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1、前期
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2、中后期 特点: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1)实行均田制
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内容: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影响:无地少地农民得到土地, 抑制了土地兼并,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可能性
知识梳理
一、背景
1.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为改革奠定了基 础(前提) 2.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导致北魏社会动 荡不安,改革迫在眉睫(必要性) 3.随着胡人入驻中原,民族融合趋势不断加强 (可能性) 4.冯太后临朝听政,积极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孝文帝深受影响(推动力)
北魏疆域图
链接高考
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 毁灭本民族的千古罪人。试结合所学的相关内容,简要 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解题关键:如何正确评价孝文帝及其改革。 我们应该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下,结合其主要活动, 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不能随意夸大和否定历史人物的 作用,不能以偏概全 判断的标准:
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
探究思考
北魏孝文帝为何要进行改革? 他推动了哪些改革? 改革能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情景再现
胡人与汉人 西晋末年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为代表 的北方及西北少数民族,先后进入中原,建立了很多割据 政权。在100多年的时间里,民族间的混战造成白骨蔽野 、村丘邑墟的惨景。诸胡同汉人一样,为此付出了很高的 代价。这些游牧部落长期在中原地区生活,逐渐抛弃旧有 的传统,转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逐 渐演变成汉民族的新成员。与此同时,一部分汉人在与胡 人接触过程中,受到胡文化影响。他们不仅在穿着打扮、 日常习俗上模仿胡人,而且也改取胡名,改说胡语。到后 来,他们的子孙干脆以胡人自居。 这则材料反映了什么? 胡人入驻中原,民族融合趋势不断加强(可能性)
朝堂议政
众爱卿,咱们迁 都洛阳如何?
…… ……
……
……
……
4)迁都洛阳
长城-- 两种文明的分隔线?
农耕文明的防卫线?
“秦长城长度超过万里,标志着万里长城的开始; 同时也代表着中华大地上两种不同文化形态共存的 开始。”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李鸿宾
第5课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课标要求: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鲜卑拓跋部的南迁:
呼伦贝尔大草原 汉魏以来, 鲜卑拓拔部逐 渐南迁,过着 游牧生活。公 元315年鲜卑拓 拔部建立代国, 后为前秦苻坚 所灭。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 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刺勒川》
2.崛起:统一北方
淝水之战后,前秦瓦 解。386年,拓拔部的首 领拓拔珪乘机复国,改 国号魏,后来定都平城 (今山西大同),历史 上称为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 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 混乱的政治局面。
“秦长城长度超过万里,标志着万里长城的开始; 同时也代表着中华大地上两种不同文化形态共存的 开始。”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李鸿宾
游牧为生流动性强 擅长射猎骑兵凶猛 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畜牧迂徙,射猎为业,淳 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 刻木纪契……” 《魏书·序记》
问题1:根据材料和图片,你 能分别描绘长城南北人民的生 产、生活方式吗? 问题2:你认为造成这种差异 的原因是什么?
情景再现
冯太后影响孝文帝 北魏孝文帝四岁即位,掌权的是其祖母冯太后。冯太后出身 于汉族,她对孝文帝实施系统的汉文化教育,亲自督促他自幼学 习儒家经典,恪守儒家的纲常礼仪,同时指导他阅读诸子百家的 著作和历史典籍。冯太后对孝文帝管教很严,她要求孝文帝身旁 的内侍十天内要汇报一次孝文帝的表现,不汇报则加以责罚。正 是在冯太后的精心培养下,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 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 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与本民族现状的比较, 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 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这对他后来推行社会改革影响是 深刻的。
——改革内容
社会问题 1 阶级矛盾激化 2 民族矛盾激化 3 缺乏统治中原地区的经验 4 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5 土地荒芜、经济衰退 6 平城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 形成原因 宗主督护制 民族歧视压迫政策 北魏社会制度落后 官无俸禄任意搜括 中原地区长期战乱 保守势力强大,经 济落后,柔然威胁
解决方案 实行三长制 汉化政策 采用汉制 整顿吏治 均田制租调制 迁都洛阳
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思考:政府分配的土地是不是全部归农民所有?可否 买卖? 禁 限
露田
国家所有
桑田
农Hale Waihona Puke 所有 禁 麻田性质: 封建国 家土地 所有制
北魏政权怎么知道多少农民分到了土地,又怎 么向他们征税、征发徭役兵役呢?
2) 改行“三长制”
思考:三长制实行之前的地方统治机构叫什么?有何弊端? 内容: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 影响: 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地方政权掌握在 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北方 东 汉 南方
东魏 魏 蜀 吴
十六国 西晋
北齐 北周
北魏
西魏
东晋
隋 朝
宋-齐-梁-陈
1、族源:起源于东北鲜卑族拓拔部; 嘎仙洞遗址
嘎仙洞位于大兴安岭北段顶颠之东麓,是一天然 石洞,洞内总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可容纳数千人, 是鲜卑族拓跋部的发祥地。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曾派人 来此祭祖,现在祝文仍镌刻于石壁上。
3)整顿吏治
原因:吏治混乱,贪污严重,影响财政收入,加深矛盾。 内容:俸禄制;考核官吏决定任期。 影响:吏治得到改善,农民安心从事生产, 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俸禄制能否达到防止贪污的目的?
一定程度上有,但不可能从根本上 防止贪污现象。
对于今天如何防止腐败的问题, 有人提出了“高薪养廉”的主张。 你认为这一主张怎么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