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习题(1) 片状珠光体的片层位向大致相同的区域称为______。
(a)亚结构(b)魏氏组织(c)孪晶(d)珠光体团(2) 珠光体团中相邻的两片渗碳体(或铁素体)中心之间的间距的距离称为珠光体的____。
(a)直径(b)片间距(c)珠光体团(d)点阵常数(3) 由于形成F与C的二相平衡时,体系自由能最低,所以A只要在A1下保持足够长时间,就会得到____的二相混合物P。
(a)A+P (b)A+C (c)F+C (d)A+F(4) 一般认为共析钢的珠光体转变的领先相是____。
(a)渗碳体(b)铁素体(c)奥氏体(d)渗碳体和铁素体(5) P相变时,Fe3C形核于____或A晶内未溶Fe3C粒子。
(a)P晶界(b)珠光体团交界处(c)A晶界(d)Fe3C/P 界面(6) 共析成分的奥氏体发生珠光体转变时,会发生碳在___和__中的扩散。
(a)F和A (b)F和P (c)P和A (d)F和Fe3C(7) 在A1温度以下发生的P转变,奥氏体与铁素体界面上的碳浓度___奥氏体与渗碳体界面上碳浓度,从而引起了奥氏体中的碳的扩散。
(a)低于(b)高于(c)等于(d)小于等于(8) 生产中广泛应用的球化处理,通过___A化温度,短的保温时间,以得到较多的未溶渗碳体粒子。
(a)低的(b)高的(c)很高的(d)中等的(9) 球化处理由片状向粒状转变,可____,属自发过程。
(a)降低结合能(b)降低体积(c)降低表面能(d)降低碳浓度(10) 试述球化过程中,由片状粒状转变的机制。
(11) 试述块状、网状和片状先共析铁素体的析出的原理。
(12) 珠光体转变的形核率I及长大速度V随过冷度的增加____。
(a)先减后增(b)不变化(c)增加(d)先增后减(13) 珠光体转变的形核率随转变时间的增长而___,珠光体的线长大速度V与保温时间____。
(a)减少,减少(b)增大,增大(c)不变,增大(d)增大,无明显变化(14) 珠光体等温转变动力学图有一鼻尖,鼻尖对应了形核率和转变速度的_____。
(a)最大处(b)最小处(c)平均值处(d)次大处(15) 亚(过)共析钢的TTT曲线左上方有一___。
(a)等温线(b)共析线(c)A1 (d)先共析(16) 在A1下,共析钢的A_____ 。
(a)最不稳定(b)最稳定(c)转变最快(d)转变驱动力最大(17) 奥氏体化温度越高,保温时间越长,珠光体的形核率和长大速度____(a)越小(b)越大(c)不变(d)先增后减(18)原始组织细,奥氏体均匀化,随之冷却后珠光体转变的I,V均___。
(a)不变(b)先增后减(c)增大(d)下降(19) 当P片间距减小,渗碳体与铁素体____,相界面___,铁素体中位错不易滑动,故使塑变抗力增高。
(a)厚,增多(b)薄,减少(c)薄,增多(d)厚,减少(20) 在成分相同的情况下,粒状珠光体的强度和硬度比片状的___,塑性___。
(a)较高,较好(b)较低,较低(c)较高,较低(d)较低,较好(21) 简述派登处理在高碳钢强韧化方面的应用(22) 当P量少时,亚共析钢强度主要依赖于___,P量多时,依赖于____。
(a)F晶粒直径,P的片间距(b)P的片间距,F晶粒直径(c)F体积分数,P的体积分数(d)P的体积分数,F的体积分数第四章习题(1) 一般地,贝氏体转变产物为___的二相混合物,为非层片状组织。
a. A与Fb. A与碳化物c. A与Pd. α相与碳化物(2) 贝氏体形成时,有___,位向共系和惯习面接近于M。
a.表面浮凸b.切变c.孪晶d.层错(4) 简述上贝氏体在光镜和电镜下形态。
(5) 简述下贝氏体在光镜和电镜下形态。
(7) 近年来,人们发现贝氏体转变的C曲线是由二个独立的曲线,即_____和____合并而成的。
a. P转变,B转变b. B转变,P转变c. B上转变,B下转变d. P转变,P转变(8) 贝氏体转变时,由于温度较高,会存在____的扩散。
a.铁原子b.碳原子c.铁和碳原子d.合金元素(9) 随A中碳含量增加,A晶粒增大,B转变速度___。
a.下降b.上升c.不变d.先降后增(12) 试图解叙述上贝氏体的转变过程。
(13) 试图解叙述下贝氏体的转变过程。
(14) 贝氏体的强度随形成温度的降低而____。
a.降低b.不变c.无规律变化d.提高(15) 碳钢在____℃以上等温淬火,组织中大部分为上贝氏体时,冲击韧性会大大降低。
a.400b.450c.350d.300(16) 下贝氏体的强度___上贝氏体,韧性___上贝氏体。
a.高于,优于b.高于,不如c.低于,优于d.低于,不如第六章习题(1) 什么是回火,回火包括哪几种转变?(2) 试举例说明马氏体在100℃时会发生碳原子的偏聚。
(3) 双相分解是什么? 为什么还发生双相分解?(4) 为什么高碳钢高于150℃回火会发生单相分解?(5) 高碳,低碳和中碳马氏体中碳化物是如何析出的?(6) 回火时碳化物聚集长大的机制是什么? 试说明之。
(7) 淬火后α相会出现哪几类应力?在何温度回火可消除掉?(8) 碳钢在不同温度回火可得到什么回火组织,其与M,T及S组织有什么不同?(9) 当加热但A1 —M S之间时,M的存在___P转变,___ B转变。
a.促进,大大促进b.促进,减慢c.减慢,促进d.减慢,减慢(10) 当加热回火时,如残余奥氏体未分解,则在冷却过程中残余奥氏体将转变为马氏体,这一过程称为___。
a.钝化b.相变c.催化d逆转变(11) W18Cr4V在560℃回火后,在冷却过程中在250℃稍作停留,残余奥氏体将不再转变为马氏体,这一过程称为___。
a.催化b.相变c.逆转变d.稳定化(12) 低碳钢低温回火可以得到___强度及___塑性与韧性。
a.较高,一定的b.较高的,较高的c.较低的,较高的d.较低的,较低的(13) 高碳钢一般采用____,淬火后____以获高的硬度和大量弥散分布的碳化物。
a.不完全淬火,低温回火b.完全淬火,低温回火c.完全淬火,高温回火d.完全淬火,中温回火.(14) 中碳钢淬火后____回火,可获得优良的综合机械性能。
a.高温回火b.中温回火c.低温回火d.时效(15) 出现了第一类回火脆性后,再加热到较高温度回火,___脆性消除; 如再在此温度范围回火,就___出现这种脆性。
a.可将,不会b.不可将,会c.可将,会d.不可将,不会(16) 出现了第二类回火脆性后,如重新加热到650℃回以上,然后快冷至室温,___消除脆化. 在脆化消除后,再在450 650℃加热___再次发生脆化。
a.可,可b.可,不可c.不可,可d.不可,不可1. 在生产中,用来消除过共析钢中的网状渗碳体最常用的热处理工艺是□A)完全退火□B)正火□C)不完全退火□D)回火2. 对于T8钢的预备热处理应采用口A)完全回火口B)扩散退火口C)球化退火口D)正火3、45钢经下列处理后所得组织中,最接近于平衡组织的是:()A.750℃保温10h后空冷B.750℃保温10h后炉冷C.800℃保温10h后炉冷D.800℃保温10h后空冷4、45#钢正火组织中最有可能的是A.铁素体+珠光体B.珠光体C.珠光体+少量渗碳体D.铁素体+少量渗碳体5、某钢的A C3为780℃,如在820℃保温并随炉冷却。
此工艺最有可能属于A.完全退火B.不完全退火C.扩散退火D.球化退火6、亚共析钢的正火温度一般为()A.Acl+30-50°CB.Accm+30-50°CC.Ac3+30-50°CD.Ar3+30-50℃7、如果过共析钢中存在严重的网状渗碳体,球化退火前进行()预先热处理A.正火B.完全退火C.调质处理D.淬火8、低碳钢为便于削切加工,常进行()A.完全退火B.正火C.球化退火D.不完全退火9、某钢的A C3为780℃,如在950℃保温并随炉冷却。
此工艺最有可能属于()A.完全退火B.不完全退火C.扩散退火D.球化退火10、某碳素钢的AC3为780℃,如在750℃保温并随炉冷却。
此工艺最有可能属于()A.完全退火B.不完全退火C.扩散退火D.球化退火11、为了改善60钢的切削加工性能,一般应采用()。
A.完全退火B.球化退火C.正火 D.回火12.下列碳钢的退火工艺中加热温度最高的退火工艺是?A.扩散退火B.完全退火C.不完全退火D.再结晶退火13.下列碳钢的退火工艺中加热温度最低的工艺是?A.扩散退火B.完全退火C.不完全退火D.再结晶退火14.亚共析钢很多时候采用不完全退火工艺,下列对不完全退火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不完全退火温度选取在为Ac1和Ac3之间;B.基本上不改变先共析铁素体原来的形态及分布;C.珠光体的片间距有所减小;D.内应力有所降低15.下列球化退火的目的中不正确的是:A.降低硬度,改善切削性能;B.获得均匀组织,改善热处理工艺性能;C.经淬火,回火后获得良好综合力学性能;D.获得高的强度和硬度;16.正火是工业上最常用的热处理工艺之一,下列有关正火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一般正火的加热温度为Ac3以上30-50℃;B.正火一般采用热炉装料;C.正火时的加热保温时间一工件烧透为准;D.正火的主要目的是,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17.下列组织缺陷中不属于退火缺陷的是:A.过烧;B.粗大魏氏组织;C.变形、开裂;D.硬度过高;18. 正火状态的碳素工具钢加热过程中,首先转变为奥氏体的相可能是A.先共析铁素体;B.先共析渗碳体;C.珠光体;D.马氏体;19. 正火是工业上最常用的热处理工艺之一,下列有关正火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一般正火的加热温度为Ac3以上30-50℃;B.正火一般采用热炉装料;C.正火时的加热保温时间一工件烧透为准;D.正火的主要目的是,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20.一批45钢试样(尺寸;直径15×10mm),因其组织、晶粒大小不均匀且存在较大的残余应力,需采用退火处理。
拟采用以下几种退火工艺:(8分)(1)缓慢加热至700℃,保温足够时间,随炉冷却至室温;(2)缓慢加热至840℃,保温足够时间,随炉冷却至室温;(3)缓慢加热至1100℃,保温足够时间,随炉冷却至室温;问上述三种工艺分别属于何种退火工艺(3分),各得到何种组织(3分)?若要得到大小均匀细小的晶粒,选择何种工艺最合适(2分)?1、钢的淬硬性主要取决于()A.含碳量B.含金元素含量C.冷却速度D.保温时间2、钢的淬火方法有完全淬火和不完全淬火两种,其中完全淬火方法主要适用于A.共析钢B.亚共析钢C.过共析钢D.所有成分范围的钢3、小尺寸碳素钢冷作模具,要求淬火后变形量极小时,采用()A.油冷B.热油冷C.碱浴分级淬火D.水冷4、30#钢奥氏体化后等温淬火,最有可能获得的组织是A.马氏体B.马氏体+少量残余奥氏体C.贝氏体D.屈氏体5、量具的最终热处理一般为()A.淬火B.淬火+高温回火C.淬火+中温回火D.淬火+低温回火6.过共析钢的淬火加热温度一般确定为()以上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