然带的变化属于: A .纬度地带性规律 B .经度地带性规律 C .垂直地带性规律 D .非地带性现象19.沿箭头b 方向属于经度地带性现象,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A .地形B .海陆分布C .人类活动D .水分 20.下列属于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自然因素的是A .地形、气候B .人口、资源C .工农业发展水平D .科学技术 21.在人类历史早期,西亚两河流域曾经是林木繁茂、经济昌盛的古代文明中心。

后来由于森林被大范围破坏,生态环境发生了难以逆转的变化。

这一事实说明A .自然资源可再生与非可再生的分类是绝对的B .根据自然资源的性质,森林资源应属于非可再生资源C .多数非可再生资源,只有在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下,才可以获得再生D .多数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时,其再生周期就会延长,甚至变为非可再生资源22.内燃机的出现标志着世界能源进入A .木柴时代B .煤炭时代C .石油时代D .核能时代读“塔里木盆地”图,在盆地的四周是由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冲积而成的冲积扇,绿洲就在冲积扇的中下部。

这些地区人口集中,农牧业较为发达,交通便捷。

据此回答23-24题。

23.塔里木盆地城镇主要分布在A .山间低地B .山谷地带C .盆地中部D .山前冲积扇 24.塔里木盆地交通线从整体看呈 A .网状分布 B .“之”字型分布 C .线状分布 D .环状分布25.影响塔里木盆地城镇和交通线分布的主导因素是A.地形B.气候C.水源D.土壤26.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右面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反映了该地近百年气候的变化是A.干冷――暖湿――干冷交替变化B.温湿――干冷――温湿交替变化C.暖干――暖湿――暖干交替变化D.湿冷――干冷――湿冷交替变化27.下列现象体现关联性的是A.全球变暖-沙尘暴-地震B.火山喷发-台风-干旱C.寒潮-酸雨-臭氧层空洞D.风-洪涝灾害-水土流失28.在山岳地区,公路常建造成“之”字型,原因是A.为了增加山区线路密度B.增加线路长度,发展旅游C.为了通过更多的山村D.为了降低线路坡度29.台湾岛修建的铁路是半环状的环岛铁路,没有直接联系东西部的横向铁路,据下图思考,这样选择路线主要是考虑了哪种因素对铁路建设的影响?A.地形因素B.河流因素 C.气候因素D.矿产因素30.恐龙繁盛时期(侏罗纪)的气候特点是A.温暖干燥B.寒冷干燥C.温暖湿润D.寒冷湿润31.我国东部地区经常发生洪涝灾害的最主要原因是A.地势西高东低,水流湍急B.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C.影响我国的夏季风强弱不同D.台风的影响所致32.我国最为常见、危害范围较广的自然灾害是A.寒潮B.地震C.台风D.旱涝33.下列地理环境中,属于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的是A.云贵地区的喀斯特地形B.塔里木盆地的绿洲C.青藏高原上的高山植物区D.加拿大的亚寒带针叶林34.以下地区的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最复杂的是A.中纬度高山B.低纬度高山C.高纬度高山D.各纬度差异不大35.下图表示一座相对高度为3000 m的山体,山体的某一侧水汽较充足,图中虚线表示雪线,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自然带。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N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B.N坡是向阳坡,S坡是迎风坡C.S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D.S坡是向阳坡,N坡是迎风坡读图,回答36—37题。

36.①地的自然带是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热带荒漠带37.决定沿直线①→②自然带分异规律的主要因素是A..水分B.温度C.高度D.光照38.以下四幅山地垂直带谱图中,位于北半球亚热带山地的是读图,回答:39、有关图中洋流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为寒流②为暖流B.①为暖流②为寒流C.①②均为暖流D.①②均为寒流读某地的地质构造示意图,完成:40、a区域的地质构造名称为A.地垒B.地堑C.背斜D.向斜二、非选题:(40分)41.读“我国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6分)(1)写出自然带名称:A ,B ,C 。

(2)三地纬度位相同,但自然地理环境有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反映了自然带的分异规律,影响该分异规律的主要是。

(3)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因此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42.读右图,回答问题。

(6分)(1)若图示的是热力环流,则近地面甲、乙两处气温较高的是处。

(2)若图示的是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则该环流位于半球。

洋流③按性质属于流(填寒、暖)。

(3)若图示的是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循环,则②表示环节,④表示环节。

(4)若图示的是地质循环,且甲表示变质岩,乙表示岩浆,则①表示作用。

43.读6月22日太阳照射图。

完成下列填空(共8分):(1)从南北半球看,此图所示的是半球,图中所示地区是季。

(2)图中AEC表示晨昏线,其中AE线是线(晨线或昏线)。

(3)这一天,A地昼长小时,E地夜长小时。

(4)当北京时间是正午12点时,图中C点是点。

(5)此时,北回归线的正午太阳高度是。

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由向南北递减。

44.读“我国部分地区春季某时天气系统图”,回答下列问题:(9分)(1)图中甲、乙两处,为高气压中心,按天气系统的气流状况划分属于,图中乙处中心垂直方向气流运动状况为(填“上升”或“下沉”)。

(2)甲、乙两气压中心控制地区,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是。

(3)图中①②两条锋线中,冷锋是。

锋线旁阴影为雨区,A雨区在锋(填“前”或“后”),B雨区在锋(填“前”或“后”)。

(4)图中两城市气温较高的是;此时长春刮风。

45.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同学们可以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推测气候的形成与特征;而气候又是影响自然带分布的最重要因素。

读图18回答下列问题。

(11分)(1)“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与“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之间的对应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性。

(2)在“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中甲地位于(风带)。

(3)A地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对应的自然带①是带。

(4)从“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上可以看出,C地在和的交替控制下形成地中海气候,与之对应的④地的自然带是带。

(5)在“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中,自然带①②③④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中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为基础的。

自然带⑤⑥⑦⑧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中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为基础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