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让孩子在挫折中成长

让孩子在挫折中成长

让孩子在挫折中成长
当今社会以三口之家为多,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一出生就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受到长辈的宠爱,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十分优越的条件,很少经历过艰难困苦生活的磨练。

而这种舒适安逸的生活,对独生子女的过度爱护,造成了青少年耐受力较差,经不起挫折,吃不了苦头,使之成了温室里的花朵,见不得一点儿风雨。

但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总是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障碍。

如果人克服了困难,就有成功的愉快和满足。

相反,就会产生挫折感。

如果不采取适当的措施和途径,将来他们就有可能在社会的大风浪面前无所适从,难以应付。

因此,加强学生的挫折教育,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培养他们的挫折承受力,以正确的心态去认识和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经受艰苦生活的磨练,茁壮成长,这一课题已严肃的摆在了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面前,且已是迫在眉睫。

培养中小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序进行,要以课堂为主渠道,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要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的立体教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学科课程中本身所蕴含的心理辅导资源来教育学生。

语文学科中可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情感体验和人物分析、角色扮演,体会他人面对挫折时采取的积极行为,体会他人在受挫情况下内心情感的转换。

更重要的是把培养学生健康自信的心态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

营造融洽愉快、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鼓励学生在尝试学习和解决问题中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

如讲授语文课《詹天佑》,如在《詹天佑》这篇课文中,就要充分
发挥课文的特点,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找出詹天佑遇到的困难。

在面对外国人的嘲笑时,他是怎样从容面对;在野外勘测时,他是怎样的坚韧不拔;在修建铁路时,他又是如何科学解决。

通过课文让学生充分感受詹天佑不怕困难的精神,从而受到很好的抗挫折教育。

教材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课文,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促进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的形成。

再如《理想的风筝》这篇文章,它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

课文通过笑谈腿疾、旋转板书、放飞风筝三件事情,展现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教学时还对作者进行拓展。

作者苏叔阳是个坚韧顽强的人,1994年正值创作高峰期,苏叔阳却不幸患了癌症,他做了肾癌手术,切除左肾。

2000年新年,癌细胞转移,又做了肺癌手术,切除了右肺。

在病期间,不断的写作,写了200多万字的作品。

在他的作品中,他这样写道:不管我多么衰弱,只要生命的火炬还在烧着,我就会走,哪怕是爬行一样还在挣扎。

他那种在困难与挫折面前乐观顽强无一不感染、鞭策着我们每一个孩子。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有关不怕困难,战胜挫折的内容,采用讲明道理、直观引导、设置障碍、模拟训练等方法,启发学生懂得每个人在成才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必须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挫折面前不气馁,敢于夺取胜利,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抗挫折意识。

二、巧妙地利用各种挫折事件
现在的少年儿童理性思维能力较弱,具体的、直观的、身边的事物容易引发他们的兴趣,触发联想。

进行耐挫折的教育,如果空对空地讲道理,很难受到良好的效果。

必须使学生从"挫折中悟挫折",多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身边发生的挫折事件,不失时机的进行教育。

①利用自然环境挫折,不失时机的进行教育。

自然灾害一旦爆发,人的力量就显得渺小和苍白。

例如5·12大地震灾害发生后,
在结合学校的捐款活动的同时,我不失时机的向学生进行了教育,让学生懂得困难并不可怕,只要自己能正视它,最终就会有解决的办法。

②少先队活动的契机,也能巧妙地将挫折教育蕴涵在他们的玩与乐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耐挫折能力。

我在班队活动课上,组织学生开展活动,让学生了解挫折情境、挫折认知、挫折反应、挫折防御、挫折疏导等有关知识,提高挫折意识,自觉增强应付挫折的能力。

主题活动的内容有:“我犯错了”、“我落选了”、“欣赏自己、欣赏别人”让学生调整自己的心态;开展“我能行”,“放大镜”让学生重燃信心,内化学生的耐挫意识。

结合班级组织这一阵地,开展了“今天我是值日班长”、“我是父母的好帮手”等实践操作活动,提高学生的生存、自理能力,作好向挫折挑战的准备。

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实施抗挫折教育的重要途径。

培育学生抗挫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是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富有童趣性的抗挫折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实践中去学习抗挫折的技能;去体验抗挫折的经验;去增强学生的生理技能和心理素质以及对待挫折的承受力,力求把认识、感受、适应和实践操作有机地融于教育活动之中。

在家庭中家长要有意识从小事中来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积极组织各种竞赛活动,让学生在竞争中提高抗挫折能力。

比赛中就会有输赢,就会有人失败。

在组织这些活动的时候,先让学生明确比赛总有胜负,竞争就会有输赢。

当比赛输掉以后,对于学生需要积极的引导,帮助寻找失败的原因,鼓励学生下次再接再厉。

新课程所提倡的激励性的评价在这里就派上用场了,但是绝不能所有的事情都采取激励性的评价。

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所有评价都是肯定,这不见的是好事情。

对了得到的是表扬,错了得到的也是表扬,学生听到的都是好话,用的多了也就没有是非之分了。

对于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更多的是帮忙找出原因,让他克服困难,找回自信。

而对于成
绩好的学生,老师就要制造“挫折”比如在考试的时候,改他们的卷子改的特别严一点,给他们做的题目就难一些等。

四、家庭教育对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非常深远。

"言教重于身教",孩子对待挫折的态度,往往是父母对待挫折的缩影和折射。

因而,在每次的家长会上,我总是会安排一定的家庭教育内容,要求家庭中父母应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

同时,要改变孩子的依赖性,让他在各种活动中亲自感受困难,并为克服困难做出自己的努力。

如让孩子学会自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孩子外出独立问路;一个人睡一个房间;在孩子做错事情时接受适当批评;在家务劳动时,让孩子帮着一起做;在处理某些家庭问题时,让孩子参与讨论等等。

通过这些教育与锻炼,使孩子意识到挫折与困难无处不在,但并不可怕,只要想办法总会战胜的。

从而,达到耐挫折教育的目的。

几年前,清华大学一位来自川北仪陇县的新生自杀的消息,一时掀起轩然大波。

原来这位成绩优秀的大学生从小除了学习外的一切大小事均由父母包办,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而且养成好强好胜的孤僻性格,考入大学后,不知道衣服该怎么洗,又怕同学嘲笑,因而写下遗书从高高的学生楼上跳了下去。

这血的教训,不得不令我们引起了这样的思考:孩子的心灵是否太脆弱了?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有意识地为孩子创设挫折情境,让孩子在困难和挫折中锻炼成长,让孩子学会承担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性劳动及家务劳动,让孩子自己去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克服依赖性,使他们具有强健的体魄,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并积极支持鼓励孩子们参加学校、社区等义务劳动,以锻炼他们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的精神。

总之,我们的教师和家长要善于抓住生活中各种教育机会,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抗挫折教育。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让我们的孩子多经
历一些困难和挫折的磨练,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从容应对各种困难挫折,让他们在挫折中学会坚强,学会成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