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明清时期医案研究
清初名医喻昌在其医案专著
《寓意草》中列《与门人定议病
式》一文,专门讨论临床医案的
书写格式,力倡规范化。其所定
议病式与韩氏六法、吴氏八书的
其本内容大致相,今日临床病
案所要求的项目在议病式中已基
本包括无遗。
某年,某月,某地,某人,年纪若干;形
之肥瘦长短若何,色之黑白枯润若何,声之
清浊长短若何,人之形志苦乐若何;病始何
吴鞠通研究叶案的成功为我们
明 清 医 案 研 究 的 成 就
提供了一个通过研究医案而获 丰硕成果的典范。然而这种研 究方法属于医案研究中的较高 层次,需要研究者学验俱丰, 独具慧眼,能够准确把握原案 作者的学术思想和辨治思路, 方能有所成效。 明清两朝的医案研究硕果累累, 为尔后的医案研究提供了宝贵 的借鉴经验。
喻 昌 的 议 病 式
日,初服何药,次后再服何药,某药稍效,
某药不效;时下昼夜孰重,寒热孰多,饮食 喜恶多寡,二便滑涩有无;脉之三部九候,
何候独异,二十四脉中何脉独见,何脉兼见;
其症或内伤,或外感,或兼内外,或不内外,
依经断为何病,其标本先后何在;汗吐下和
寒温补泻何施,其药宜用七方中何方,十剂 中何剂,五气中何气,五味中何味,以何汤 名为加减和合;其效验定于何时。
按之,辨其真伪,别其是非,晰其同中之异,
表其青出于蓝,或综数事为数语,以隐括其
俞氏按语精确允当,有画龙点睛之效果。又 每于案中紧要之处加以圈点,醒人耳目。
大略,或篡述旧说新说,以补诸案之未逮。”
徐 评 《 临 症 指 南 医 案 》
对个人医案进行评注较早的一部当 属《临症指南医案》,华云岫等叶 氏门人在编辑类分叶案时即于每门 医案之下附论一篇,勾玄提要,概 述叶氏对该类病证的辨治心法,颇 有总评性质。这种评述只有经过深 入的研究才能得其真谛,故应属较 高层次的医案研究,该书又经过当 时名医徐灵胎的严格批注,徐氏采 取眉批夹注形式,既为案中的精华 喝彩,也对其不足提出批评,与一 般对名医医案一味大唱赞歌的做法 迥然不同,表现了一个名医应有的 严肃的治学态度。
名 医 评 名 案 - 锦 上 添 花
清代中叶以后,评按,评注前贤医案之 风渐次盛行。以上所述之外,其他较有 影响的医案评按评注著作有:杨乘六评 按《东庄医案》(吕用晦原著),《四 明医案》(高鼓峰原著);周学海评注 《印机草》(马元仪原著);王孟英评 按《洄溪医案》(徐大椿原著);方耕 霞评按《王旭高医案》(王泰林原著); 柳宝治评按《柳选四家医案》(即王旭 高的《环溪草堂医案》,尤怡的《静香 楼医案》,曹仁伯的《继志堂医案》, 张仲华的《爱庐医案》);石念祖评注 的《王氏医案绎注》(王孟英原著)等。 凡经后人评按批注的医案都是名医医案, 而进行评按批注的也多属名医名家。这 样,名医名案再经名医评按,更有锦上 添花的效果。
收入,足补江氏《类案》之未备。此二书,
体例相同, 篇帙浩博,共收录三百余家,
八千余案,清· 嘉庆以前诸家医家大都已囊 括其中。为后世医案研究利用提供了宝贵 的医案资料。
医 案 评 注 研 究
医案研究的另一重要方面就是对医案 进行评注,这是研究学习医案的有效 途径。最早的医案评注当属江氏《类 案》,江氏父子编辑《名医类案》的 目的是为了“宣明往范,昭示来学” 。为此,江氏采取夹注的方式在医案 的紧要之处加以按语,揭示其奥妙, 如辩证之眼目,立法之奥妙,用药之 窍诀,取效之关键,或教训之所在。 所加按语不多,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 作用。其后清 · 魏之琇对《名医类案》 进行重订,采用同一方式作评注,但 其新加按语,皆冠以“琇按”二字以 示区别。其所编著《续名医类案》, 亦取同一体例,所加按语亦多独见卓
书写格式,使临床医案更能体现出中医传统 明代开始的对医案格式的研究标志着中医医
案逐渐走向成熟,已成为一门专门学问了
特色,也是今日急需解决的一个课题。总之,
医 案 类 编 巨 著 - 名 医 类 案
将医案作为专门学问进行研究的另一标志 是类编诸家医案著作的出现。这就是明· 江 瓘父子所编辑的《名医类案》,刊于明· 嘉 靖己酉( 1549 年)。江瓘,安徽歙县人, 明· 弘治至嘉靖间名医,受《褚氏遗书》 “博闻识病,多诊识脉”的启发,广泛收集 历代医家治验案及经史百家文献中有关医 验记载,分类整理总结,前后历时 20 年编 成《名医类案》一书,但未及定稿即病逝。 其子江应宿承父志继续这一工作。又经过 19 年的艰苦努力,新增补大量医案,包括 江氏父子二人的临床治验,及验方治验等, 重新分类编篡,按病症分为205门,厘为12 卷。全书收入医家200余,医案2300余则。 可谓集明中叶以前医案之大成者。不但为 后世医家学习研究医案提供了便利,而且 对后世的医案研究产生的深远的影响。
医 案 类 编 巨 著 - 续 名 医 类 案
清· 乾隆、嘉庆年间,钱塘名医魏之琇对江 编篡《续名医类案》36 卷,收集上至汉初
氏《名医类案》重加订正,并步江氏后尘, 淳于意,下迄清· 嘉庆约1800余年间的各家
医案,旁及经史子集以及地方志中的医验 记载,计约5800余案,分为345门类,《名 医类案》所未收者,《续名医类案》悉数
王 孟 英 评 徐 大 椿 治 亡 阳 案
一人暑病热极,大汗不止,脉微肢冷,面 赤气短,徐氏令急进参附,一剂而汗止, 身温得寐。徐氏于案末指出:“此证乃热 病所变,因热甚汗出亡阳,苟非脉微,足 冷,汗出,舌润,则仍是热证,误用即 死。”孟英按曰:“舌润二字,最宜切 记。” 孟英乃温病大家,最知热病中救脱之关键 在于辨亡阴与亡阳。汗出,脉微,肢冷等 症乃脱证之常见症状,亡阴,亡阳皆可见 之,惟舌润与舌干最具鉴别意义。舌润为 阳气散亡较甚,为亡阳所独有,当急救其 阳;舌干为阴津耗伤较重,为亡阴之特征, 当急救其阴。徐氏于案中全列诸症,示人 以全貌,乃书写医案所必然;按语宜简洁 明快,最忌冗长,语多则嫌累赘;能一语 中的,道破天机,方有画龙点睛之妙。
《 古 今 医 案 按 》 的 评 注 特 点
清· 乾隆年间有儒医俞震,字东扶,有感于
“向来刊行医案,醇疵互收”,遂精选历代
医案之精当者,得一千一百余案,以内科医
案为主,以证类案,分为 104 门,合编为十
卷。名《古今医案按》。此书除所选案精审 外,主要特色体现在其所加案语上。正如其 自序中所说:“予于每条之下,妄据鄙见以
在清代,从事医案研究而成效卓 著的要数著名的温病学家吴鞠通 了。吴氏素膺叶桂之学,他认为, 叶天士“持论平和,立法精细, 然叶氏吴人,所治多南方证,又 立论甚简,但有医案散见于杂证 之中,人多忽之而不深究”于是 在精研经典的基础上,汲取了叶 氏治温的学术思想,结合自己的 临床体会,著成《温病条辨 》一 书,其中所载的很多著名方剂都 是从叶氏《临症指南医案》中提 炼出来的。
《 温 病 条 辨 》 中 源 出 叶 案 之 方
桑菊饮源于叶氏治秦某风温处方; 清宫汤出自叶氏治马某温热之方; 连梅汤化裁于治顾某暑热之方; 类似的还有加减复脉汤、沙参麦 门冬汤等多首。 这些处方本是叶氏临床治疗某一 病症时信手拈药而成,并无命名 传世之意。然而经过了吴氏的精 心化裁,竟成了传世名方。 这充分说明了中医个案的价值, 个别中包含着一般,偶然这蕴藏 着必然。
吴崑的脉案格式八书
医 案 书 写 格 式 研 究
1584年,另一位医家吴崑
在其所著《脉语· 脉案格式》中
对韩懋的“六法兼施之案”作
了进一步的修改补充,称为
“脉案格式八书”,大要亦望、
闻、问、切四诊所得在前,医
者辨证论治的内容在后,案末 增加了医者署名,以示负责。
喻昌的议病式
医 案 书 写 格 式 研 究
从 个 案 发 掘 提 炼 传 世 名 方
古代医家常常通过自己的临
床治验而获得有效之方。金 元著名医家李东垣的很多传 世名方都是从其临床验案中 总结出来的流传后世的,象 东垣治疗大头瘟的普济消毒 饮子原为患者张具承所处, 得效后转治他人,全活甚众, 于是命名为普济消毒饮子。
从 个 案 发 掘 提 炼 传 世 名 方
中医医案源流
明清时期的医案研究
明清时期,随着医案和医案专著的大量涌
现,一些医家重视和开始对医案进行学术研
究,并不断地深入开展,贯穿于整个明清时
期。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医案书写格式研究;
诸家医案类编整理研究;
名家医案评注研究。
医 案 书 写 格 式 研 究
韩懋的“六法兼施之案” 公元1522年,韩懋在其著作《韩氏医通》 中首先提出书写医案要依照一定的格式, 他所拟定的医案书写格式叫做“六法兼 施之案”: 望形色 闻声音 问情状 切脉理 论病原 治方术 此外,还明确要求将某地、某人、某年、 某月、某日注明于案首。 可见,“六法兼施之案”已基本具备了 现代医案所应当具备的主要内容。
喻氏还详细说明了上述议病式各项内容的意
义,有些项目所具有的中医传统特色,而非
喻 昌 的 议 病 式 的 意 义
等同现代病案同一项目意义。例如,他解释 道:“某年者,年上之干支,治病先明运气 也;某月者,治病必明四时也;某地者,辨 高卑燥湿五方宜异也。”很明显,这和现代 病案一般项目中单纯记录患者就诊时间和住 址的意义是大不相同的。如何借鉴古代医案