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儒释道与智慧人生

儒释道与智慧人生


人的软件与硬件
人运行程序信息结构是人的“软件”,人
物质的躯体是人“硬件”。
任何生命体都具有“硬件”和“软件”,
只不过依各自“软件”所带的信息量不同 而有差别。
太极图推理:
分析:人的欲望为什么总不能得到有效的满
足?
人的欲望为何总不能得到满足?
效用(硬件)
幸福 =
欲望(软件)
无为而治与领导四种境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 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
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 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第一讲 儒释道与智慧人生
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 苏燕
基本内容
一、提升人格素养
铸就人生辉煌 二、儒家思想:修已安人 内圣外王 三、道家思想:尊道贵德 无为而治 四、佛家思想:福慧双修 觉行圆满
一、提升人格素养
铸就辉煌人生
人格即个性,是指一个人的各项比较重要和
相当持久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个人在生理 基础上,受到家庭、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等 影响而逐步形成的气质、能力、兴趣和性格 等心理特征的总和。
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仁及礼 修已安人 内圣外王
修己

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 善者而改之。 吾十五有志于学,三十 而立,四十不惑,五十 而知天命,六十耳顺, 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安人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 者怀之。
修己与安人的关系
管理别人就是管理自己 管理自己就是管理自心

德的十大内容
1、忠孝心: 2、好善心: 3、慈悲心: 4、平等心: 5、博爱心:

6、教化心: 7、忠恕心: 8、和蔼心: 9、忍耐心: 10、勇猛心。

为什么要重德?
道家的辩证艺术
人生、社会、世界
就是一个太极图。
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
太极图与人生再认识
二、佛教的核心信仰
• 佛教的宇宙观和世界观 • 佛教的生命观 • 佛教的缘起论和因果说
宇宙观和世界观
佛教认为:世为迁流,界为方位
世(劫):劫为一个漫长的时间周期 劫有打劫,中劫,小劫之分,世界从 形成到毁坏为一个大劫一大劫分为四中劫(成 、往、坏、空),每个中劫分为五小劫 劫后重生
佛教认为,生命与世界是同在的, 世界处于轮回之中,生命也处于轮回 之中。
什么是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 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 母。故常无,欲观其妙;常有,欲观其 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 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字的演变
最早期的“道”字字形象意:
中间下面是人的头部,头的上方是一个气路
象意符,几条脉络与天相通。四边外围的几 笔,象征四通八达。 会意:人通过头顶的气路,与自然相感格, 四通八达,毫无滞碍,明明白白。天人合一 的状态,就是“道”。
道家思想:“道”是一种自然力。
大道的演化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道—无 无极
德—有 太极
阴阳
天地人
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独立不改,周 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 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 逝曰远,远曰返。道大,天大,地大, 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25
章》)
道的特点
1、虚无: 2、自然: 3、清静: 4、无为: 5、纯粹:

6、素朴: 7、平易: 8、恬淡: 9、柔弱: 10、不争。

老子提出的“人法地”,就是要效法地球母
亲的慈爱、无私、宽恕、奉献的精神品格。
人为自然之子,人类和地球母亲有着千丝万
缕的全息联系,地球母亲也必然影响到人的 内环境。人类只有尽快适应地球母亲的种种 变化,才能够健康和谐地向前发展。对自然 环境的破坏,也必然最终破坏到人类自身。
一、佛教创始人
佛祖释迦牟尼,如来佛,大日如来,我佛如来 公元前565年出生,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 原名乔达摩〃悉达多,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 泊尔南部)释迦族人,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 ”意为释迦族的圣人。成佛后的释迦牟尼,被尊称 为佛陀,意思是大彻大悟之人,对宇宙人生真相彻 底的了解,于一刹那(75分之一秒),时时相应, 遍照无余,普照十方三世一切人和事物,无有一毫 谬误,故世尊所说法皆契合真理;民间信仰佛教的 人也常称呼佛祖、如来佛祖、我佛如来或释迦佛等 。在佛教中记载着农历的四月初八是佛教鼻祖(创 立佛教的始祖)释迦牟尼佛诞辰日。 • 释迦牟尼与孔子同时。

1. 汉末佛教传入阶段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未年开始传入中国时, 先依附于流行于汉代的道术(方术),魏晋时,又 依附于玄学。发展缓慢,仅流行于宫庭。这时的佛 教学说大体上为神不灭说和因果报应说,佛成为中 国传说中的天地神仙。佛教到中国,特别强调因果 报应,跟中国原有的福善祸淫思想相通,传佛教者 学习中国方术,以方便传佛教。魏晋时学术大变, 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流行,佛经译家即用老庄 学说中的概念、词来比喻佛家经典中的名词,僧肇 的般若理论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也是对魏经玄学 的深化总结,这时的佛教活动主要是译经。
素养,原指经常的自我修养。语见《汉书· 李
寻传》: “马不伏枥,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 不可以重国。” 现多用以指人们通过不断的自我修养和自我 锻炼,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较高的水平和境 界,如文化素养、道德素养、艺术素养等。
内在素养影响外在高度

内在素养决定气度,气度决定格局,格 局决定结局。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
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 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
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 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论语今解· 学而第一》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道家思想小结:
大道涵天下,修德无止境。 无为无不为,自然藏天机。
道家书籍推荐
四、佛家思想:福慧双修 觉行圆满
佛祖释迦牟尼 佛教的核心理念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佛教概述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是三大宗教中 历史最悠久,流传最广泛的宗教佛教产生两千五 百多年来,以其多元性与包容性、变异性与恒久 性的统一,显示了坚韧的生命力。佛教产生于印 度,但其后主要流传于中国,并由中国传入日本 韩国等国家。佛教与中国的儒家、道家思想相融 合,一方面,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给 中国文化输入许多新的思想资源,另一方面中国 传统文化的精神也深入到佛教中,形成中国化的 佛教
能够充分理解生命的真义所在,并且出自内心的 认同和支持,将我个人财富留给社会大众,使之 继续发挥促进社会进步,增进人群福祉之功能, 并使一生创办之企业能达到永续之经营,长远造 福员工与社会。 与此同时,我也殷切期盼所有子女,在创业与日 常生活中,不忘以服务奉献社会、造福人群为宗 旨,而非只以私利做为追求目标,如此才能建立 广阔和宏伟的见识及胸襟,充分发挥智能力量, 而不负于生命之意义。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已所不欲
讨论:
勿施于人
已所欲,……?
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也不能只在对方的
角度,而应站在对大家都真正有利的角度。
儒家思想运用案例:
台湾首富王永庆 故事:从一粒米成功

他的成功,关键在于是人 心。 得人心者得天下。
台湾首富王永庆给子女的信

子女们:
生命观
六道轮回观:天人,阿修罗,人,畜生,鬼 ,地狱。前三者为三善道,后三者为三恶 道。 佛教认为:生命是在无尽的轮回当中。
缘起论和因果论
缘起论是佛法的根本。缘起论认为世间上
的事事物物,既非凭空而有,也不能单独 存在,必须依靠种种因缘条件和合才能成 立,一旦组成的因缘散失,事物本身也就 归于乌有,「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 的因果定律,称之为「 缘起 」。 缘起,就是说一切诸法都是由于因缘而生 起的。简单地说,就是世界上一切事物、 现象的生起都是相对的,都是互相存在的 关系和条件。如果没有这个关系和条件, 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无法生起。
三、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 佛教东传及其中国化 • 取经与翻译
印度的佛教,传到中国,变成中 国的佛教,这工作称为“佛教的中国 化”。 佛教于西汉末由印度传入中国, 在中国的发展约可分三个阶段:一是 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阶段,这是 佛教由传入到日趋兴盛阶段;二是隋 唐阶段,这是佛教的鼎盛时期;三是 宋元明清阶段,这是佛教由盛而衰的 时期。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
亲而誉之;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悠兮,其贵 言。功成事遂,百姓皆 谓我自然。(《老子 · 17章》
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 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 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 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在一生奋斗过程中,我日益坚定的相信,人生
最大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乃是藉由一己力量的
发挥,能够对于社会作出实质贡献,为人群创
造更为美好的发展前景,同时唯有建立这样的
观念和人生目标,才能在漫长一生当中持续不
断自我期许勉励,永不懈怠,并且凭以缔造若
干贡献与成就,而不虚此生。
基于这样的深刻体会,因此我希望所有子女也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