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儒释道哲学的人生智慧_三、仁者爱人的哲学_万世师表_

儒释道哲学的人生智慧_三、仁者爱人的哲学_万世师表_

第三讲仁者爱人的哲学
3.1 万世师表
3.2 仁之意蕴
3.3 爱之践行
3.1万世师表
家训鲁风:成就博学多能的旷世奇才社会动荡:激起定国安邦的担当意识经世济民:践行以文息武的雄才大略有教无类:开启平等教育的文明之门仁者爱人:彰显正立双赢的永恒价值
天不生仲尼
万古长如夜
——《朱子语类》卷九十三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殷人后,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一位勤学好问、见贤思齐,博学多能的旷世奇才。

他6岁从母教、9岁入学、12-18岁师外祖父学习(礼乐书数射御)六艺;20-30岁精《诗》、《书》通六艺、30岁后谋职务,开私学;51岁起出任鲁国政职,做到高官,政绩
非凡55岁带弟子周游列国13年,遍交名士贤人,讲学论政,历尽坎坷;68岁返鲁后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和整理文献,
完成《诗》、《书》、《礼》、《乐》、《易》等古籍的修编,并据鲁史著《春秋》,世称“六经”。

73岁辞世。

为继承和传播中国古代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家训鲁风:成就博学多能的旷世奇才家训(祖、父母、外祖父):仁爱忠恕,温良恭俭让,立身益世
鲁风(周文献、周公文庙、周礼郊祭)文物典籍完好,礼乐之邦, 周礼尽在鲁博:六艺。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子罕篇第九(5)学:学无定师尽其所有,文献、母、校、外祖父、社会、贤者名士。

多能:小祭祀治丧,中普及教育,大经世济民,文整编文献
郊祭盛况和太庙文化耳濡目染(孔子传,曲春礼著,山东友谊书社,1990.)
(孔子传,孔德平著,国际文化出版社,2010.)
“子入太庙,每事问”。

——《论语•八佾》
周代的礼乐制度与周公的人品才学及治国方略都使孔子非常好奇、极为尊崇。

孔子对人格完善、人际和谐和稳定有序的社会情有独钟、推崇备至,成为他毕生的追求
社会动荡:激起定国安邦的担当意识春秋:诸侯杀伐,生灵涂炭,王室衰败,礼崩乐坏,大道不昌;商贾市侩尔虞我诈,世风日下。

混乱的环境与先贤圣王井然有序的礼乐文化制度形成巨大反差。

怎么办?孔子要传承圣王德风,以仁爱正人心,正天下,使政通人和,国泰民安。

经世济民:践行以文息武的雄才大略季氏家臣的经济业绩
夹谷会盟的政治成就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誉
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

太宗赵光义因此问他。

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

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论语•卫灵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